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是现行的两种主流评价制度,双方各有其优、缺点。本文在分析了两种评价制度特点的基础上,从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效果上对二者的互补性进行了分析,以期将两种教师评价制度相结合,取长补短,实现双方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2.
刍议发展性教师评价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理论与实践中,总的来说,有两种不同的教师评价制度。其一,以奖惩为目的的教师评价制度,即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或传统性教师评价制度;其二,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教师评价制度,即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本文试就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及其相关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教师评价制度——英国教育改革重大举措之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几何时,英国教师评价制度遭到广大教师的怀疑、惧怕、憎恨乃至公开抵制.90年代初以来,英国开始推行新型的教师评价制度.广大教师称赞这种新型的教师评价制度既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有力措施,又是纠正缺点,发扬优点的有效途径,更是一项发展教育事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制度.一、两种不同目的的教师评价制度总括起来说,有两种目的不同的教师评价制度,其一是以奖惩为目的的教师评价制度,其二是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准为目的的教师评价制度.以奖惩为目的的教师评价制度通过对教师表现的评价结果,作出解聘、晋级、加薪或者增加奖金的决定.在1985年公布《良好学校》的白皮书之前,这一观点一直是英国政府支持和指导教师评价制度的主要思路.政府要求地方教育当局在管理师资队伍的时候以及在决定继续聘用教师的时候,应该考虑教师的评价结果.至今为止,这一观点还有一定的市场,得到某些舆论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通过考察英、美等国家的教师评价历史,证实<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中的结论之一:"历史的经验表明,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是两种目的截然不同的教师评价制度,两者不能合二为一地加以运用.英国、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曾经为此作过合二为一的尝试,结果都遭到了失败,没有收到两全其美的理想效果."提出否定意见.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进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询问的是评价的目的问题。我国学者把教师评价的目的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考核教师的资格和能力,为教师的聘任、晋升、加薪、解聘等提供人事决策依据的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一种是用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前者一般使用的评价方法是终结性评价,后者一般使用的方法是形成性评价。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视域下教师评价体系的反思与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改的实施,给我国的教师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回顾了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的历史,对目前两种主流教师评价制度——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进行了比较和反思,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从评价理念、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等方面构建符合我国当前教师评价实践需要的教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区分性教师评价制度及其对我国教师评价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最早出现于美英两国的区分性教师评价制度,是适应教师专业特点和需求差异而建立的一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的教师区分监督体系.针对目前我国教师评价过程中存在的评价目标功利化、评价动力单向化、评价指标狭隘化、评价程序模式化和评价结果神秘化五大问题,区分性教师评价制度正好为我国教师评价改革提供了模式借鉴,对教师评价主体选择、评价对象厘定、评价标准制定、评价方式设计、评价结果利用等方面的探索具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8.
绩效式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互补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在分析绩效式教师评价制度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特点的基础上,对这两种评价制度的互补性进行了分析,以期将两种教师评价制度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教师评价机制创新的尝试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李捷 《教育》2009,(3):55-55
当前,对教师评价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如何科学地评价教师是教育评价中复杂的一环,也是学校管理中棘手的问题。带着疑惑,笔者跟随深圳市南山区校长(香港)研修班走近香港的教育,也走近了香港的教师评价。就教师评价而言,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评价制度,即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是以加强教师绩效管理为目的,根据对教师工作的评价结果,做出解聘、晋级、加薪等人事决定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考察英、美等国家的教师评价历史,对《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一书中的结论之一:“历史的经验表明,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是两种目的截然不同的教师评价制度,两者不能合二为一地加以运用。英国、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曾经为此作过合二为一的尝试,结果都遭到了失败,没有收到两全其美的理想效果”提出否定意见。  相似文献   

11.
12.
Evalu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valuation in TESOL settings is a process of collecting, analysing and interpreting information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order to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that enhance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the success of educational programmes (Rea-Dickins and Germaine 1993; Genesee and Upshur 1996; O'Malley and Valdez-Pierce 1996). Three simple examples help explicate the varied forms evaluation can take in TESOL settings:  相似文献   

13.
杨启亮 《教育研究》2012,(7):98-103
从选拔与淘汰意义上说的教学评价是为评价的教学,它关注的重心是评价,这样的教学可能会失落教学的价值,这不是教学论意义上的教学评价。教学论中所说的教学评价是为教学的评价,它关注的重心是教学,是为调节、激励、促进教学而评价。为教学的评价不是教学的"指挥棒",而是教学的"服务器",它生成并守护教学的价值。为教学的评价旨在创造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价值,教学应该从这里觉悟到良心的拷问与责任的鞭挞,评价应该从这里检省到自己是否漠视、异化、失落了教学的价值。基础教育生死攸关的使命就在于它必须百倍地关怀那些被放逐、被贬抑、被薄弱的学生所拥有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表现性评价及其在幼儿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现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的方法。它尊重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关注学生在评价中的体验,而不是给学生分等级。它作为笔试测验的补充,在对学生学科成就的评价中越来越受重视。同时,表现性评价由于其特点,在幼儿评价中也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评价不应该只以“分数”作为惟一的标尺,它应该是动态、全面、发展的,它不是冰冷的标尺,而应该是有人关怀的,评价应该以改进为目的,而不仅仅是为了证明,因此评价的原本就是“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强调自我接受,强调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反思。本主要探讨评价的本真——自我接受评价的意义、内容并对实施自我接受评价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校毕业生择业时,对自身和职业之间不能系统和正确的认识。简要阐述了毕业生如何进行自身评价与职业评价的方法,作为他们择业时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立!树人定位在评价的核心目标上,实现了我国高考核心功能的创新;在测评中主张素质立意,实现了我国高考评价理念的创新;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高校人才选拔需求以及教学与考试等教育因素融会贯通于价值引领的评价体系中,实现了我国高考评价设计的创新;基于学习活动的规律,用情境作为载体有效考查知识、能力和素养,实现了高考评价策略的创新;以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评价体系为标志,以不断推进我国高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追求,实现了我国高考评价发展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教师评价以奖励和惩处为最终目的,通过时教师工作表现的评价,做出解聘、晋升、调动、降级、加薪、减薪、增加奖金等决定,这样的评价方式不能最大化地促进教师的发展.文章提出在教师评价中运用发展性评价,并重点阐述了发展性评价在教师评价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海水入侵是世界许多沿海国家共同面临的一种海洋地质灾害.海水入侵危害严重,却容易被人们忽视,所以对海水入侵程度进行评价十分必要.以Cl-、M、SO2-4、rHCO-3/rCl-及SAR五项化学特征指标作为评价因子,运用模糊数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了海水入侵程度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将海水入侵程度分为四个等级.以烟台市永福园284号监测井点为例,根据其2006年水质监测资料进行了模糊综合评判.  相似文献   

20.
在提出教育装备评价的必要性和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化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基于综合评价理论的教育装备评价,并对教育装备评价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