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21世纪进入了以手机、短信、微博、微信为主要交流方式的网络时代,90后大学生成为网络时代的主角。在网络化时代中,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恋爱观都深受影响,不少学生因网络、电视等传媒扭曲了价值观、恋爱观。因此,研究网络时代下9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并提出建议与指导,对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具有十分必要且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与国际接轨,随着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的增强,多元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恋爱观。基于文化视角,创新性地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网络文化、影视文化四个维度调查研究文化因素对中国在校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以及各文化因素对其恋爱观影响的程度和途径,旨在帮助在校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文化意识和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相似文献   

3.
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在校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恋爱在各高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已呈人数多、年龄偏轻的势头。根据调查,由于受到异性效应、主观因素(攀比心理、功利心理、依赖心理)、网络影响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有各种各样的偏离。因此,也就形成了多元化的的恋爱观。本文通过分析各种恋爱观的成因,提出对策,以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恋爱观呈现出动机多元化、过程简单化等特点,其主要原因是受到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网络文化、影视文化的影响,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家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恋爱观。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学生正面临着一种全面开放的社会环境,其恋爱观和对待爱情的态度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相比有着显著的特征。本文阐述了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特点以及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等内容。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和引导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恋爱已成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普遍现象。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恋爱观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当代中国大学生恋爱观的特征、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恋爱观。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恋爱观是科学的恋爱观,树立马克思主义恋爱观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方向盘。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恋爱观教育,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恋爱观进学科、进教材、进课堂,创新多样化的宣传普及方式以及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高校大学生恋爱是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及其心理、恋爱现象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并提出了加强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和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正面临着一种全面开放的社会环境,其恋爱观和对待爱情的态度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相比有着显著的特征.本文阐述了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特点以及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等内容.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和引导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与引导,应分析影响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形成的因素,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网络时代,大学生是网络信息消费的主体,他们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忽视网络文明而导致网络道德失范的新问题。文章提出了净化校园网络,营造健康环境,防范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是对每个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高校教师提出的客观要求。在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善于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即适度使用网络语言以及利用网络热点事件开展案例教学,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以性爱为题材的网络文学,通过与传统性观念的比较,概括出其独特的性伦理观念,并指出其既是对传统的反叛,也是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4.
网络德育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凸显了诸如观念滞后、资源不整、支撑无力等不可忽视的问题.这既与教育者思想理念陈旧和网络德育研究不足有关,也存在德育资源匮乏和德育环境污染等客观因素.树立德育空间网络化的新观念、完善校园网络德育资源、打造高素质的网络德育工作队伍以及建立健全网络德育监管制度是提高青少年网络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当下,大学生在网络社会里"生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虚拟暴力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强大。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主要存在于网络语言、网络游戏和网络学习等几个方面。从是否具有主观恶意攻击动机看,大学生在网络社会的暴力行为分自觉暴力行为和不自觉暴力行为两类。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往往具有不自觉性,因而需要提高他们对网络社会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6.
由于网络的即索即取全球交互特征和传播内容的隐匿、自由、开放、异化等特征,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及日常行为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网德失衡"现象已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本文认为应尽快制定科学的大学生网德行为准则,建立系统的网德行为管理和监控机制,优化网德教育环境,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德育教师的信息素质,同时,还要加强与世界网德教育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7.
在广西高校242名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状况的调查资料基础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因素是网站、个体特征、上网时间数量。大学生越是经常浏览购物网站、搜索网站和"微博"网站,互联网对其思想行为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大学生的年龄越小、年级越低,互联网对其思想行为的负面影响就越大;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大学生比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独生子女大学生比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更容易受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上网时间越长,互联网对其思想行为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分析互联网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因素可以给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启发。  相似文献   

18.
目前的信息时代,大学生上网存在着求知欲望的驱使、平等参与自我实现的需要、追求开放性和多元性及理想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等积极心态和猎奇追求感官刺激、发泄欲求、投机等消极心态.提出高等院校对大学生上网行为应从加强学生上网行为的引导与教育,加大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宣传力度,拓展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范围及提高信息工作者自身网络素质等方面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19.
网络技术在为人类创造一种美化的数字化生存前景的同时,也导致了网络社会问题的出现。文章从科技与社会的角度出发,以网络人际交往为切入点,探讨了这种新型人际交往方式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的依靠地缘关系而产生的现实社区建构与邻里互动模式正遭遇冲击的现代社会,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以便民利民服务为宗旨的“网上小区”的创建与运行在建立新型邻里关系的基础上,扩大社区居民的人际交往与信息沟通,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居民自我完善的高层次心理需求。“网上小区”在发挥多种功能的同时还存在着普及度相对较低、信息沟通不及时、虚假信息传播以及因缺乏背景性而造成信息误读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