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就听说,中牟县广播站的记者王安治,从1984年起连续三年在全国优秀新闻作品评比中都占了名次。这引起我拜访这位同行的极大兴趣。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了王安治同志。他一身农民装束,仿佛还散发着泥土芳香。听说我要向他取经,就笑着连连摇头,说:“真经还在天竺国放着咧。咱是县里的土记者,既没有饱蘸浓墨的神笔,更没有可以驰骋的广  相似文献   

2.
引言 从学术经历来看,我跟范并思似乎不是一代人,尽管年龄相差几岁而已.由于我本人在图书馆学领域算"半路出家",所以第一次听说范并思这个名字时,他已经是名人了.说到第一次听说范并思,禁不住想起另一位已故图书馆学界名人刘迅,当时我与刘迅同期在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访学,但我那个时候的主攻方向是情报学,所以跟刘迅的交谈主要围绕情...  相似文献   

3.
说说“名”     
我刚走进档案馆的查阅室,一个等候在那儿的人就立刻起身,神情唯诺,带着不自然的谄媚笑。我接过介绍信后,他又连接递来支香烟。我头也未抬,用手指了一下墙上禁止吸烟的标志。看完介绍信,我发现他更局促了,想也许是回绝他的香烟时我的态度显得过于冷淡吧。可是谁又能想到,眼前这位对人谦卑有加的老农民,竟是当年的战斗英雄呢!  相似文献   

4.
前妻     
我的第二次婚姻差不多弄得满城风雨.前后整整四个月,李速终于给我来了电话,我看到他的电话号码,心想李速你也有这一天.李速头一句话就是:"我实在是忍不住想问问你,听说你又离了?"我说怎么了,奇怪吗?他说有点奇怪,想想他又说,你这么折腾,你家难道没有人阻止你吗?我说你什么意思?他说我没什么意思,就是想问问你,看看你现在说话还正不正常,有没有精神病人的前期症状.我说李速你这个混蛋!他说,看来还没有,那我就放心了.说完就挂了.  相似文献   

5.
我刚到大众日报社的时候,听说齐松涛同志曾出过一本书,内容是宣传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虽然据说是本小册子,仍然觉得不是件简单的事.那时不像现在,出书的比比皆是,在当时说是凤毛麟角也不为过.不久,又听说他是十二级干部,还听说曾犯过右倾错误.尽管我那时是从学校才来的造反派,但因为对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和1958年所谓“大跃进”中的“拔白旗”等某些做法,有着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自己的看法,故内心里认为,他的所谓右倾——那时很难说有什么真正的右倾,只有名义上的所谓右倾——大约只是不那么太“左”罢了.  相似文献   

6.
魏剑美  少辰 《出版参考》2006,(12):14-14
张某属于那种典型的“新好男人”,上班听领导的,下班听老婆的。路上听交警的。从没听说他和谁发生过争名夺利的事情.更不要说什么风流韵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碰上同事说荤段子他总是乐呵呵地听得津津有味.还经常主动“自暴隐私”。同事叫他打牌.他摆摆手说:“快别提了,最近手气痞.昨天打麻将还输了千把块!”事实上.所有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根本就不打麻将。也不上网聊天.更从不拈花惹草。一开始我很不理解他为什么要将自己如此描黑.一次酒后他坦诚相告:哥们.还不是为了适应环境。要不这样我哪里混得下去!  相似文献   

7.
2016年,我在内部印了《师友飞鸿》书信集,设法送了一部给其信也被收录的陆本瑞同志,没有想到竟然很快就收到他的回音,他还特地赠我他的大作《出版往事》.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其中还夹有我20多年前给他的一封短信的复印件!以他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老同志,能够一直保留我的信,着实让我激动了好一阵子,并且一下子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  相似文献   

8.
赵毅衡 《出版参考》2004,(29):46-46
我在上海遇到一位旧日文友,在饭桌上,他冲着我说了一通"号称西方富国,其实最小气"等等的话.例子:他与一个洋人吃饭,结束时对方竟然提议"AA制"平摊付账,我本人从来没有在西方听说过这个词,只听说过Let's So Dutch--按荷兰方式分账.旧友说那话是在饭桌上,我当然不会再有胆量建议平摊付账,就伸手取了账单,朋友照例来抢夺一番,这次我绝对不能松手,他就松了手.  相似文献   

