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面假新闻,指正面报道当中包含有虚假、不实成分的新闻报道,以往也有研究者称之为“好事假新闻”。正面假新闻存在已久,按不同报道对象,大致可以分为时政新闻的成就措施类、好人好事典型报道类、奇人逸事报道类、造气氛和表态式的报道类。  相似文献   

2.
针对社交媒体中大量健康谣言的广泛传播现象,本文基于动机-机会-能力(motivation-opportunity-ability,MOA)模型对用户的健康谣言分享意愿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个体动机、机会和能力相关的因素对其健康谣言分享意愿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选择健康意识、时间成本和健康素养3个变量构建了研究模型,提出了3个研究假设。通过3个步骤选择了8则健康谣言素材,设计网络情境实验收集了252名参与者的2016条数据,利用5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了假设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饮食类的谣言,参与者对癌症主题的谣言具有较高的分享意愿,男性比女性有更低的健康谣言分享意愿,年长者具有更高的健康谣言分享意愿。同时,健康意识和时间成本能够正向影响健康谣言分享意愿,且健康素养能够负向影响健康谣言分享意愿。本研究为解释人们的健康谣言分享提供了依据,并为干预健康谣言传播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阳长征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21):105-116
[目的/意义]为了探索危机事件中网络信息表征对用户持续分享意愿的影响机制,通过对网络中不同表征的信息进行分类和定级,对危机信息进行差异化监控与治理,并从信息表征的视角强化正面信息的用户持续分享意愿。[方法/过程]以信息表征为自变量、持续分享意愿为因变量及体验保留度与感知渗透性为中介变量构建研究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并借助AMO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结论]其研究结论为:①危机事件中网络信息的动作性表征、映像性表征及符号性表征分别通过体验保留度及感知渗透性的中介作用,对用户的信息持续分享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②动作性表征信息对用户持续分享意愿的影响效应最大,其次为映像性表征信息,最小为符号性表征信息;③信息表征对用户持续分享意愿的影响效应,在人口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线新闻分享成为新闻传播的关键组成部分。基于框架理论,探索新媒体平台中标题效价与新闻分享的关系,以“今日头条”APP的88482条新闻为研究数据,分析了标题效价对新闻分享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以及图片的调节作用。直接影响中,标题效价与新闻分享呈现“U”型关系,比起中性标题新闻,正面或负面标题新闻的分享量更高;新闻阅读在标题效价与新闻分享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中介作用;配图对新闻阅读的中介效果具有前端的调节作用,有配图时的新闻阅读中介效果,高于无配图时的新闻阅读中介效果。同时,标题效价、配图对新媒体平台中的新闻分享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辉 《图书情报工作》2021,65(7):90-102
[目的/意义] 基于个体信息行为发生动力理论,深入研究受害人诈骗信息接受意愿及其诈骗信息分享行为过程中不同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理,对于做好电信诈骗犯罪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过程] 基于"动机-机会-能力"(motivation-opportunity-ability,MOA)模型逻辑框架,从受害人动机因素、机会因素、能力因素三方面建构影响受害人欺诈信息接受意愿及其对欺诈信息分享行为的理论模型,借助IBM-SPSS23.0和AMOS23.0统计软件,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多元统计回归方法对1 398个受害人调查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和数据处理。 [结果/结论] 性别和婚姻状况对于受害人接受欺诈信息意愿存在显著影响;虚假信息"权威性"、对欺诈人员的信任度以及自身贪利心理等动机因素是受害人产生欺诈信息接受意愿的重要驱动力;受害人自我效能感和网络安全识别能力对其欺诈信息接受意愿分别具有正向和负向显著影响,且两者均对欺诈信息接受意愿与其欺诈信息分享行为之间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受害人智能手机依赖程度、个体时间成本均对欺诈信息接受意愿与其欺诈信息分享行为之间的作用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打击电信诈骗要多措并举,加强针对虚假信息、名人代言与各类媒体的监管,增强受害人网络安全识别能力,防范智能手机网络金融非理性投资。  相似文献   

6.
周楠 《新闻知识》2004,(6):34-36
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弘扬主旋律历来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正面报道也一直受到新闻媒体的广泛重视。所渭正面报道,主要指科学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着力反映社会发展中光明的、积极的、健康的内容的报道。其目的是振奋民族精神,鼓舞人们奋发向上,促进政治稳定、经济  相似文献   

7.
首先,不忽略事件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任何细节。新闻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发展趋势等方面深入分析事实的意义的报道方法。深度报道应对新闻事态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还原和再现。既要关注那些对新闻当事者有正面积极影响的事件细节,也不回避那些对当事人有负面影响,但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细节...  相似文献   

8.
我写下这个题目,觉得其中似有一点歧义,还需要疏解几句。假的“真新闻”,就是这“真实的新闻”其实是不实的,这在理解上并无问题。真的“假新闻”,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这“虚假的新闻”其实是真实的;另一种即这“虚假的新闻”是货真价实的“假新闻”。我所谈论的“真的‘假新闻’”当以前一种理解为是。近年来,各地媒体上的假新闻层出不穷,人们啧有烦言,虽经《新闻记者》编辑部连续三年精心评选出“十大假新闻”,各地媒体纷纷批评,却毫无收敛之迹象。新闻之真假,看似一个简单的事实认定问题,但实际却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假新闻”有的是…  相似文献   

