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诗人对“语言意识”的觉醒与自觉构成了当代诗歌写作的理论切入点。语言已经内化成诗人的一种生命存在,成为当代诗歌写作新的向度。语言意识的自觉同时也为探索建立一种诗性的现代汉语以及解决现代汉语自身语言的局限创造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祝发能虽然偏居中国西南一小城,但他的文学视野非常开阔,其诗歌写作有着很强的现代意识与探索精神。近二十年的诗歌创作历程中,祝发能写自己所熟悉之事物,但又不局限于庸俗的乡土诗歌,因为他时刻注意在语言上的创新,并保持一种自觉的诗歌现代意识,最后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诗歌 2 0多年的历程 ,也是传统诗歌升降浮现的过程 ,新时期伊始 ,传统诗歌最先冲破束缚闯入禁区 ,写下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灿烂辉煌的一页 ;80年代 ,传统诗歌遭遇了强大挑战 ,尽管朦胧诗与传统诗保持着深层的精神联系 ,但其美学追求和美学风格却大相径庭 ,90年代不是诗的年代  相似文献   

4.
通过考察北岛、多多去国后的诗歌创作发现,正是在对早年经验的疏离与回溯的纠缠中,他们扩展(而不只是延续)了其自身和当代中国诗歌对政治的书写。作为1970年代末“崛起”的朦胧诗的两位代表诗人,北岛和多多去国前后诗作里中国经验和政治意识的延续与变异,体现了跨文化语境中当代诗歌寻求主体性、进行自我建构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5.
下半身诗歌流派诞生于 20世纪 90年代,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与泛学院化的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存在着天然的敌对状态,以盘峰论争为契机,下半身诗歌写作正式走上文坛,并引起了文坛上下的高度关注.诗人们主张去掉遮蔽,关注肉身,关注感官最直接的、最真实的感受的观点更是遭到了一致抨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了解这个流派,才能真正评价其文学价值及其在诗歌发展史中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性的悖论式语境,决定了中国知识分子悖论式的生存状态、价值理念和精神结构。这种悖论从近代、现代一直延续到当代知识分子的存在与写作中。“新时期”初期文学叙事的现代性追求从一开始就隐含着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匮乏,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尤其是90年代以后,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遭遇到更大的挑战,知识分子普遍产生了自我认同与阐释中国的双重焦虑。在全球化、世俗化语境中知识分子及其叙事亟需重建其公共性、反思性、独立性品格。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杨黎一直坚持用口语写作。从"非非"时期追求"回归声音"的"语感"写作,到世纪之交复出诗坛后退出"非非"流派,从加入"下半身"团体,到倡导"废话"写作,他的这一写作历程,典型地呈现了当代口语诗歌发展的走向,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困境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文学期刊是新时期文学秩序重建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期间诸多先锋和探索性的"新启蒙"观念,都是由兼具编辑和文艺理论家身份的学者率先在期刊中提出,继而以出版传播活动形成一种文化潮流.《诗探索》作为权威性的当代诗歌理论研究刊物,在20世纪80年代之初,就以刊物形式参与到了以艺术审美为标准的新体系建设之中,引导文学发展朝向更加开放...  相似文献   

9.
"文革"的结束,使文学创作和文学想象逐渐真实起来.民刊<今天>和以北岛为代表的"今天派"的登场,则让人们看到了文学久违的曙光.本文将<今天>置于文学史的原场城,进行深度还原和意义分析,这对当代诗歌建设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出现的所谓“思想进步,艺术退步”是现当代文学发展中带有“偏至”性的“普遍化現象”的批评,是一种“偏至”批评。对被指责的所谓“老舍现象”、“茅盾现象”有其片面性。对被重点指责的所谓“郭沫若现象”,作者认为应根据广义的“诗学”原则认识郭沫若创作发展,他不仅在初期以诗歌《女神》显示出文学“高峰”地位,而且在中后期又以历史剧显示出文学“高峰”地位。对其中后期诗歌也应实事求是评价。  相似文献   

