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发挥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也要构建实践育人、第二课堂、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思政”格局。文章以铜川职业技术学院“1352”实践育人体系为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中的有益经验,以期为高职院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中学思政课教师的育人能力与中学思政课的育人效果息息相关,提升中学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是大势所趋。新时代中学思政课教师的育人能力有新的内涵和价值,也有新的提升路径。通过探讨中学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之内涵、结构和价值,从而提出提升中学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的两大路径,以期为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张忠 《教师》2022,(2):18-20
文章提出,玉门油田第二中学在思政教育活动中,按照不同主题构建了相对稳定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在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党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领导、统一教职工思想认识和健全组织机构及育人制度,以确保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和有序性.今后,学校还要充分发挥教研功能、整合社会资源、挖掘学科资源,进一步发挥好思政课程为党育人、为国...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同时要求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全面性、协调性、实效性发展。习总书记所要求的就是在大思政的背景下发挥各项教育形式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将其它形式的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本文旨在探究高校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思想性中的育人功能与路径,以期与读者同行交流学习。  相似文献   

5.
长久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知识传授和社会主义价值引领上尚存在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相互脱节现象,主要依赖于思政课课堂教学。文章旨在发挥“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通过构建高校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机制,使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促进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真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价值性。  相似文献   

6.
抗疫实践蕴含有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及时把抗疫实践开发为教学案例并运用于课堂教学,是思政课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思政课抗疫教学案例开发,应在呼应课程性质、教学目标的基础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弘扬抗疫精神为基调,以增强学生政治认同、激励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为落脚点,充分实现抗疫教学案例的政治引导功能、价值引领功能和实践育人功能.编写教学案例,既要体现上述原则,也要符合案例结构规范,同时要考虑使用效果,如此才能开发出精当的思政课抗疫教学案例.  相似文献   

7.
从高中思想政治课育人目标出发,结合课程内容特点、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坚持多措并举、发挥思政课关键作用,立足课程建设、构设思政课新模式,推动"互联网思政教育"、提升融入时效性,重在知行合一、优化融合路径。由此,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  相似文献   

8.
驻马店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驻马店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总和,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因此,将驻马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思政课,能培养学生政治认同,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强思政教育亲和力等。教师从“四个课堂”实践路径出发,将驻马店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入高中思政课,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有效发挥驻马店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9.
红色旅游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历史、红色文化,具有极强的教育性,是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思政课理论教学效果、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和途径之一。红色旅游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从提升思政课教师运用红色旅游资源组织实践教学的素养、建立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强化信息技术支撑、完善评价主体结构等方面入手,发挥好红色旅游资源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0.
<正>2022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发布,文件中指出:提高课程思政水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研究制定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南,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主阵地作用,深入挖掘语文、历史和其他学科蕴含的思政资源,强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准确把握各门学科育人目标,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深入实施跨学科综合育人。本文以选择性必修1第14课“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教学设计为例,就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谈点实践思考,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自动控制理论课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行课程思政,使专业课飘出思政味,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挥专业课的育人价值。自动控制理论课团队教师应通过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坚持有机融合和春风化雨的原则,在系统的、科学的知识讲授过程中,有意识地开展理论传播、思想引领、价值导向、精神塑造和情感激发的教育方式,实现课程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2.
石静 《天津教育》2020,(4):13-14
党的十九大以来,海河中学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化中学思政课改革创新,初步构建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核心、中学与高校实现五方面融通的思政课"普高同心五融"改革创新体系。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衔接,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3.
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党和国家意志、重塑教学内容结构和助力育人目标实现,是青年学生成长为党和国家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食粮。鉴于当前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融入意识待增强、融入能力待提升、融入方法待创新、融入机制待健全等现实梗阻,要从提高融前认识、重视融中方略、推进融后教学等环节厘清其实践逻辑,切实推动主题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使主题教育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协同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4.
当前,课程思政理念已深入人心,拥有多元化、多类型的思政教育素材是中学地理学科特有的优势。不断提升中学地理课程思政的感染力、亲和力和渗透力,是深化地理课堂教学、实现中学地理立德树人育人价值的关键。审视现状,地理教师亲和力不足制约着中学地理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亟需引起重视。中学地理教师应当立足自身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实践力,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以接地气的姿态融合于实际教学。  相似文献   

15.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长久工程、国家工程,需要以协同思维为指导,以思政课程为中心,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的一切育人主体广泛调动起来、育人资源有效整合起来、育人机制普遍建立起来,形成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发挥合力育人的最大效应。从现实来看这一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突出表现在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主体尚未广泛调动、资源尚未有效挖掘整合、机制尚未普遍建立。据此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构建,包括广泛调动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主体、有效挖掘整合大思政课协同育人资源、普遍确立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作为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海洋伦理融入涉海院校思政课文化育人研究,能有效地唤醒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伦理教育、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伦理意蕴、增进海洋强国战略的伦理意识。涉海院校思政课文化育人研究,既要在课程设计中,挖掘海洋伦理在涉海院校思政课文化育人的教育资源,对标国家顶层设计展开思政课文化育人教学、探究非海洋学科蕴含海洋伦理知识与思政课文化育人协同效应、注重海洋专业学科中海洋伦理观与思政课文化育人无缝对接,又要在实践进路上,以案例导入、体验式社会实践、海洋法制与伦理主题宣传等方法上融会贯通课程文化育人教学中。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行动指南,是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法、动力和源泉。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仍然存在缺乏长效保障机制、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教学内容不丰富等问题。对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从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建立健全长效保障机制、完善教学体系等方面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切实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是我国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产物,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可以围绕教学目标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师水平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实现教育全程、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日益发挥强劲的创新力量,推动教育行业深度变革。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思政课,应充分运用互联网优势创新教学模式和教育机制,促进育人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由刘利和潘黔玲著、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互联网+视域下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一书,立足"互联网+"教育发展视域,结合思政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深入阐述了互联网时代思政课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室空间等方面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对于文化自信意义的强化,使得地方文化资源再次成为人们的焦点.地方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以及实践逻辑上高度契合,可以尝试将地方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思政课,发挥其双重育人功能.文章立足于地方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实践活动,客观分析其发展现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融合路径,以打造"思政金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