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提高校对质量,必须转变观念、端正认识。传统校对观念认为校对工作是对原稿、读校样,照猫画虎,是一种简单劳动,没有什么学问而言,充其量是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作,其实不然。校对实在是一门大学问,绝对不是“字对字”、“认得字就能干”的工作,而且,编辑代替不了校对。现代校对不仅仅要完成传统意义上的“校异同”,还要本着对原稿、对图书、对作者、对读者负责的精神来“校是非”。把好校对质量关是达到高质量、高目标出版的关键。通过校对,不仅可以消灭排版差错,确保全书体例、内容完整,而且还能校正原稿中的疏漏,确保图书的…  相似文献   

2.
校对的修养颇广,有政治、思想、文化、语言、专业、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本文仅就不甚为人注意,但却比较普遍且并非无足轻重的几个有关修养的问题———归结为“三要”———谈谈粗浅体会和看法,企望能对校对人员加强修养有所裨益。一、要耐得寂寞有人认为,校对工作单调、乏味,从事校对,默默无闻。一言以蔽之,搞校对工作寂寞。笔者不否认这种寂寞的存在,但问题不在于客观上是否存在寂寞,而在于主观上如何对待寂寞。积极的态度是:首先,要解除自我思想认识上所造成的寂寞。“一个人能主动地、理智地驾驭寂寞,而不是让…  相似文献   

3.
江华秀 《新闻窗》2006,(5):83-83
有了新闻报纸,就有了新闻校对。勿庸置疑,新闻校对是报纸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校对工作特别强调的是博与专。校对工作中的“博”,是指校对人员应具有对汉语语法和修辞等规范用法的知识,以及对古今中外、文言白话、人文自然、天文地理等专业术语的熟练运用,虽不必精通,但须广博。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校对书稿过程中,多采用交叉校对(即不同的校次由不同的人来担任)。随着国家改革的深入,减员增效和下岗分流力度的加大,在一些中小出版社人员编制上很难保证3~4名专业校对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校对工作如何坚持交叉校对,使校对工作在图书出版的环节上起到“卫生员”和“清洁工”的作用,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对人才  相似文献   

5.
我们知道,传统的校对工作大量地集中在对照原稿校异同上。新闻出版署颁布实施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明确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根据这项规定,要求校对人员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对照原稿“校异同”,这是对校对的最低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二是如果校对人员发现了原稿的错漏或不妥之处,应交由责编解决,校对人员无权擅自修改,即“校是非”。随着磁盘书稿的出现,使图书出版从作者定稿后即具有了最大的保真性。编辑只是对书稿进行取舍的选择,很少做…  相似文献   

6.
提高素质与做好校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书刊报纸出现差错,作者,编辑、校对、印制等部有责任。从校对来说,他的责任有二:一是校正排字差错,二是发现原稿的疏漏和不足,前者可称为“校异同”,后者是“校是非”。一个优秀的校对员,应该也是个编辑。校对工作本身就是编辑工作的延续和完善。因此,在新形势下校对人员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如何在校对场上发挥优秀“猎手”的作用,如何发挥校对是“杂家”的才能以及如何提高“校是非”的能力,是值得今后的校对工作特别注意和研究的问题。要实现图书的优质高效,关键在于提高人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7.
“图书质量保证体系”把校对工作列为图书质量中期保障的一部分,对校对工作的作用和责任作了严格的规定,并明确了付印前的“三校一读”制度,特别指出终校应由具备中级职称的专业校对人员担任。这些规定,无疑将有效地提高图书质量,同时也对校对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我国著名的校对学家孙培镜先生在《校对概论》中说:“我国汉文字校对的发端,从正考父算起,距今约二千八百年了,在这漫长的世事沧桑中,我国历史典籍得以保存、流播,汉字得以统一、长生,中华文化得以庚续、弘扬,其间校雠之功不可没,历代校雠活动所积淀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在当今世界范围里,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校雠,即当今的校对。校对在《辞海》中有两方面的解释。一是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员,这是校对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科技期刊校对技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海原 《编辑学报》1993,5(4):203-205
一般情况下,科技期刊编辑部没有专职校对人员,校对工作大都由编辑人员承担。列宁说过:“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校对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多年的编校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有效的校对技巧,介绍如下。1 出刊的全过程都要重视校对工作,防止差错  相似文献   