9.
新闻是反映当代社会事件、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重要平台,不同的新闻内容会给社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力。负面新闻是新闻事件组成之一,其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有时不仅仅是正面影响,也可能是负面影响。当负面新闻在报道过程中出现利益因素或其它因素时,其报道方式往往会将真实的新闻内容引导于错误方向,导致社会出现错误舆论,这使得负面新闻的披露从正面引导走向了负面引导,社会的正面形象受到了负面的诱导和影响,最终导致社会风气发生变化。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不仅仅与新闻报道内容有关,与报道方式也有直接关联。对此,为进一步探讨该话题,本文针对负面新闻的社会影响及其报道方式展开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 21世纪,人们面对浩如烟海的网上信息,往往会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对于新闻网站来说,作好网上重要新闻的传播报道,无疑可以增加浏览者的点击率。另外,新闻网站如果给那些影响巨大、备受关注的新闻事件以详尽的报道和恰当的形式,无疑也会最大程度地消除或减少受众对信息的不确定感。而且,成功的网络新闻报道也可以提高网站广告的浏览量,增加网站的经济效益。   所谓重要新闻是指那些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其进一步发展的状况是广大受众所关注的。根据互联网的自身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  相似文献   

11.
移动智媒时代,微信社群在学术会议中使用频率大幅提高,成为创造和传播信息的重要路径。研究用户在学术微信群中的信息分享动机影响因素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4个新闻传播类学术微信群的文本、链接、视频等质性材料进行归纳,归纳出99个初始概念、21个范畴,8个主范畴,并据此构建学术会议微信社群信息分享动机影响因素模型(CUIC模型)。归纳结果显示学术会议微信群聊信息的分享动机受到用户、社群、信息、会议4个维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们现在说的虚假新闻其实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有许多不同情况需要分别予以研究。其一,假新闻事件假事件概念源于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  相似文献   

13.
王玉婷 《青年记者》2007,(12):86-86
在具体的新闻报道实践中,往往会涉及新闻事件的“正面”和“负面”问题。通常认为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爱幼扶老、邻里相帮以及人们生活的新观念、新风尚等题材的社会新闻是“正面”报道,是社会新闻的主格调;各种批评报道和跳楼寻短、抢劫嫖娼、事故伤亡等题材的社会新闻,一般被认为是“负面”新闻,作为党报要尽量少报或不报,以减少负面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一位北京电视台的聘用记者訾北佳自编自导演出了一部假新闻,忽悠了成百上千家新闻媒体和无数百姓。“纸馅包子”假新闻事件令人震惊。在人们众口一词批判制假者,思考假新闻为何屡禁不绝的原因的同时,作者从新闻场的角度解读这一事件,剖析假新闻为何屡禁不止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人类交往的方式逐渐社交媒体化、在线化和虚拟化,线下的传统社群不断向线上的虚拟社群扩展,在微博、微信、豆瓣、知乎等虚拟社群分享信息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什么因素影响着人们在虚拟社群进行信息分享的动机?本文将从个体日常生活、虚拟社群中的关系、社会文化心理这三个视角进行多层级分析。研究发现,微观层次上,参与虚拟社群的信息分享有利于个体建立自我认同,实现自我重现;中观层次上,信息分享的动机来源于虚拟社群的互信、互惠机制;宏观层次上,互联网时代下的分享、参与精神促使着用户参与虚拟社群中的狂欢。  相似文献   

16.
传媒作为社会事件的报道者,履行着社会舆情监督的责任。然而,对于突发性事件,特别是负面事件的报道,如何从正面引导受众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需要认真的探讨。本文从分析媒体在"小悦悦事件"发生后的报道入手,指出做好突发性负面事件舆论引导,不仅要适度适时地报道新闻事件,客观、公正地报道事件,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适当、切实地保护事件牵涉者隐私权,理性、公开地彰显媒体批判精神,从而正面地引导受众,营造正面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一谈起新闻失实,人们就会想到编造假新闻的“客里空”和动机不纯的虚假报道.其实,这只是新闻失实的一种表面化现象.新闻失实还有一种隐形化的表现,即在新闻内容部分真实掩盖下的部分失实.这种表现虽然与假新闻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同样能给读者以不真实的感觉,而旦,它的出现频率较之内容全部失实的假新闻要高得多,更不易被察觉.它对坚持以真实性为基本原则的新闻工作会造成经常化的影响和损失.  相似文献   

18.
"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概念来自西方新闻理论,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概念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主观的。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新闻事件是"新近发生的  相似文献   

19.
最近出现的"纸馅包子"事件,再次引发人们对假新闻的特别关注。假新闻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自然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譬如新闻队伍结构和心  相似文献   

20.
李节 《视听纵横》2002,(5):72-74
重大主题报道,这是中国新闻报道的一大特色,也是新闻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这类报道毕竟不如事件性新闻或社会新闻等等来得“好听”,尤其对于广播媒体来说,做得不好就容易做成说教式的报道,成为“对着空气说话的节目”。通过这两年来的报道实践,我们有这么一些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