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隐喻是一种非正式的“民间文化”,它反映了社会大众看待事物的方式,也蕴含了大众的评价和期待。随着时代和教育理念的发展,人们对教师的隐喻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从侧面向教师群体提供了反馈,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时期教师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从对教师的隐喻性陈述看教师形象之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按照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的见解,人们往往使用三类语言讨论教育问题,即定义性陈述、口号性陈述与隐喻性陈述。对于学校教育活动积极参与者的教师,人们同样以隐喻的方式给与了他们极大的关注。“教师是蜡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园丁”,“教师是导航者”,是其中较为著名和典型的陈述。这些隐喻性陈述背后隐藏着怎样深刻的含义,本文尝试着对此作一番剖析。   一、传统社会的教师形象隐喻──蜡烛论   蜡烛论这个隐喻由来已久,古人有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那无私奉献,甘于牺牲…  相似文献   

3.
教师形象之变迁—从教师的隐喻性陈述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炜 《教书育人》2001,(23):32-34
按照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的见解,人们往往使用三类语言讨论教育问题,即定义性陈述,口号性陈述与隐喻性陈述。对于学校教育活动积极参与者的教师,人们同样以隐喻的方式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关注。“教师是蜡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园丁”“教师是导航者”等等,都是其中较为著名和典型的陈述。这些隐喻性陈述背后隐藏着怎样深刻的含义,本文尝试着对此作一番剖析。一、古代社会教师形象隐喻———蜡烛论蜡烛论这个隐喻由来已久,古人有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那无私奉献,甘于牺牲的蜡烛,燃…  相似文献   

4.
隐喻能力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一条必由之路。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我们用于思考和决定行动的常规概念系统本质上是以隐喻为基础的。隐喻对人类思维方式、艺术创造、语言使用等的影响是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因此,语文教师要提高隐喻能力。  相似文献   

5.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大量的“教师”隐喻。文章通过对英汉语言中以教师为源域投射出的其他目标域的认知分析.探讨“教师”隐喻的文化和心理认知基础,突出其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隐喻能力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一条必由之路.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我们用于思考和决定行动的常规概念系统本质上是以隐喻为基础的.隐喻对人类思维方式、艺术创造、语言使用等的影响是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因此,语文教师要提高隐喻能力.  相似文献   

7.
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基于对教学与其他事物相似性的认识和理解,隐喻在教学和教师教育中可以发挥反映教师专业思想,作为教师教学的策略,作为评价、研究和发现的工具,作为教师反思的中介和教学思想转变的"跳板"等十个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赵明 《英语辅导》2010,(1):54-57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大量的“教师”隐喻。从认知思维的角度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中“教师”隐喻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文明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正确认识这些差异,转变教师观念,有助于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人才又好又快成长。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是建构抽象概念的重要工具。隐喻也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语言的主要形式。通过隐喻,教师可以建构和传达他们关于教育爱的认识和感受。在创作的关于教育爱的文章中,31名小学教师中有26人使用了隐喻,共计47个。这些隐喻的源域分为人类及其行为、自然事物、生活事物三种类型。具体包括爱是灵魂和生命、爱是母爱/父爱、爱是旅行、爱是种子、爱是水、爱是阳光、爱是基石、爱是桥梁、爱是钥匙、爱是灯火、爱是动力等13种隐喻。这些隐喻对教育爱的内涵、特征、作用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建构,扩展着我们对教育爱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功能十分强大,它可以帮助人们表达情感,描述事物。作为英语教师,语言更是教育的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英语教师课堂语言主要分为教学性语言和评价性语言,一种倾向于知识的传播,一种倾向于教学活动的评价反思。文章主要就这两种语言进行具体探索。  相似文献   

