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当说,这既是一个老题目,又是一个新题目。过去把记者叫“跑新闻”的,前些年新闻界还研讨过一阵“脚板底下出新闻”的问题,都涉及这个主题。为什么又说它是新题目呢?目前,有的记者认为新闻不用“跑”也能“泡”出来。到哪里“泡”呢?这样的记者不是“泡”会议,就是“泡”剪彩;不是“泡”宾馆,就是“泡”机关……如此浮在上面,有  相似文献   

2.
郑振铎先生在《明清二代的平话集》一文中曾谈到:“《京本通俗小说》的产生地,似乎较为容易断定,据其以‘京本’二字为标榜,则我们可知其必非出版于两京(北京、南京)。……以‘京本’二字为标榜的,乃是闽中书贾的特色。这样看来,《京本通俗小说》大有闽刻的可能。但闽中的书贾为什么要加上‘京本’二字于其所刊书之上呢?其作用大约不外乎表明这部书并不是乡土的产物,而是‘京国’传来的善本名作,以期广引读者的罢。”郑先生这里对“京本”的说法,在学术界影响很大,直到现今,在一些论著中仍然在沿用着。例如胡士莹先生在《话本小说概论》中论及《京本通俗小说》一书时,也说:“此书标‘京本’字样,实书贾伪托以示版本之可靠,犹之宋说话人以‘京师老郎’为号召一样,这是当时福  相似文献   

3.
谢顾问:我是新闻报道的“门外汉”,很希望早日成为“内行”。可近年来,写了百篇报道都“泥牛入海”了,请问,我怎样才能尽快变“门外汉”为“内行”呢?54885部队范青翠范青军同志:要详尽回答出你提的问题,恐怕要写厚厚一本书。而你即使熟读乃至背熟了这本书,也未必就成了写作的“内行”。这说明:一、写作的“门外汉”变成“内行”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决不是几句话或一篇短文所能解决的;二、写作的成功主要靠实践,别人的经验和写作理论仅供参考。那么,我应说些什么值得你参考的意见呢俄就说说写作的‘门外汉”\。何变“内…  相似文献   

4.
一位报道员把一篇刚写完的言论交给老新闻干事或报纸编辑,对方看完之后往往会对他说,言论选题不太好,要他选“值得评论的话题”写。那么,什么样的题目才是“值得评论”的话题呢?这是个评论的选题问题。众所周知,选题是决定言论成败的关键,对小言论而言尤其如此。题选好了,言论也就成功了一大半;如果题目选得不准,即使论述再精到,分析再透彻,也难免被“枪毙”。一个话题是否“值得”评论,是作者、编者对该选题作出的新闻价值的判断。从心理学角度讲,作为一种价值判断,而且是短时间内必须作出结论的价值判断(这是新闻评论时效…  相似文献   

5.
初看这题目,很多人可能会以为我是盲人呢。其实我不是,眼睛目前还好用。每周在专栏里的小文,我都非常想通过题目来吸引读者的眼睛,所以挖心掏肺地胡思乱想,写出后又忐忑不安地觉得是不是有些“哗众取宠”。我就是这样一个对很多事物充满不确定性,而且诚惶诚恐的人。就拿要出书这件事说,我就很惶恐。出书一直对我来说,是件神圣又遥远的事。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题目,是在一次改文章时无意间“拣”到的。我与记者合作采写了一个先进党委典型,初稿征求意见时,记者部领导与我一段一段地商榷,一句一句地推敲,改得很细、很具体。此景此情,令我感动,也启动了我的灵机:有了这样的细致具体,就一定能把文章改好──好文章的一半是改出来的。说来有趣,当编辑26年了,怎么时至今日才头一回产生此番感触呢?细想开去,原来是受到“重写轻改”偏见的蒙蔽,忽视了文章的修改也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众所周知,文章发表时,置上的是作者的姓名,何曾标出过一修改着某某”的字样呢?即使政文占所…  相似文献   

7.
执著·执着“执著”和“执着”这两种写法都有人用,哪种写法是对的呢?就“著”是“着”(zhuó)的异体字这方面来说,用“执着”也不是说不可以,但是人们还是多用“执著”,因为这样更合适,为什么呢?“执著”原本是个佛教名词。佛教分为大乘、二乘两派:大乘是以“无所得”为宗旨,故曰解脱;二乘是以“成果”为目的,故曰执著。解脱、执著这两个词就是这么来的。白居易在《传法堂碑》中说过:“凡夫无明,二乘执著。”后来,执著这个词广泛用于指专注于某一事物而不能解脱,表示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也指固执或拘泥。现…  相似文献   

8.
苏联著名记者波列伏依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新闻工作者,如果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新闻工作者,那他的生命就不是以年计算,也不是以10年计算,而是以通讯报道来计算的。报道一篇接着一篇,其中那些最有意义的、最复杂的,或者说最成功的文章就成为他一生的里程碑。”尽可能多写一些“最有意义的、最复杂的,或者说最成功的文章”,是每一个有追求的记者心底的愿望。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愿望?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勤奋,二是多求异少求同。作为一名记者,勤奋应不难做到。但在勤奋工作的同时,也要讲求方式方法,否则,“药不对症使船装”,越勤奋,生产的信息垃圾越多,于己于社会均无益。多求异少求同,也许可以算一个比较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1959年4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目叫作“论合理密植”的社论。这篇社论写得比较好。为了学习,让我们从写作方法上做一点分析。主要分析一下这篇社论的结构和论证方法上一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关于这篇文章的结构全文共分十三段,十三段文章是按三个部分组织起来的。题目是“论合理密植”。这个题目很明确,表明了这篇文章是要讨论农作物的密植怎样才算合理的问题。这个题目不过宽,也不过狭,不是“论密植”(过宽),也不是“论三麦(或水稻、或玉米等)密植”  相似文献   