11.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论诗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系统阐述作者理论思想论诗诗。诗中作者坚持儒家传统的对待文学的标准,认为诗歌的写作和评论要突出“诚”与“正”的标准。本文论述元好问的文学标准以及这种标准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2.
黄茜 《江汉学术》2011,(4):24-29
费尔南多·佩索阿是葡萄牙现代主义诗歌之父。20世纪初,佩索阿通过两篇批评长文,号召建立以"想象性感受力"为对象,以"朦胧、精妙、复杂"为美学准绳的新诗学。他发起并推动的沼泽主义、交叉主义与感觉主义运动,极大地更新和丰富了葡萄牙的美学词汇,对葡萄牙现代诗歌影响深远。详细考察佩索阿1910年代的写作与文学活动,可探讨其如何...  相似文献   

13.
以大学校园诗人创作为主的"第三代诗歌"为切入点,在辨析上个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不同学院环境的基础上,论述1980年代校园诗歌创作的特点,以及1990年代围绕"学院派诗歌"的命名所进行的相关论争,进而讨论"学院派诗歌"这一命名的合理性问题及其对于当代诗歌实践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认识并阐释文学作品的意义世界,乃至一个时代或一个地域的文学精神和文学论争,必须首先回到其赖以生长的话语生态中来。话语生态是适于某种文学话语生长的文化条件及其潜在的规定性。20世纪是汉语文学的话语生态从打破平衡走向新的平衡的特殊的文学史期。及至80年代以降,汉语文学的话语生态经过多半个世纪的碰撞、渗透与融合,形成了一个由古典语文、民间语文、公共话语和外来语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复合形态,大大扩展了汉语文学的意义疆域。话语生态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提请当代汉语文学的写作、批评和研究者,回到当下的话语生态中来,将各种话语生态因素自觉转化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个人话语,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汉语文学。  相似文献   

15.
残雪是具有鲜明个性化创作风格的作家.她的作品着眼于人的深层精神世界.并对其进行不断地开拓和挖掘.在中国当代文学界是一个极为独特的存在.将残雪和鲁迅放在上世纪20年代和80年代几乎相似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在打通现当代文学承继性方面,残雪不论从题材的选取、技巧的应用以及作品自省意识的渗透方面,都是鲁迅精神的一种回应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学精神是影响文学存在与发展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内在根据。文学史的演变表明,文学精神大致包括理想精神、拯救精神与批判精神三种基本的价值向度,它是文学具有人文价值意向的显著标志。同文化的演变一样,文学精神也始终处在重构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分析20世纪中、西方文学精神的变化,以及可资借鉴与利用的文化价值资源,应强调文学要发展,必须努力维护和重铸一种新型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法律文书学是法学百花园中的重要分支,在西方法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中正式开设这门课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较晚。法律文书学并非仅仅是对一种写作格式的介绍,而是融合了法学、语言学和中文写作的交叉学科,属于应用法学的范畴。本文将试着以人民法院一审刑事判决书的写作为主题来设计一次课程,与各位前辈同行共同探讨法律文书写作的教学。  相似文献   

18.
美国诗人威廉斯的短诗《便条》似乎就是对一张普通便条的简单分行。这固然不能说明诗歌写作就是对口语的简单分行,但的确显示了分行对于诗歌的重要意义。分行的技术意义就在于通过这一形式所具有的心理暗示力迫使受众进入特别关注状态和强度情感状态。分行的精神意义则在于把为文化成规所凝固的生活世界前推到那种富于张力的原生状态。在这两种意义之间,后者更为本源。诗歌写作的根也正在这里。  相似文献   

19.
作为80年代最重要的文学创作潮流,寻根文学引入了文化的概念,成功地将文学由政治反思转入文化反思,并在现代意识的观照下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让文化趣味成为文学的最重要品质,但对于根的理解的歧义也让寻根文学矛盾重重.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文化热 ,客观上打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相对沉寂的局面。文学的文化批评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阈 ,但同时也相对地忽略了文本的细致分析等传统文学研究较为关注的方面。本文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文化批评以深刻的回望与反省 ,而实现对文学的文化批评进行再批评 ,以期昭示科学研究之精神 ,开拓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