10.
孙雷 《编辑之友》1997,(1):32-33
在图书出版中,校对是编辑加工与付印出书之间的重要环节,它对图书出版后质量的高低作用很大,要搞好校对工作,除了校对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外,还必须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提高素质可用多种方式,而“校学相长”应该是最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笔进入报社近15年,不管干副刊,还是从事编辑、采访、组版等工作,几乎没离开校对。因为认真校对,曾饱尝成功的欢乐,也因一时疏忽吃过出错受罚的苦头。可以说,校对直接关系报纸质量与宣传效果,是新闻工作是否精通业务的“试金石”,是一门颇为高深的学问。在这方面,心得有三:  相似文献   

12.
王雅琢 《青年记者》2006,(14):55-56
鲁迅说过:“校对和创作的责任是一样重大的。”校对是一种再创造性劳动,是出版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出成品、出精品的保证。除了提高校对人员各方面的素质以外,结合笔的体会,从改进校对方法和更新管理方法方面对如何提高校对质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略论心理因素对编目校对工作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编目校对人员的职责和使命是保证书目数据的质量,但不良情绪是编目校对人员不可抗拒的一个心理因素。浅谈了编目校对人贡应如何正确对待心理因素对编目校对工作质量的影响,及时调整好工作心态,保证校对质量。  相似文献   

14.
校对是出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对保证和提高图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校对的职责是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版错误,并发现原稿的错误、疏漏和不妥处,提交编辑解决。消灭排版错误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校异同”,发现原稿错误也就是“校是非”。下面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笔者的认识和体会。一、“校异同”是校对人员 的天职,是对校对人员 的起码要求 “校异同”就是根据原稿核对校样,改正校样上的排版错  相似文献   

15.
现代校对人.指改革开放年代.工作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专职校对工作。本所论现代校对人角色.取自现代校对人责任这样的视角.从而得出四个主要社会角色,即:“异”“非”的猎手,编辑的益友.“书国”的最后把关人,读不谋面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电脑的普及,报纸新闻校对工作面临巨大变革,传统校对工作的定义、方式等都需要更新和完善。没有原稿作依据,意味着校对工作的重心从校“异同”转移到校“是非”上来。经过近几年的摸索,我们认为,要想胜任网络时代的新闻校对工作,校对主体——校  相似文献   

17.
对于期刊来说,编校质量是出版物质量的基础,是内容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可以确保期刊稳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影响到作者对期刊的评判,是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应该始终遵循的原则性问题。编校质量对于期刊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目前,编校质量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作者投稿阶段、内容录入和排版阶段、编辑阶段和校对阶段等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编辑人员高度重视。本文针对提升期刊质量展开论述,分析了影响编校质量内容的因素,并且针对提高编校质量提出了改进措施。出版单位需坚持“三审三校一读”制度,培养一批专业的期刊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期刊编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学术规范,牢记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的责任与使命,进一步为提高期刊编校质量履行个人岗位责任。  相似文献   

18.
《出版视野》2004,(4):42-43
中国编辑学会与中国版协校对工作委员会于2004年6月21—24日,在重庆市召开了“加强与改进图书编校工作座谈会”,邀请出版局(社)主管图书质量的领导同志、校对部门负责人和校对研究人员共50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9.
现在电脑的应用已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许多方面,并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某些传统习惯及工作方法,用软盘稿代替纸质稿交给出版社的作者日渐增多,校对人员接触到的校样集原稿、校样于一体,校对变成了校读,校对功能从“校异同”向“校是非”转变,传统的校对方法已不适应新的要求。如何认识这种转变,现代校对的发展趋  相似文献   

20.
刘火苟 《出版参考》2023,(10):80-84
由于学报编辑部人员有限,常常缺乏专门校对人员,编辑不得不同时担任校对工作。在“编校合一”的现实情况下,编辑在校对中需要特别警惕可能存在的注意错觉、记忆错觉、期望偏差及自信错觉等认知错觉。为预防这些认知错觉,应建立校对核查要素清单,利用知觉特点进阶式校对,还需要明确出版流程中的校对责任,合理利用专业校对工具,必要时发回作者自校,以尽可能减少编校差错,确保文稿的质量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