10.
《老婆疙瘩》在丁玲的散文中不属于名篇,字数不足800,问题不是很大,但是,就这样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情,被作者锐利的眼睛发现了,写的是小事情,着眼点却在一个大问题上。 散文以《老婆疙瘩》为题目,是在提出问题。什么是“老婆疙瘩”呢?“是纺线时断了头又接上去的一种成团的疙瘩”,散文的题  相似文献   

11.
评无新意死不休新闻评论,题目选定后,最重要的是立意——确定中心思想,总论点和分论点,努力写出新意来。题和意是有联系的,但不是一回事。有时候是有题有意,题到意到。比如这样的题目《“大锅饭”养懒汉》《重点工程不可敞开花钱》,就属于有题有意,题到意到,题目定了,中心思想也明确了。当然,所谓有题有意,题到意到,也只是说题目所揭示的中心思想比较明确,总论点比较明确,或者说“主攻方向”比  相似文献   

12.
有一次,与几位青年编辑交谈,他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编辑.能否说出个一二三四来。事后,这个题目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促使我开始回忆我的编辑生涯,试图能从切身编辑实践中概括出几条来。我琢磨了好长时间,方觉得有点眉目,才拿起笔来写这篇文章,题目就叫《做个好编辑的一二三四》,即一“职”、二“像”、三“心”、四“会”,期望对青年编辑能有所启示。一“职”:多编好书多编好书,是一个编辑的主要“职责”,也可以说是一种“天职”,必须永记  相似文献   

13.
阙里读孔     
开场白孔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怕是无人可比。上世纪末流行“脑筋急拐弯”时。台湾人编的一套书上有这样一个题目:“孔子是中国最著名的什么家?”答案是:“最著名的老人家。”问和答都够无厘头的,不知如果在央视王小丫MM的“开心辞典”上,这样的讨巧会不会得到“回答得完全正确”的待遇呢?  相似文献   

14.
评无新意死不休新闻评论,题目选定后,最重要的是立意——确定中心思想、总论点和分论点,努力写出新意来。题和意是有联系的,但不是一回事。有时候是有题有意,题到意到。比如这样的题目《“大锅饭”养懒汉》《重点工程不可敞开花钱》,就属于有题有意,题到意到,题目定了,中心思想也明确了。当然,所谓有题有意,题到意到,也只是说题目所揭示的中心思想比较明确,总论点比较明确,或者说“主攻方向”比较明确,至于怎么去攻,怎么去评,不可能随着题目有了统统都有了,仍然需要作者去费一番功夫。另一种情况是有题无意,题到意不到。比如说,《一定要搞好整党》《充分发挥银行的职能》之类的题目,其实只划定了一个评论的范围,题目本身并没有把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15.
谈诗的美     
美,是一种专门的学问.关于诗的美学,也有许多专门的著述,我不搞文艺理论,对这些问题没有认真研究,今天谈这个题目必须把“我”字强调一下,不是“自我表现”,而是告诉大家,我讲的这些东西,没有什么“经典”根据,只是我“自产自销”的“土特产”、“家做鞋子”,是我个人的学习体会,一个诗歌作者的浅见. 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也可以说,在哪些方面着力,可以把诗写得更美一些?从我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体会到这样两点:  相似文献   

16.
时下为新闻界议论最多的热门话题是创收。令编辑、记者们神采飞扬的也往往是如何广开财路的题目,即使以前只埋头业务的“老总们”如今也在津津乐道于“提高经济效益”。“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听到或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单位甚至某一个人想要宣传自己,只要拿出一笔钱,他的形像或产品便可以出现在新闻媒介,且形式可以不是广告而是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7.
自从吴思先生出版了他的《潜规则》以后,这个做了书名的词语也空前流行了。这个词流行以后,我心下曾将它等同于“非正式规则”这样一个术语,可仔细想一想后又以为不妥。另外注意到很多人把“潜规则”等同于“坏规则”,也觉得不是太对头。在林林总总各种规则中,我们本来可以有多种办法来区别它们、定义它们,但社会舆论似乎更有兴趣用“明规则”“暗规则”(潜规则)之类的术语来区别规则,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看到这个题目的读者都很惊奇:你不是在以前的文章里,曾经强调:“酒香也怕巷子深”吗?你不是提倡“好书更要营销”吗?没错.我确实一直这样认为.但是,最近遇到了两件事情,让我有了更深层、更全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行政审批制度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但我们的政府部门在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时候,却一直要面对这样一个两难问题: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另一方面,审批制度也为一些官员的腐败提供了条件。如何才能把握审批的“尺度”呢?  相似文献   

20.
在老主题下,怎样写出新文章? 有一位文艺评论家说:“做文章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体会:有两种题目最难做好,一种是大题目,从什么地方落笔呢?一种是熟题目,怎样才能不落前人的窠臼呢?”这两个难题,我们当记者的也常常遇到。去年八月间,编辑部派我到塞外地区报道回乡青年活动,这就是个熟题目。许多好典型已经发表,编辑部也不缺少这类稿子。不缺少为什么还要派人去写?唯一的原因就是想写点更好的,更新的,不一般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