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认为,“价值真理”概念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不是与“事实真理”而是与“科学真理”对举的概念。在“事实”层面上,只存在“真实”概念,“价值真理”是建立在“价值实事”基础上的。价值真理就是认识对客观事物现象固有价值本质的揭示。由于价值是系统性存在,所以,它具有区别于科学真理的特指性特征。同一客体,对不同价值主体而言,可以得出“好得很”与“糟得很”这样对立的价值真理认识。但这种价值真理认识,必须建立在科学真理认识基础上,把握客体对主体真实的、本质的利益关系,否则,就没有价值真理可言。  相似文献   

2.
本文否弃了"价值真理"的提法,认为肯定价值与否弃"价值真理"并不矛盾,并得出结论认为,肯定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3.
历史评价就是历史活动的主体,运用一定的价值尺度对历史演进过程中发生的历史现象具有的意义所作的评判。历史评价必须坚持科学原则和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当把这些原则运用于历史评价时,便找到了历史评价的两把尺子:真理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人与客观对象之间形成的诸多关系之中,真理与价值包含其中.真理的是非性选择原则偏向于对象“物“的本身的内在规定;而价值的功利性评价原则,则倚重于主体即“人“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5.
科学活动是人的思想寻求客观确定性的一种感性具体的实现性质活动,标志着人类思想的熟和觉醒;科学真理已经不再是某屯粹的信念或可能性原则,而是一种既能够实际测量与定量计算,也能够付诸于生产与实践的可操作性结论;科学理论包含两种不同性质的知识要素,其中基于人类特定感觉器官及其延伸的形而下的“真”,是科学真理及其价值的基础和根据;真理的价值化只能就其抽象本性来讲,主体性决不能等同于主观性,任何把真理探索过程价值化的思想和观点都不仅是形而上学的,而且会阻碍人类认识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按照教育研究的目的 ,从科学价值观的角度 ,系统全面地收集教育研究成果的质量属性方面的信息 ,对成果的真理价值、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作出综合评定的过程。它可以客观地鉴定成果 ,防止科学研究活动的“异化” ,促进教育科研系统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价值与真理的有用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的本质只能是客体对于主体有用 ,而不能是主体对于客体的价值认识、价值判断。真理的本质只能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如实即符合实际 ,而不能是真理对于主体有用。对于一事物的全部真理性认识可以相对地区分为事实真理和价值真理。价值真理不等于真理的有用性价值性 ,它们在反映对象和具体内容上是有很大区别的  相似文献   

8.
从最终目的意义讲,人的社会实践是价值实践,它受到主观、客观两个基本方面的制约:一是人自身需求发展程度,二是人对包括自身在内的客体世界的认识程度,控制水平。评价价值创造成功与否,必须建立科学的价值标准,它是建构在科学的真理体系上的,这样就可以避免价值实践过程中正、负价值的抵消,减少资源的浪费,使价值实现朝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健康、迅速地前进。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关系,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价值的实现和价值观的确立对真理的依赖关系的阐述,阐明了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0.
真理和价值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真理与价值既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又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和惟一途径是实践。  相似文献   

11.
论邓小平的创造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价值和创造性实践辨证统一的理论视角,以邓小平开创并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为现实基础,论述了邓小平的价值观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价值目标,以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创造性实践为实现途径和实现动力,以、三个有利于”为价值评价标准的创造价值观,并分析了邓小平创造价值观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基本特征是求真务实,注重实效。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实践观是价值性和真理性的统一 ,即人们在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中依据外部事物的性质、构造和规律而对外部事物的能动的改造 ;因而实践的批判性是外在的对外批判的而非内在的自我批判的。如果承认实践的内在的自我批判 ,那就舍弃了马克思对实践的科学规定而把实践仅仅看作一种可以任意评判的行动或活动 ;当我们要求实践进行自我批判时 ,就是运用马克思的实践观去批判马克思所主张的具有批判特性的实践 ,由此必然导致是实践批判还是批判实践的悖论。  相似文献   

13.
自然科学对于自然界的理性建构,不仅表现了"人为自然界立法"的伟大创举,而且蕴涵着"人为自己立法"的本体价值。试图突破工具理性的视角束缚,着眼于对自然科学进行形而上的价值透视,通过分析和揭示"为知识而知识"所蕴涵的真理、自由和平等的本体价值,以说明自然科学在为人类价值世界的构建中所体现的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亚里士多德提出“真理符合论”,其后各派逻辑真理论者在共同接受的“真理符合论”前提下,提出了种种不同的认识论解释,这对推动真理论的发展,引发人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理解真理、把握真理,起了积极作用。真理“不仅仅是单向的符合关系,而是双向的互适关系”,这就为创造性地改变世界的实践真理论,提供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真理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哲学难题。现代逻辑创始人弗雷格以独特的方式追求真:他从语言分析角度出发,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得出真是无法定义的基始概念,真与句子紧密相关,他把真化归为句子的真,并借助句子和真来说明什么是思想,真存在于断定句中,句子的意义是思想,句子的意谓是真值。  相似文献   

16.
对于"真实"作为消费元素在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凸现,理论界的态度显得过于悲观和偏激.尽管在后现代语境中,"真实"被视为一个相当危险的符号,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毫无意义.如果摆脱对西方批判理论的过度依赖,从现代化进程以及我国的特殊语境来审视,就会发现"真实"在当代消费文化中的浮现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尤其是当"真实"指向生活原态这一维度时,更加具有了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戴维森的真理观是在塔尔斯基关于形式语言的语义学真定义思想的基础上构造起来的,但又与塔尔斯基的语义学真理理论有所不同。在戴维森的真理观中,真理是作为意义的一个初始概念,语句的意义是由语句的真值条件给出,并在其中增加了两个因素;一个是时间,另一个就是说话者,使得是真的语句与被认为是真的语句相互关联。通过对戴维森真理观的探究,他的真理理论并不是一个合理的、成功的真理理论,因为他总是不能摆脱意义与真的关系中来讨论的语句的真。  相似文献   

18.
彭丹 《培训与研究》2004,21(1):55-57
目前刑事诉讼法学界在证明标准问题上存在着“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争论。本文从认识论、价值取向与现实分析三个角度对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问题进行论述,认为“客观真实”观存在诸多的不合理之处,而“法律真实”观既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又符合我国当前主流诉讼价值观的要求。因此应提倡以“法律真实”作为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