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高平陵之变结束了原来意义上的“七贤”林下之游,这时由嵇康、向秀、吕安三人结成的新的关系较前密切的集团可以称为“竹林后三贤”。三贤思想不尽相同,作风尤有差异。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嵇康、吕安被杀,从此向秀失图,被迫出仕,他的《思旧赋》彻底结束了文学史上的竹林时代。  相似文献   

2.
高平陵之变结束了原来意义上的“七贤”林下之游 ,这时由嵇康、向秀、吕安三人结成的新的关系较前密切的集团可以称为“竹林后三贤”。三贤思想不尽相同 ,作风尤有差异。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嵇康、吕安被杀 ,从此向秀失图 ,被迫出仕 ,他的《思旧赋》彻底结束了文学史上的竹林时代  相似文献   

3.
功力     
《世说新语》里面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某日,吕安访嵇康未遇,嵇康之兄嵇喜出门相迎,吕安大笔一挥,在门上留下" "字,一语不发便去。嵇喜以为是吕安对他的褒奖,喜不自胜。嵇康归来,淡淡一句:"你把‘’字拆开吧。""凡鸟"。骂人功力之深,不著明言,尽得风流,嵇喜之类"凡鸟"实在难以招架。这是魏晋时期名士风流的骂人风格,犀利却不尖酸,充满智慧和趣味。这对文人的修养要求就不是  相似文献   

4.
纤眉妩 《初中生》2018,(16):46-47
魏晋时期,山东的吕安与安徽的嵇康一样,才华超群又疏狂不羁.相互慕名已久的两人,后来成了志趣相投的知交好友. 一次,吕安不远万里,风尘仆仆来到嵇康家里,嵇康的哥哥——在朝中担任要职的嵇喜,出门相迎. 嵇喜对吕安说:“舍弟不在家,阁下请进屋稍坐,等他回来.”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结尾谈到了向子期的《思旧赋》。向子期是魏晋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的《思旧赋》是为悼念好友嵇康和吕安因“吕安事”被杀害而写的。原来,嵇康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及其帮凶钟会等人,愤世嫉俗,怒吐“非汤武而薄周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  相似文献   

6.
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追思(?)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相似文献   

7.
嵇康之死,有诸多原因。而与吕安的结识交往,是最直接的原因。《幽愤诗》所言“子玉之败,屡增惟尘”,不仅表现了嵇康临终之前“暗于识人”的怨悔之情,也反映出他“暗于识时”,对现实社会缺乏理性认识的弱点。  相似文献   

8.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嵇康是一位如此充满魅力的人物,以致中国哲学史、美学史、文学史、音乐史、思想史等都不得不关注他、分析他、评判他。嵇康(223—262)字叔夜,该郡S至(今安徽宿县)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首领。嵇康的美学思想十分丰富,本文限于篇幅,只论述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嵇康十分钟情于音乐,他对音乐之爱好,世间少有。他妙解音律,其一生以音乐为伴,“少好音声,长而玩之”,以至他“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①,成为千古之绝唱。不仅如此,他对音乐也有…  相似文献   

9.
陈军  陈玉琴 《新读写》2021,(4):47-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思旧赋并序向秀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①;其人并有不羁②之才。然嵇志远而疏③,吕心旷而放④,其后各以事见法⑤。嵇博综技艺⑥,于丝竹特妙⑦。临当就命⑧,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⑨,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⑩,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对嵇康研究中长期被忽视而又客观存在的嵇康兄弟之谜作出破解,并进而对嵇康兄弟关系进行细致考辨。文章认为,嵇康当排行老三,有两位哥哥。嵇康长兄因较平庸或史料散佚,今已无从确知其名。由于嵇康出生不久父亲即已亡故,长兄以“半父”身份与母亲共同担负了抚育嵇康的重任,对嵇康的人用形成和整个人生的影响最大。他于嵇康38岁或稍前时间谢世。嵇喜为嵇康二兄。他与嵇康年龄差距不是很大,并且关系较为淡薄,对嵇康的生活与思想影响不大。他在嵇康死后,直到晋初仍然在世。由此,文章论定,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幽愤诗》、《思亲诗》之“兄”系特指,都特指长兄。《思亲诗》写作时间与《与山巨源绝交书》相近,系为长兄与母亲而作。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初以来,对竹林七贤的研究空间由文学领域正在向哲学、历史考古等专业发展,具有逐渐扩张的趋势。《事文类聚别集·礼乐部》注引的《魏记》内容,承袭了《资治通鉴》卷七十八"魏记"内容。"竹林之游"包括以嵇康、阮籍、山涛为核心的"七贤之游"与以嵇康、向秀、吕安为核心的"嵇康之游"两个阶段。竹林七贤的价值取向有偏重儒家与偏重道家审美两个方面。竹林玄学研究大致可分为儒道兼综和重视庄学人生体验两个类别。  相似文献   

