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剧本杀作为近年大热的游戏,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带来法律层面的一系列问题。而表演作为剧本杀游戏最直接的使用方式,存在一定侵权风险。游戏中,剧本杀主持人、NPC(非玩家角色)和玩家行为都属于公开表演剧本,除了在极少数情况下主持人或NPC的即兴表演属于创作的范畴。当这些主体的表演行为是未经许可时,造成著作权人利益损失的,应当主要追究剧本杀经营者的赔偿责任。为了更好维护剧本杀经营环境,需要建立良好监管政策,引导企业规范自身经营。  相似文献   

2.
《求学》2023,(1):51-52
<正>同学,玩剧本杀吗?剧本杀是一种新兴的桌游活动。玩家在游戏正式开始前,会拿到一份专属于自己的单人角色剧本。玩家在游戏中要做的,就是扮演自己所选中的角色,在游戏中破解谜题,完成任务。相较于狼人杀等传统桌游,剧本杀作为一种推理桌游,具有更丰富的演绎环节和更大的发挥空间,为参与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娱乐体验和社交氛围,因而备受年轻人青睐。  相似文献   

3.
剧本杀游戏以一个推理剧本为基础,通过多个玩家的发散,共同构筑出一个新的虚拟空间。这一虚拟空间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又是如何令玩家为之着迷的,这些问题可以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进行多角度、更全面的解读。列斐伏尔提出空间是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三者的辩证统一,剧本杀游戏创造出来的暂时虚拟空间符合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4.
戏剧演员是剧本的具体演绎者和创造者,其主要任务是塑造剧本人物.而了解剧本的时代背景及角色的背景故事是塑造剧本角色的前提基础,查阅与角色同背景同类型的资料有助于提高演员的情感体现,分析角色的性格特征有利于找到角色与自身的共性,富有表现力的动作是演员的情感体现的具体表现.本文重点探讨提高戏剧演员情感体现的方法,力图为演员的情感体现提供理性思辨和表现实践的双重对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教育游戏产业得以蓬勃发展。教育游戏由于其角色扮演、情境性、互动性等特征成为当前变革教学的重要方式。角色扮演类教育游戏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而且在游戏化学习社区构建、课程设计、学科应用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却鲜有从教育游戏中的玩家状态尤其是个体心流体验的角度对教育游戏的学习成效进行研究。立足于这一研究目的,选用一款适合于学生使用的、以安全急救知识为题材的教育游戏,通过构建心流体验与学习效果之间的模型并进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心流体验与学习结果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游戏频率、游戏经验与心流体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别、游戏偏好与心流体验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如果我们要创造出包含伟大故事的游戏,那么故事之中就必须包含一些刻骨铭心的角色.游戏角色作为一个虚拟体在游戏中代表着玩家,体验着游戏世界中的各种情节.游戏角色设计是将策划文档中的文字描述通过图形图像的形式设计成可视的形象,因此,从具象的形象到抽象的形象或是从现实形象到虚拟形象,游戏中的角色设计同样具有多样性和巨大的跨界性.在游戏设计中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塑造一个有灵魂的游戏角色形象对于玩家与游戏之间的交互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取材于真实的形象还是杜撰的形象,其最本质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表达人类的思想和情感.  相似文献   

7.
角色游戏是幼儿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获得的情绪情感作为旱期的情感体验对成年后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通过对幼儿游戏经验的丰富、游戏过程的指导、以及游戏结束后的评价等环节贯穿情绪情感教育.有利于幼儿通过角色游戏在更好地获得社会知识的同时促进和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前,剧本杀以独特的沉浸式体验备受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追捧。在此形势下,“红色剧本杀”将红色教育和剧本杀相结合,将内容与形式有机融合,深刻诠释“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三因”理念,创新思政教育路径。将“红色剧本杀”融入思政教育,利用沉浸式的游戏体验营造思政教育独特的情景空间,将思政教育内容传递形式优化升级,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为充分发挥“红色剧本杀”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在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基础上,文章从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实践逻辑三个维度深入探索思政教育模式,通过创作剧本内容、打造符合思政教育需求的剧本,创新剧本形式、提升“红色剧本杀”教育意义;创立教育模式,构建“红色剧本杀”教育模式,以更好地发挥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9.
人们的情感可分为生理情感与社会情感。从小班开始,幼儿的情感发展表现为易感性极强,是情绪、情感萌发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积极情感教育的大好时机。我们应充分利用角色游戏活动,让幼儿全神贯注于角色扮演,从中获得最大的满足,体验到角色游戏带来的乐趣,使社会情感也在其中得到发  相似文献   

