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予以 《今日科苑》2012,(20):70-72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第一位中国籍作家获此殊荣,然而在历史上,中国曾有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经历……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取得人工胰岛素结晶1966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这项科研成果一直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  相似文献   

2.
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牛胰岛素基因后,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该胰岛素。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对此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  相似文献   

3.
始建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历届所领导和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发挥学科综合、交叉的优势,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所作为主要研究单位之一,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该所科学家作为主持人之一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牛胰岛素人工全合成,中国生物界在当代科技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多年来,该所始终坚持改革并不断发展,使全所竞争实力明显增强,2001年6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阶段试点行列.  相似文献   

4.
1996年 ,美国航空航天局约翰逊航天中心的科学家发布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消息 :他们在一块火星陨石上发现了火星过去存在生命的合理证据。不过 ,尽管约翰逊航天中心的科学家们在权威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论证详细的论文 ,这一理论仍受到了许多资深研究人员的怀疑和摒弃。今年 2月2 8日 ,同是约翰逊航天中心的科学家在同一块火星陨石上又有了新发现 ,进而为“火星生命说”提供了新的证据。约翰逊航天中心的科学家们在这块叫做“阿兰山 84 0 0 1”的火星陨石上发现了一种磁铁矿 ,这是一种结晶的磁性矿物质 ,与地球上由细菌作用产生的结晶物质…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中国科学院的一些学者陆续发表了有关中国现代化研究的报告。比如,2001年3月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发布了中国及各地区实现现代化的日寸间表(《北京晚报》2001.3.7);2002年4月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何传启又发布了中国及各地区第一次与第二次现代化进程排序表(《南方周末》2002.4.25)。这一系列的有关中国现代化的研究报告在全社会引  相似文献   

6.
<正>当我国在1964年和1965年相继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首次在世界上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迎来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科技发展的黄金期之后,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在这十年浩劫的特殊时代里,林彪与"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使我国科技管理机构陷于瘫痪,科技研究机构被肢解,科技人员横遭批判和迫害,科研物质条件严重恶化,错误的政治批判取代了自然科学研究。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我国科学和科学家遭受了炼狱一般的严峻考验,科技整体水平与世界差距拉大。但是,在逆境中,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冒着风雨,支撑起了一把保护伞,保护科学的园地,保护我们的科学家。我们的科学家也没有忘记祖国的期盼和科学的使命,他们以不屈的意志在逆境中艰难跋涉,相继取得了导弹核武器试验、氢弹爆炸和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等一系列高科技成就,在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一页。  相似文献   

7.
由于海内外科学家一而再、再而三的鼓动,"冲击诺贝尔奖"成了中国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提出"向诺贝尔奖进军"体现了中国科学界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态度.但是,也提出了一系列有趣而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学家是否做出过杰出的成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无缘?为什么中国现在会出现诺贝尔奖热?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探讨中国科学发展的症结所在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众》2009,(7):64-64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汉字激光排版技术、载人航天飞船升空、杂交水稻……科技和创新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的科研时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特别是知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时间长期得不到保证,成为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为此中国科学事业的领导者和有关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要保证科学家六分之五的工作时间,60年代初又几次重申,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作者对1950—1964一年间中国科学家的科研时间问题之由来及其延续进行了探讨,认为它是政治主导学术、致使中国科学家丧失自主性的结果。文章还分析了造成这一问题的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10.
日本科学家通过手术让活牛生长牛黄已获成功,并获得了专利。牛黄是一种名贵药材,实际上是牛的胆囊结石。在牛群中,生长牛黄的牛很少。为了使活牛能够生长牛黄,日本科学家通过腹部手术,让年龄12-15个月的活牛暴露出胆囊,或借助X光、超声波、核磁共振扫描仪等手段,从外部确定胆囊  相似文献   

11.
《科学大众》2009,(9):40-40,F0003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汉字激光排版技术、载人航天飞船升空、杂交水稻……科技和创新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本刊特刊登“新中国科技60年”系列挂图。  相似文献   