12.
[1]乐天,即白居易,其字乐天。[2]巴山楚水,刘禹锡曾被贬朗州(古属楚地)、调任夔州(古属巴郡),此泛指贬谪之地。[3]闻笛赋,《晋书·向秀传》记载,向秀的好友嵇康、吕安被司马氏杀害后。他经过其旧居时,听邻人吹笛,乐声哀切,有感而作《思旧赋》,  相似文献   

13.
嵇康与《广陵散》□彭印川嵇康(223—262),“竹林七贤”之一(另六人为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三国时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音乐造诣相当高。嵇康善弹琴,时人向秀说他“博综伎艺,于丝竹特妙”(《思旧赋》,见《晋书·向秀传》),他...  相似文献   

14.
自然观是嵇康思想的核心。嵇康认为“自然”是指宇宙的本源,其认识论基础就是他的名实观。嵇康的自然观主要体现在元气自然、人性自然和度、数(规律)自然待方面。  相似文献   

15.
魏晋时期文学家向秀的《思旧赋并序》这篇赋体文是为怀念故友嵇康和吕安所作。此赋分为“序言”和“正文”两部分,字里行间直陈直叙,除了对亡友的沉痛悼念之外,对当时黑暗政治难以明言的悲愤也流露其中。可谓情真语切,悲愤交加,寓情于景,寄意遥深。  相似文献   

16.
阮籍骚体以外向的社会批判与内在的理性探寻为主要内容。语言、意象多承屈骚,境界、气势于《庄子》;其追索的目标具有不确定性,语言、结构纵恣迭宕,用典较多而冷僻,由此形成清逸谬悠、深隐曲婉的艺术风格。嵇康《思亲诗》代人言情而寓丧母之悲,以世俗的方式表现世俗情感,与阮籍骚体的超尘脱俗形成鲜明对照,并与既为思旧、亦为辞旧,既为悼亡、亦为悯己的向秀《思旧赋》一起,导引了西晋骚体全面世俗化的风气。  相似文献   

17.
七、分号应改为句号的:2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相似文献   

18.
职业指导之真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职业指导盖包括教育指导而言,故其范围不但限于狭义的职业教育(高等专门以下之职业教育),即广义的职业教育亦不能独外;亦不限于职业教育,即普遍教育亦不能漠然视之。余既编译《职业指导》专书,阐发其内容,供教育界参考。今请用极简赅之辞,抉出职业指导之真谛。(一)职业指导包括职业介绍,非即职业介绍。职业介绍乃根据个性观察、职业内容、职业知能观察,为人介绍相当之职业也。为人谋得生计,乃其自然的结果。为事择人,为人择事,使社会事业与个人才智,得其圆满发展之机会,乃其主要目的。即此正确之职业介绍,仍不过职业指导…  相似文献   

19.
论嵇康音乐艺术理论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现代美学作为审视角度,梳理与研究了嵇康的音乐艺术思想。论文认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集中地表现了魏晋时期音乐艺术美学思想,由传统儒家功利实用审美态度转向崇尚自然,注重个人内心情感体验,以及尊重音乐艺术自身特殊规律的审美倾向。本文共分四部分,即嵇康的艺术人生倾向;《声无哀乐论》与养生论;以“心”为乐之体,以“声”为乐之“用”;“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  相似文献   

20.
福州古称“冶城”,因“以越王冶铸为名”(1),据《吴越春秋》卷一《阖间内传》记载:“越王允常(亦作元常)使欧冶子造剑五枚”,允常传子勾践,又六世至无疆,为楚所灭,其子孙流散江南海滨,或称王,或为君,部分移居于闽,其间有人冶炼于山,或淬剑于地,又七世至无话,后为王,故其都城以冶为名(2)。汉武帝时名为“东冶”(3),汉平帝元始二年闽越遗民自立冶县(4),冶城是福州建城的第一次。《榕城考古略》亦说:自无诸建国,都冶为城,是为“冶城”。这是“冶”及“冶城”之来历。(一)汉高祖刘邦于汉五年(公元前20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