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与孟子不同,荀子关心的主要是“外王”而非“内圣”.礼制是“外王”主张的核心,由亲亲、尊尊和贤贤三种不同的差序等级形式组成.亲亲和尊尊的差序等级是宗法社会中的现实;在向帝制社会的转变过程中,贤贤的差序等级越来越重要.在三种差序等级中,尊尊最为重要,而亲亲和贤贤则为尊尊提供了合理性基础.荀子中的理想社会并不是以平等为基础的社会,而是以差序格局为基础的“治辩之极”(人性的自由发展)且“治平”(社会角色的充分发挥)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1“亲亲”、“尊尊”概述“亲亲”、“尊尊”最早作为西周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是礼核心内容的体现,其意为亲近该亲近的人,尊重该尊重的人。“亲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尊不仅要求在家庭内执行,亦要在贵族间、贵族与平民间、君臣间讲尊卑关系,讲秩序和等级。”它要求社会中的个人要遵循礼的规范,不能超越自己地位等级,从而形成有序的统治格局。《唐律疏议》(下简称《疏议》)是我国现今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法律文献,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为封建法典,《疏议》的目的在于维护以皇帝为首的等级制和以家长为主的家族制,体现浓厚的封建意识。“它以礼为中心,以君主专制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为支柱,横筑全部法律理论体系。”(《唐律疏议》点校说明第5页刘俊文(点校)法律出版社1998)而礼的核心在于“亲亲”、“尊尊”,在于强调等级名分,贵贱有别,正所谓“礼典义立,则贵贱等矣。”统治者将“亲亲”、“尊尊”的思想上升到法律的层次来维护君主专制和宗法制,进而维护整个社会的运转,这一点在“十恶”中体现尤为明显。2“亲亲”在“十恶”中的体现礼曰:“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疏数之交也。”亲亲作为礼的基本精神之一,在十恶中表...  相似文献   

3.
《左》《公》《穀》三传对《春秋》隐公元年"惠公仲子"条解释有异,其焦点是仲子身份问题。《左传》以仲子为桓公之母却未卒受赗,"桓未君"而王室归赗其母,此"非礼"之书写体现出作者责王"以示劝诫"的思想;《公羊》认同仲子为桓公之母而讲"隐为桓立",彰显出"立子以贵"及以"尊尊而亲亲"之王权观念;《穀梁》认同仲子为惠公之母而"正隐""治桓",则以"亲亲而尊尊"取"蹈道"之价值。仲子身份虽因三传书写之异而终不为定论,却与各家相关阐释体系或主要价值观念不悖,又因其在血缘与地缘、家族与国家两个维度上的张力而并行不辍。  相似文献   

4.
五服制度自周代形成以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古今不少学者的关注。通过分析《丧服》经文的编排之义和传文的阐释之义来看,二者在对待"亲亲"与"尊尊"两大服制原则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礼制变化的印记,体现了《丧服》经文、传文的编撰者在服制观念上存在着一种缓慢而又明确的变化过程,即随着君主集权制逐渐受到认同,"尊尊"原则逐渐超越了"亲亲"原则,这样丧服内在的宗法背景逐渐内隐,而外在的君臣尊卑大义则逐渐外显。  相似文献   

5.
1 “亲亲“、“尊尊“概述   “亲亲“、“尊尊“最早作为西周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是礼核心内容的体现,其意为亲近该亲近的人,尊重该尊重的人.“亲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尊不仅要求在家庭内执行,亦要在贵族间、贵族与平民间、君臣间讲尊卑关系,讲秩序和等级.“它要求社会中的个人要遵循礼的规范,不能超越自己地位等级,从而形成有序的统治格局.……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礼制一直存在着亲亲之情与政治制度建构之间的背反关系,具体表现为:作为"亲亲"原则的血缘关系和"尊尊"原则的政治制度建构之间充满着背反;作为"亲亲"原则血缘政治与"贤贤"问题的任贤政治之间的背反。  相似文献   

7.
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处于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萌芽阶段,西周的奴隶主贵族为了巩固和加强他们的统治,厘订了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的“礼治”。周公的这一“礼治”为西周的法律的制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提供了各方面的指导,成为西周最重要的立法活动。“以德配天”、“亲亲”、“尊尊”作为西周的法律指导思想,不仅为周王朝的统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且为以后中国法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差等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差等思想的内涵虽然在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思想中才逐渐明晰起来,但是其起源却植根于周代的宗法封建制度的独特形式。周代在"亲亲"和"尊尊"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具特色的封建宗法制度,随着封建宗法制的衰落,孔子及其弟子对"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做了创造性的转化,从而构建了儒家早期的"爱有差等"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9.
孔子述作鲁史而成《春秋》经。《春秋》经的王道观,是以其王霸史观为理论指导,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理想层面的《春秋》王道理想,孔子祖述尧舜的圣王治国理念,而主要又依托周公之礼并辅之以太公之法(刑律);二是在现实社会中吸纳、认可五霸的某些治世理念与外交做法。孔子的《春秋》王道观,并不同于《礼记·礼运》篇中大道之行的直接建构,而是通过述作鲁国《春秋》,在对实然社会的功德评判中,隐现其应然的王道理想。《春秋》经理想层面的王道观,以秩序、和谐、文明为特质与主旨,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根基,以尊尊与亲亲为相互渗透的两大支柱,主要内容包括分别在以尊尊的政治秩序、亲亲的人伦和谐与修己安人的道德伦理。同时,与《论语》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天下有道相比,《春秋》在力主周王天下共主绝对权威的政治前提下,更加认同天子授权或尊王意识下的齐桓晋文之事。  相似文献   