9.
听说要力石一本新的图书策划学的专著将要出版,我为他高兴. 我认识力石缘于2002年我那本《汪国真新作选》的出版,这本书是朋友张宝瑞和要力石一起策划出版的,收入在由他们二位担任总策划的新华出版社"金蔷薇"丛书之中.为这本书,宝瑞、力石还陪我一起去了河北石家庄举办新书发布活动,他们细致独到的策划,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0.
忆白石老人     
艾青 《出版参考》2005,(2):42-43
1949年我进北京城不久.就打听白石老人的情况,知道他还健在.我就想看望这位老画家。我约了沙可夫和江丰两个同志,由李可染同志陪同去看他。他住在西城跨车胡同十三号。进门的小房间住了一个小老头子,没有胡子,后来听说是清皇室的一名小太监.给他看门的。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四年秋天,我在一位离休老干部与几位同龄人合写的抗战时期的一段回忆录中看到了一个有趣的信息,即:电影《小兵张嘎》中张嘎的原形人物——燕秀峰,如今还健在,而且就在天津。这激起我采访他的念头。我找到了他所在的单位——天津市河西区宁波道中学,见到了他本人——“燕嘎子”。这是一个身材矮小、却显得机警干练的老头,一口浓重的任邱(白洋淀边)乡音。他向我们讲述了自己这些年来的境况,也回忆起战争年代的往事。我觉得在他的谈话中充溢着一种乐观的精神。他对自己曾经是赫赫有名的战斗英雄最终却落个学校勤杂工的结局这一点毫不介意。他因为负重伤与部队失掉联系而丢了三十八年  相似文献   

12.
冯雪峰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多年了,他在冷落与冤屈中溘然长逝后,我不断地读到怀念并描述他的文章,从而使我对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位德高望重的首任社长更加深了理解和尊敬.上世纪50年代我在他手下工作过,“文革”期间又在“牛棚”共过3年患难.那以后还在咸宁干校一道劳动了两年.其间,尤其令我难忘的是,在向阳湖我还同这位半生坎坷、备受折磨的老人同台讲用过一次.  相似文献   

13.
北方小伙儿     
来了个北方小伙儿,租住在隔壁,模样挺憨厚,听说他新创办了一家公司,整天匆匆忙忙的样子. 这天,他敲响了我的房门. "大哥."他脸红红的,有些不好意思,"我想用用您的影碟机,只几分钟时间."  相似文献   

14.
二冬和我是北京大学硕士、博士同学.毕业后又都留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工作。多年在一起学习、生活和工作.我们相互之间已经是心领神会。他稳健的脚步声,他的微笑.他的一声老陈.总让我感到亲切和可信。2004年五一过后,当我听说二冬气管上长了恶性肿瘤.情况异常危险,我简直不敢相信。二冬是我们同学中最酷爱体育的人、我们经常在一起踢球.他是主力前锋.平时很少生病。这时候我突然感觉到我们毕业以后太忙了,没有多少时间来交流。现在他病了.我更怀念我们过去经常在一起的日子了。  相似文献   

15.
2000年国庆节以后,我就被抽到高等学校搞“三讲”教育巡视工作。那天,巡视组一位同志告诉我:“听说你们报社一位老副总编去世了,姓陈。”退下来的老总只有一位姓陈,就是陈锐同志。前不久我还在院里见过他,又没听说他犯病,不可能吧 ?立即给办公室主任王继德打电话,天哪,竟然是真的 !  陈锐同志一辈子从事新闻工作,对河南日报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有威望、有影响的老报人。我和他早就认识,但是,真正相知相熟、过从密切,是我到河南日报工作以后。  1990年 9月,在住院治病期间,得到要我去河南日报工作的信息。它犹如一声…  相似文献   

16.
2007年7月17日的下午,我听说康波牺牲了,牺牲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抗洪路上。我被这个消息震惊了。得知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手腕上还紧紧缚着数码相机时,那一刻,我无语,早已流泪满面。  相似文献   

17.
某天,北京市规委召开一年一度的征求意见会议,邀请我去参加.会上同桌坐着一位小伙子,我想可能是房地产发展商.会议开始前,他很神秘地轻声对我说:"我问你一个私人的问题,要不方便的话你也可以不回答."我说:"你说吧."他说:"你是不是用纳美尔?"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就问他这是干什么的,他说是护肤的.  相似文献   

18.
5月中旬,我收到光明日报评论部的一封信。打开一看,是徐可写来的。我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名字,更谈不上认识,他怎么会给我写信呢?仔细一看,他是就我一件评论稿提出修改意见,要求补充说明一个细节。原稿上也用毛笔改得密密麻麻。当时,我心里一阵激动。堂堂大报的编辑怎能看得起咱通讯员?他们那么忙又怎肯在通讯员的来稿上耗费心血和时光?  相似文献   

19.
我到花城杂志社工作不久,便得到著名的编辑家、鲁迅研究专家、诗人林贤治先生的雅约,我受宠若惊,那时我还从未给刊物写过稿,他也只在报纸上看过一篇我对文学的批评.记得交稿给他,他慢慢跟我谈哪个词雅,哪个词软,哪个词更有余味.他还告诉我结构的跌宕,文学细微处的迷人.  相似文献   

20.
张某属于那种典型的“新好男人”,上班听领导的,下班听老婆的,路上听交警的。从没听说他和谁发生过争名夺利的事情,更不要说什么风流韵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碰上同事说荤段子他总是乐呵呵地听得津津有味,还经常主动“自暴隐私”。同事叫他打牌,他摆摆手说:“快别提了,最近手气痞,昨天打麻将还输了千把块!”事实上,所有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根本就不打麻将,也不上网聊天,更从不拈花惹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