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传播网络谣言被认为是网络"毒瘤",不但使社会诚信体系被破坏,公共秩序被损害,并且正常的网络传播秩序也被扰乱,对于互联网健康发展损害极大。本文分析了传播网络谣言的特点,阐述了国内外规制网络谣言的现状,认为我国法律对制造网络谣言者和传谣者的惩罚力度与之所造成的损害程度没有做到罪刑相适应。提出了刑事立法的必要性,在定罪量刑上应区别对待网络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5.13亿,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给谣言滋生提供了土壤,对网民而言,受各种各样的心理和利益因素等驱动,来自网民的谣言数量剧增,谣言种类也丰富多样,网络环境下的谣言传播有其自身的特点,把握网络谣言传播规律,防范谣言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需要政府、传统媒体、新媒体、网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流学习平台和广阔的信息空间,也给谣言提供了新的、更具时效性和隐蔽性的传播工具。网络上散播的虚假言论、恶意炒作、错误思潮腐蚀广大网民思想,混淆公众视听,为社会的正常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扰乱社会秩序,危害社会和谐稳定,有损他人利益,降低政府公信力。有效治理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已成为我国当前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孔令达 《教育》2012,(35):54-55
当今,自媒体这一概念逐渐进入了大众传媒的视域,赋予了现代传播学一种新的理念与建构。自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在于,"网络是天生的自由派","人人都是发言人"。由模糊传播生成的网络谣言,使网络自媒体时代同时也成为了网络谣言的多发期和频发期。本文指出了网络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阐述了模糊传播生成的基本过程,分析了从模糊传播到网络谣言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模糊传播常态化下网络谣言治理的对策。网络时代模糊传播的生成网络自媒体及其特征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的快速传输和便于获取使得互联网成为网络谣言"爆发"的最佳载体。网络谣言这颗网络"毒瘤",不仅使国家安全稳定、公共秩序遭受损害,而且正常的网络传播秩序也被打乱,如果不对其加以遏制,将会对互联网未来的发展造成巨大损害。2015年11月1日生效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就对网络传播谣言的行为进行了必要的刑法规制。在网络谣言肆虐的当今,用刑法进行规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教育文摘     
让青少年远离网络谣言据新华社北京3月30日报道,近日,一些不法分子在互联网上无端编造、恶意传播所谓"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等谣言,造成恶劣社会影响。青少年是网络的常客,好奇心强,辨别力弱,极容易被网络谣言所欺骗,甚至会做出不利于自己、不利于社会的事,社会有责任让青少年"远离"网络谣言。"谣言止于智者"。要教育和帮助青少年成为"智者"。特别是不仅要对其进行防谣言教育,更要进行反谣言教育。  相似文献   

7.
从网络的虚拟性看网络谣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网络谣言迅速传播并产生极大危害性的关键因素是网络身份的虚拟性,对网络谣言加以解析,着重阐述在网络身份虚拟的技术背景和网民的匿名心理背景下,网络谣言传播所表现出的相对于传统谣言传播的不同特点和传播效果,力求探讨出网络谣言这一信息污染迅速传播并产生极大影响力的成因所在。  相似文献   

8.
在线社交网络作为信息化的产物,促进了线上和线下生活网络的交融和发展。谣言作为网络社交中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机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引入基于SIR的谣言传播模型,给出用户在社交网络中所选择扮演角色的概率表达式,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谣言在网络中的传播过程,结合用户可能表现出的行为特点,进行数据仿真模拟,探究用户与谣言传播的联系。为了检验SIR模型的合理性,引入网络中真实的谣言传播数据,然后分析比较模型分析得出的谣言传播过程与真实情况的差异情况,得出相应理论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9.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谣言无孔而不入。网络谣言犹如网络社会上的毒瘤,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危害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针对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频发的现状,在分析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定义及传播特征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大学生传播网络谣言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规避大学生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社区学习理论下的教育资源传播问题是影响终身教育的关键要素。只有对负面问题进行深入理解和研究,才能找到正面问题的解决方案。文章站在反面研究的角度对传播负面现象和现行终身教育受众进行了研究,系统地分析了在资源传播当中负面谣言的现象、谣言的特征、谣言制造者诱因、谣言传播者诱因、传播途径特性、谣言传播环境因素等,提出了新的教育资源扩展概念和利用谣言“好的”传播机理去传播正面内容,让其有效抵消谣言的蔓延和产生,建立终身教育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1.
网络谣言作为经由互联网传播的未经证实的信息,主要生成于相关社会信息模糊、参与主体的不良社会心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现实社会矛盾和网络虚拟环境。为消解和应对网络谣言,需及时真实公开信息、完善相关法律治理、提升网络监管技术、促进社会和谐公正、以主体自律层层把关。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来临,信息在对网络这一高新技术媒介的依附下传播得越来越快,但其中不乏谣言的混杂与作乱.针对上述问题,现行规范体系中却处处空白,法律在面对网络谣言的巨大危害时显得捉襟见肘,有效规制网络谣言显得迫在眉睫.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法律的治理将网络谣言纳入法制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网络谣言肆虐,不仅是因为个人或集团恶意制造谣言,还因意见领袖、公众、媒体的参与和传播.本文从参与传播网络谣言的主体入手,包括造谣者、传谣者、辟谣者,通过分析其传播网络谣言中的行为和原因,提出应对网络谣言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14.
张新新 《新疆教育》2012,(9):1-2,56
近一段时间,在我国的网络社会上传播着一系列政治谣言。本文着重分析了谣言存在的重要性和媒介融合环境下谣言的新特点,并根据谣言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根治谣言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网民参与食品安全网络谣言传播行为形成机理进行研究。以食品安全谣言传播事件为背景,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出相关假设,运用 SmartPLS2.0 软件构建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对传播意愿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网民面对食品类谣言的主观态度对传播行为意愿有显著性影响;网民个体焦虑感与相关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对谣言传播态度有显著性影响;食品谣言的可信度、时效性及传播方式便利性等谣言本身特征,对谣言传播行为意愿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网络谣言作为谣言的一种,其内涵与特点与谣言基本保持一致,只不过,网络谣言的发布和传播都是在网路中进行的。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网络谣言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它的产生与传播有其伦理根源。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不仅要从法律角度出发,更需要从伦理角度探讨和研究,制定相关的伦理对策,才能从根源上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净化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民的数量急剧增加,同时"网络社会"中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网络技术从空间和事件两个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交际方式,人在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中来回切换和过渡导致网络谣言逐渐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网络谣言的存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主要对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和危害、我国现阶段在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治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参与者,当突发性事件发生时,针对事件本身的谣言成为了有目的的工具,这些谣言对事件本身进行了扭曲的传播,歪曲了事实真相,使得事件产生的影响和危害被成倍的放大,误导了民众。正所谓,"谣言猛于虎",因此本文立足于探讨网络谣言的兴起背景,传播空间及传播途径,希望对这些网络谣言的做出相应的对策,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做出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19.
网络谣言在高校的传播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只有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才能阻断、消除网络谣言的影响,有效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网络谣言通过网络得到广泛的传播,给国家、社会和当事者个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它的产生与传播有着一定的社会原因和技术条件.我们只有细致地研究网络谣言产生的社会原因与技术条件,认清网络谣言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才能找到治理网络谣言的有效措施和途径,从根本上消除网络谣言存在的土壤,使网络发挥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