10.
探究式教育游戏角色设计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游戏角色是玩家在游戏场景中的"替身",具有统一游戏过程和学习过程的关键作用。游戏角色设计包括"内"、"外"两个属性区的分析和研究,内在属性区即设计者的初衷、目的的内化和隐喻;外在属性区即玩家对角色形象的接受和对角色特征的体验。分析和研究这两大截然不同的属性区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教育游戏角色设计的过程。文章着重探讨探究式教育游戏角色设计的机制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情感体验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课堂实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实践体验、角色体验、榜样体验、对比体验等多种体验形式。  相似文献   

12.
在教育学视域下,教师情感表演是教师为达成教育目的,有意识地体验与表达情感以符合自身角色要求和教育规律的教育性行为.情感表演是教师的理性情感行为而不是情感的自然表现,具有情感体验性、互动生成性、情感规范性和实践目的性的特征.教师情感表演对教学、教师以及学生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有助于实现深度学习,提升教学质量,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维持动态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情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剧本杀"游戏风靡一时。立足大学生这一群体,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对"剧本杀"游戏进行分析解构,可以发现"剧本杀"游戏具有游戏性、交互性、沉浸性等特点,同时它对大学生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与"剧本杀"游戏的面向群体具有一定的重合度,从对"剧本杀"游戏的分析解构中,也可获得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相似文献   

14.
初中学生在学习科学教学课程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目标,那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来实现这个过程。学生科学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都可以通过老师给予传授及训练;但是学生在情感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必须亲自参与到实践过程中,对于所要获得的情感体验进行感悟、体验及内化,最终在自身的体验和感悟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情感经验的转化,成为自身的情感经验。科学教学中情感的融入,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5.
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中具有重要作用。欣赏主体要准确细致地体验作品的情感内涵,与欣赏者自身的生活体验及情感密切结合,不同的人会对同一首作品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是情感体验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体验是个体对自身情感状态的主观感受,分享是个体在体验压力下产生的情感沟通和人际传播现象.本研究采用现象学方法,通过对645名4-8年级儿童情感体验作文的内容分析和道德情绪分享现象调查,以了解当前该年龄阶段儿童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情感分享的发展特征.结果表明,4-8年级学生在道德情感体验上表现出角色的低卷入性、诱因的高道德强度性、体验的负性偏向等现象学特征,在道德情感分享上则表现出分享情感的负性偏向、分享方式的直接性、分享要求的共感性、分享态度的真诚性和分享过程的控制性等现象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语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要素,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将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还要引导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多媒体教学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采取朗读教学来培养学生情感。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自身的语言特点,让学生深入感受文章中所包含的作者情感,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来获得情感体验。通过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学习中去。  相似文献   

18.
"童戏西关"混龄角色游戏,突破传统角色游戏的内容与组织形式,深入挖掘西关本土文化特色,重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和情感体验。文章以"童戏西关"混龄角色游戏为例,探讨在游戏中开展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游戏+言情类型网络小说呈现出三重虚拟性特征。游戏虚拟成为玩家身份认同的一种存在和情境,提供情感诉求的体验场景,推动网游情缘的发生。爱情虚拟满足了青年对爱情的憧憬,虚拟调和了现代人对爱情的不安全感以及对浪漫爱情期盼之间的矛盾。现实虚拟保证了小说的“真实性”,为反映年轻人的精神困境提供了更多表现空间。游戏+言情类型网文的三重虚拟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现实虚拟中的人生经历奠定了人物自身形象的定位,爱情虚拟与游戏虚拟交互推进,同时,游戏、爱情虚拟中的交往又反过来促进现实虚拟世界的发展,增加个体与社会空间相互渗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著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在其著作中也多次强调了健康的情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大量事实证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就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抽象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种子会萌发出幼芽来。儿童边认识边干得越多,对劳动快乐的激动情感体验得越深,他就想知道更多,他的求知渴望、钻研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