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子学校体育开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主学习”是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从而获得主动发展的一种教育教学思想和学习方式,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实践。本文从学校体育自身的特点及教育环境的影响方面论述了学校体育开展学生自主学习的必然与可能,总结了“教师导学——确定学习目标——探索性活动——评价反馈”的“自主学习”体育教学模式,构建了学校体育开展“自主学习”的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2.
赵锋 《上海教育》2007,(3B):18-18
在全社会关注学校体育的大背景下,嘉定区在今年将重点推进六项工作:一是在全区中小学全面推行“课间跑”:二是加强体育教学改革,增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三是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完善学校体育评价制度:四是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以“学生体育大联赛“体教嘉年华”等大型活动为载体,营造生机勃勃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五是完善保障监督机制,推动学校体育健康发展;六是扎实开展体育专项督导,依法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张小青 《小学生》2011,(5):28-30
“阳光体育”运动犹如春风吹遍了祖国各地,各个学校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这项有意义的活动。其目的就是丰富学生的业余体育文化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快乐地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促进孩子们的健康发展。我校是江干区最早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学校之一。  相似文献   

4.
一、中学体育开展学生“自能学习”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运动训练、卫生保健教育等各方面的教育措施,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不仅限于课堂,而是涵盖了课堂内外的各种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5.
王懋功 《上海教育》2007,(3B):17-17
上海市学校体育工作会议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提出了“每天活动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行动口号,这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徐汇区积极贯彻市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以“健康第一”作为办教育的指导思想,区域性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无论对中小学还是对高校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就是不完整的。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来达到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促进“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的贯彻和落实。  相似文献   

7.
《天津教育》2014,(11):2+4+65-66
在原有体育特色的基础上,天津市河东区中心东道小学将德育、智育、体育三者深入结合,“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得到有效贯彻。大课间、无体育课日活动课、体育家庭作业,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超过一小时;自10月起至第二年4月底每天开展集体长跑和绳毽活动,做到活动全员化;每月一项校级竞赛;有较为实用的班级、教师、学生考评体系;建立学期工作完成情况报告制度,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和效果。学校开展了“健康杯”广播操比赛、“技能杯”绳毽比赛、“阳光杯”足球基本功比赛、“冠军杯”体能测试赛、“智慧杯”棋类比赛。在各项工作开展中,几年来无一例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从1986年9月开始,我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将“国际象棋”作为本校特色,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这项益智的、高雅的体育活动。求是小学自1992年被杭州市授予“杭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以来,一直把棋类活动作为一项重要活动开展,目前,棋类活动已经普及。本文拟借求是小学棋类活动,研究在小学开展棋类活动对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探讨棋类活动是否能够有利于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和优化。  相似文献   

9.
陈骁 《上海教育》2008,(20):20-20
本刊讯上海将结合“上海市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本市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以及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学校体育实践活动,组织开展“迎世博一上海200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  相似文献   

10.
文潮辉 《教育导刊》2004,(19):54-55
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活动。党和政府对学校开展课余体育锻炼一贯给予高度的重视。1982年,教育部发出了《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要求学校开展多种课外体育活动,保证每个学生每天有1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时间。1990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普通中小学、  相似文献   

11.
构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是新时代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基于对学校体育高品质发展、“双减”政策的理解开展“全位型”课堂、“全时域”活动、“全景式”特色三位一体的体育生态品质提升项目,有助于学校体育工作重建良好生态。通过学科融合、多元联动、科技助力等形式,整体、全面提升学校体育生态品质,有效提高学生生命质量、积极优化校家社协同育人、改善区域体育生态。  相似文献   

12.
张新孔  郭频 《时代教育》2007,(9Z):104-104,96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普通中小学、农业中学、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为了更好地贯彻此规定,结合素质教育及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提出了开展大课间活动的构想、实施方案和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13.
2001年,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发文:《关于在学校中开展“围棋、国际象棋、象棋”三项棋类活动的通知》,要求学校根制自己的实际,从2002年春季学期起,将“围棋、国际象棋、象棋(以下简称三棋)”列入学校“体育与健康”课堂中课外文化活动的一项内容。其实,我市早在1999年就在多所学校设立“素质教育棋班”,“三棋”开始列入学校教学课程。  相似文献   

14.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体育的任务,各级学校开展的教学质量评优活动,严把课堂教学质量关,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教学质量活动中各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体育教学评优活动,但这些评优活动一般都是以单一的现场看课为主要形式。这虽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临时的“优化”现象,不利于评优活动的健康发展。为了探索既能客观评价体育课教学质量,又能全面考核教师实际教学水平的科学方法,贯彻执行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新编《…  相似文献   

15.
朱庆胜 《职业技术》2006,(24):115-116
一、引言 1.体育作为一项强国富民、增强体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和手段,无论在哪一个时期都是不容忽视的。古代的书生,由于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没有过硬的体质,被人形容成“弱不禁风”。解放以前,我国由于体育的不强大,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体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而在这种重要性中,群众体育的开展状况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高职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正是体现了这种水平。  相似文献   

16.
群体活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及其发展趋势刘瑞文在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包括三大方面:体育教学、运动队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其中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应该真正算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群体活动”。学校体育的群体活动包括:早操(晨练)、课间操、大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17.
随着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树立,为了全面改革现行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通过引入快乐体育的教学思想,经实践证明快乐体育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一种有益模式,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教育信息港     
汝南县艺术体育教育有特色   汝南县以实施“园丁”、“田园”、“春苗”三大工程为动力,以构建四大运行机制为保障,积极创办“规范+特色”学校,培养“合格+特长”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开展艺术体育教育为重要手段,促进了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全面发展。日前,该县被评为全国艺术体育教育先进县。(刘长记) 邓州市城区六初中异彩纷呈迎七一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 80周年,讴歌党的光辉业绩,邓州市城区六初中党支部开展多项活动迎接党的生日。 第一,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活动,号召每个党员为广大师生做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  相似文献   

19.
课间十分钟是学生开展文体活动、享受阳光体育的重要时间。但近年来,学生开展课间体育活动的次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曾几何时,校园里课间十分钟的“喧闹”逐渐“安静”下来。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做好校园阳光体育工作,改革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组织形式,研究和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校园课间体育活动模式,使校园的课间十分钟重新“热闹”起来,让学生尽享阳光体育的快乐。  相似文献   

20.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从一九八四年开始,就课外体育活动作了如下改革:1.将课外体育活动改称为“体育活动课”,排入课表。全校各班实行了每周两课四活动,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占有、挪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