10.
李汝珍师承经学大师凌廷堪,并且受其"以礼代理"思想的影响,并把它渗透到了其小说《镜花缘》之中。"以礼代理"的思想推进了礼学思想的发展,使礼学思想蔚然兴起,直延续到晚清,主张用礼家经典重新建立封建儒家秩序。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亲亲尊尊"二系并列的情理结构。  相似文献   

11.
天价墓地的出现,有着一系列的社会根源。其实丧葬制度蕴含着古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看似平凡的丧葬包含着帝王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儒家独尊的制度、三纲五常的处事哲学,亲亲尊尊的价值取向、亲亲横向扩张在皇权推动下表现的母性地位的扩张,以及这些思想制度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坦之在道德立论上,重视儒家"尊尊亲亲"的原则;在道德实践上,推重"陶铸群生"和"敬修至德",主张通过"各顺其方"和"玄同彼我"的方法来"训导以成天德".在形式上,他采取批判庄子反对玄学的形式,但在思想本质上,他又直接吸收了庄子的诸多思想,强调"体于自然",仿佛坐着道家玄同彼我和自然无为的两轮马车,而打着儒家亲亲、尊尊的道德旗帜,而这一特色显示的方向和魏晋其他思想家基本上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法律不受宗教影响,而强调遵循礼教、维护纲纪伦常、确定人们血缘关系的亲疏和社会等级的尊卑,许多关于孝的内容如“亲亲”、“尊尊”等在立宪、行政、民事、刑事等法律中均得到了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黄瑞 《今日教育》2012,(9):19-21
谭劲,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校长、党委书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教育学会理事,重庆市首批“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她致力于因校制宜推动课程课改,思考并探索“亲亲课堂”“亲亲教育”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整体发展。主持的课题成果获重庆市政府、市教委一等奖;主编了《三创教学》《创新性实践活动研究》《亲亲课堂概论》等图书;在日本教育杂志《中国基础教育现状及战略》及《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德育》等报刊刊发多篇论文。  相似文献   

15.
“春秋决狱”是西汉中期统治者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以“原心定罪”为指导思想,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用儒家经义来指导司法实践的一种断案模式,对儒法两家的合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名与政治权力的正当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前孔子时代,由于名实同构思维模式的存在,名本身就提供了政治权力正当性。而在孔子的观念中,政治权力正当性的获得不仅诉诸于名本身,更源自于周礼,即只有据有此名又符合周礼的"亲亲""尊尊"原则才能获得政治权力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一般都认为韩非是性恶论者,说他把荀子的性恶论发展到了极端,“毁坏一切伦理价值”(郭沫若语,见《十批判书》)。笔者以为韩非非性恶论者,而是持“自为”人性论,而且追求新的伦理价值。一、时代给韩非提出的人性问题春秋时期,由鲁国率先实行“初税亩”制以后,私田合法化了,土地得以自由垦植,进而产生兼并。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所有权发生了变化,整个社会结构风貌也随之出现了变化。私田制促成了宗法制的溃败。在此之前统治者“亲亲”“尊尊”,“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此时已经是“礼崩乐坏”,诸侯卿大夫之间攻伐不休。“亲亲”要求“爱其亲”、“敬其长”,而攻伐则要求争利。  相似文献   

18.
《左传》作为我国春秋时期一部历史性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国古代丰富的礼文化资料,显示出当时礼文化所达到的卓越水平。随着春秋时期宗法关系的变化、政治秩序的衰朽,中国社会逐步步入“礼崩乐坏”的时代。文章以《左传》提供的材料为依据,分析了春秋时人们强调礼仪之分的背景,它是宗法社会深层次矛盾的必然结果,是周礼背后“亲亲”、“尊尊”精神消除后而丧失其政治功能的反映。礼仪之分所反映出的另一个问题是人们对礼的生存合理性的反思:政治生活中的秩序规定以某种本有的秩序为本,将自然的存在赋予价值根源的意义,天人关系式的思维模式被采用。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从内位与外位相区分的角度考虑“亲亲”和“尊尊”关系问题,这两者并不是绝然对立的。儒家重视亲亲血缘关系,实质是强调情感的自然真实性,包括丧服服叙制度在内的礼文之道德原则,实际就源自于人们的这种真实情感。对源于亲情的真实情感的极端重视和通过对道德原则的不断切身反省从而得到落实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两大特色。  相似文献   

20.
《礼记》记载的居住方式及相应的孝道观可分为三类:其一是"人神共居"的居住方式,人的神灵信仰决定了宅居的空间布局、人们的公共生活和日常实践,引申出"尊宗祭祖"和"生育后代"的孝道观,体现出超验性的特征;其二是"同财共居"的居住方式,宅居和家庭财产都遵循宗法的"亲亲""尊尊"原则,这有利于子女对父母的"孝养",发展出以"敬亲""谏亲"等为内涵的孝道观,呈现出经验性的特征;其三是"异财分居"的居住方式,为此曾子将孝一分为三,扩展了孝道的涵容量。居住方式和"孝道"观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