12.
王永志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博士生导师。年轻时曾创造性地解决了我国第一枚火箭发射的关键问题,受到大科学家钱学森的赏识。那是1964年6月29日,王永志大学毕业后第一次走进戈壁滩,执行发射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种中近程火箭任务。试验发射时,火箭射程不够。专家们都在考虑怎样再给火箭肚子里多添加点推进剂,无奈火箭的燃料贮箱有限,再也喂不进去了。正当大家绞尽脑汁想办法时,一个高个子的年轻人站起来说:“火箭发射时推进剂温度高,密度就要变小,发动机的节流特性也…  相似文献   

13.
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23日说,他们已完成了牛的基因组测序工作,这一成果将有助于生产质量更好的牛肉和牛奶。 在美国农业研究局和贝勒医学院的领导下,来自25个国家的300多位科学家以海福特牛为样品牛,历经6年完成了基因组测序工作。24日出版的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将刊登相关论文介绍这项成果。研究人员发现,牛至少有2.2万个基因,其中80%与人类共享。牛在遗传上与人类的相似性远远超过老鼠。这也意味着,牛可以替代实验鼠作为研究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温菲 《今日科苑》2021,(8):64-70
邹承鲁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长期从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B两条肽链的拆合,为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全合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建立了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公式,以及确定必需基团数的作图方法;提出了酶活性部位柔性假说,将蛋白质变性研究从以结构研究为主推向结构与功能密切结合的水平.本文通过梳理邹承鲁院士的几个重要科学发现,试图展示其在科研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5.
50年代国外文献一致认为,从分开的A,B链不可能再重组成胰岛素分子。但邹承鲁等“胰岛素还原型A、B链可以重组成天然胰岛素分子”的发现,确定了60年代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路线,并获得成功。80年代初,美国最先用基因工程生产人胰岛素仍然沿用这条路线,说明该发现是经得住考验的,但是重组的理论基础在国内外却一直没有被研究。  相似文献   

16.
十二年弹指一挥间.大家还记得吗?己丑牛年来临之际,我们细说了"牛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辛丑牛年就要到了,我们再介绍一些动物中的"牛".不过,此"牛"非彼"牛".它们有的是牛类的"旁系"亲属,有的则有形似牛角、牛蹄、牛鼻子的身体部件,还有的与牛形影不离,故被冠以"牛名".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作为一种极易被引发的疾病,患者数量比较多,是当前社会上比较引人关注的几种疾病之一。但是目前为止科学界还没有研制出根治这种疾病的有效办法,所以现在比较通用的治疗办法是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控制患者体内的血糖,来防止血糖过高而造成的人体器官受到的损伤。糖尿病其成因一般是遗传性和长时间的外界影响造成的器官病变,导致胰岛素的分泌相较于正常水平来说比较低。中国医学界比较著名的事件就是中国科学家在一九六五年首次将胰岛素全合成成功,这一成果对于国内糖尿病的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牛是一种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动物.其实,有许多植物的名字里也带有"牛"字.在《中国植物志》中,名称里带"牛"字的植物多达241种,如牵牛花、牛蒡、牻牛儿苗、牛膝、紫金牛等.以"牛"来命名植物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它是牛钟爱的食物,有的是与形态、特征有关,还有的出自古老的传说、故事.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这些植物中的"牛"究竟牛在何处?  相似文献   

19.
农耕中的牛 家牛是从原牛("原始牛"的简称,即家牛的祖先)驯化来的.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证实,大约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原牛已被先民驯化.距今6000年左右,被驯化的黄牛与水牛已经广泛出现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先民的生活中了. 正史中关于养牛的记述早见于周代.据《周礼》记述,周代设"牛人"一职,专门负责照料国家的牛:"掌养国之公牛."为了供养这些牛,国家还专门划拨出田地,称"牛田".在犁耕出现之前,人们养牛主要还是用于交通、祭祀、肉食和殉葬.  相似文献   

20.
全球首张完整中国人基因组图谱(又称"炎黄一号")近日由中国科学家在深圳绘制完成,这也是第一个亚洲人全基因序列图谱。该项目是我国科学家继承担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任务,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谱10%任务后,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独立完成的100%中国人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