11.
通常人们所讲的教学隐喻指“教学是什么”,这是对教学隐喻狭义的理解。本文中的教学隐喻是指人们在表达“教学观念”时,所使用的比喻(包括明喻和暗喻)、借喻、拟人、类比、象征等。这样,隐喻的思维方式就是类比联想,隐喻就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因此,以上所述的比喻、借喻、拟人、类比、象征等在本质上都具有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2.
隐喻首先是一种语言行为。从修辞学的角度看。隐喻表现为一种修辞格,它在一种事物的暗示下谈论另一种事物。“谈论”意在挑明隐喻是一种语盲现象;“事物”意指任何物体或情态;“暗示”意在表明隐喻不仅具有客观性,还具有主观性。  相似文献   

13.
冯向东 《文教资料》2007,(1):114-115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受不同的理论影响着,变化着。我国的英语教学是一种认知教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应试教育”。在这种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限于给学生进行课文单词、词组和难点的解释,即“语言点”和语法分析,而学生们也主要把时间花费在对单词、句型和语法的记忆以及大量枯燥无味的练习。以前,隐喻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的文学手段,其实它融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隐喻现象。从语言本身的历史发展来看,由于追求教育语言的科学化,教育隐喻语言在教育活动中受到了冷落。实际上,作为本源性存在的教育隐喻,有着独特而丰富的人文精神意蕴。在教育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教师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角色,人们常常把教师隐喻为“蜡烛”,而实际上蜡烛的光是十分有限的,只能照亮学生的一部分;有的甚至还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因为它的光太微弱了。蜡烛一味燃烧,会越烧越短,不能加能,终有熄灭的一天。还有人把教师隐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教育质量观看,工程师论似乎暗示了一种固定的、统一的质量标准。教育被作为一个大工厂,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连接教和学的桥梁,隐喻能使人们用一种事物体验或理解另一事物。了解教学中隐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方式,强调其应从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隐喻与词汇教学、阅读教学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人们交换思想、联络感情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之一,也是教师工作的基本工具。教师教学有声语言是一种语言范畴内的言语表达形式,是动态的言语行为,以一种带有书面色彩的“规范口语”语言形态存在。在课堂教学中,有声语言是教师课堂教育教学的主要工具,教师的有声语言运用要做到准确精练,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和谐适听,应正确把握和加强有声语言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影响及相关注意事项,以便在课堂语境中达到教学信息传播效果的最佳化,为课堂教育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7.
兴趣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一个人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当前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时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优美的语言不仅能形象生动地传递教学信息,并且能激发学生的愉悦感,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深远影响,有人说:“一堂优质课,若将教师的语言串联起来应是一篇优秀的演讲稿。”弋诺博林在《论教师的教育才能》中指出:“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语言悦耳,词汇丰富,语调清晰,富有表达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遵循教学的基…  相似文献   

18.
教学隐喻是指用其他事物来认识、理解和表达教育和教学,它与新教师的成长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隐喻暗含新教师的价值观,影响新教师的成长方向;教学隐喻是提升学科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教学隐喻是新教师认识新环境的认知方式;教学隐喻能促进新教师反思。新教师运用教学隐喻的方式是:撰写教学隐喻;解读教学隐喻;反思教学隐喻。  相似文献   

19.
杨磊 《林区教学》2013,(4):49-51
概念隐喻依赖于人类隐喻思维模式,所以有时不同语言会出现相似甚至是相同的隐喻概念。“огонь/火”是俄汉语中的基本词汇,当今“огонь/火”这一词汇已经不单单表示自然界的火,更多的是由其概念而隐喻出的表示情感和其他事物的意义。基于此,从语言文化角度对俄汉语中与“огонь/火”相似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探究其概念隐喻的共性,旨在揭示两个民族语言世界图景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0.
汉语时空前后的隐喻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上,隐喻只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然而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理论使隐喻研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隐喻这一普通的修辞格便成了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这开辟了隐喻研究的新领域。该理论认为人类最初认识的是有形的、具体的事物,然后才能参照已知事物的概念去认识无形的、抽象的概念。像那些简单的、在我们日常身体体验中不断重复出现的结构,如某种空间关系“上下”、“前后”、“里外”等就是在最初人与周围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凭借人类特有的感觉和运动经验形成的。这些空间结构靠人体的动觉经验赋予意义,在人们的认知结构中非常清晰和具体,对人类具有最直接的意义,影射力极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