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在其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身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论反对的是外部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反对的是功利性的教育目的。其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强调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追求教育本身的内在价值,弘扬学校的精神教育。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告诉我们:教育应具有一定的“无目的性”,教育目的应有一定的理想追求,教育目的应有一定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2.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强调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重新思考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并推进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3.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强调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重新思考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并推进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4.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从四个方面阐述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他提倡的教育“无目的”其实是“有目的”:严格区分教育的内部目的和外部目的,教育的目的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是外部强加的;着力于教育的现时性;注重教育的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其教育目的观对我国的现行教育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怎样看待杜威的教育目的论也许是历来人们在杜威研究中分歧最大的问题之一。有人说杜威是“教育无目的”论者;有人说他是“既无目的,又有目的”;还有人说他“无目的是假,有目的是真。”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上述评价孰是孰非?我们应当怎样认识与把握杜威的教育目的论?笔者拟对这个问题作点粗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论审美化教学特征与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犤1犦构成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故以美学从教,导审美就学,成美丽人生,顺理成章。此乃审美化教学旨趣。一、审美化教学特征1.审美化教学目的:生长过程性审美化教学不强求超脱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抽象的“高大全”;不复制成人世界失落了的希望;不追逐如流行性感冒般的媚俗时尚,教学之外无目的。正如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所说:“(1)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2)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犤2犦他又说:“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  相似文献   

7.
杜威的教育目的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产物,因此,杜威特别强调达成目的的手段—儿童中心。也就是说,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不存在一个“儿童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的问题。因为“儿童本位”与“社会本位”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杜威以“反弹琵琶式”的论述求索教育目的,实则是希冀通过“更加民主”的教育去实现“更加民主”的社会这一旨归。  相似文献   

8.
论杜威的“教育目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威的作品历来存有争议,其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更是如此。杜威的"教育无目的",一是指教育没有终结;二是指教育这个术语,本身没有目的;三是指教育没有外在的目的。杜威的"教育有目的",一是指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二是指教育过程中存在目的。  相似文献   

9.
杜威明确提出了教育目的,与其著名的兴趣学说密切相关。他认为教育过程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其本身,而反对过于强调附加在教育自身之外的目的。杜威将儿童兴趣与教育目的联系起来,认为教育目的含有个人关心和热切注意的态度,不仅“遵循自然的教育目的,意思就是注意儿童爱好和兴趣的起源、增长和衰退”,而且教学“这种活动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或对他有兴趣”。这与赫尔巴特培养“多方面兴趣”的教学目的论以及现当代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情感态度”目标遥相呼应,体现了现代进步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的共通性,对于我们深入认识杜威的教育目的论,并正确把握以兴趣为取向的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提出有其时代背景和现实依据;杜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做的过程”,主张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相联系,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当时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杜威的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用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它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中的教育管理理念、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杜威与皮亚杰是教育史上两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杜威从教育学的角度划分儿童的教育发展过程,皮亚杰从心理学的角度划分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前看重儿童的生活与经验,后看重儿童的认知与机能;在教学方法上,杜威强调“问题法”,皮亚杰重视“活动法”。他们的理论在教育实践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且人们对之时褒时贬,但他们对儿童教育的影响则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之行”对杜威及其教育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有关“杜威与中国”的研究中,研究成果几乎全部集中在杜威对于中国的影响上,教育领域的研究更是如此。事实上,杜威与中国教育的关系并非是“有来无往”,不只是杜威对中国教育产生影响,而中国教育对于杜威不存在反动。从1919年春到1921秋,两年多“中国之行”,促使杜威的教育思想发生了一些重要的转变。考察“中国之行”对杜威及其教育思想的影响,目的在于更加客观、准确地揭示这段“历史的真相”。  相似文献   

13.
我国教育理论界长期有这样一种认识,即社威是“教育无目的论”者。这种看法没有全面反映社威教育目的论的某些深刻思想,往往使人对其教育主张产生误解。纵观社威的主要著作,尤其是其《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总的印象,杜威的教育目的存在于变化发展的教育过程之中,远非仅用“教育无目的论”可判定的。因此有必要对社威的教育目的再加以分析探讨,以便使我们对其有较完整较准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首先,杜威概括、总结和分析了历史上曾出现的主要教育目的论。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他分析研究了西方历史上八种有代…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通过剖析杜威心目中的“民主主义”特征,以及“民主主义”与“民主社会”中教育的内在关系,揭示了其教育目的观的“社会本位”性质;接下来分析了杜威是如何引入“连续性”原则来击破构成传统教育目的观的哲学认识论基础的“二元论”的。综合上述两方面,从而可更深入地透视杜威民主思想与其教育目的观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教育史上长期存在着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争。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哲学及社会思想渊源,他主张教育即生长,生长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长;教育过程以外无目的,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虽然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受到许多教育理论研究者的批评与质疑,但在今天,这种教育理论依然有很多积极因素值得人们去探索、去挖掘。  相似文献   

16.
1896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时创办了一所实验学校,该校一反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注重书本知识转向注重接触生活,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实际技能的训练。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强调目的与活动相统一,主张“在做中学”。这种教学模式对近代西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教育呈现国际化、多元化、民主化的今天,重温杜威的教育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杜威曾从多方面论述过教育目的问题,而最重要、最著名的是他“教育无目的”的论述。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杜威强调:“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他批判了传统的教育目的,认为传统教育目的根本无视儿童的需要,传统教育目的很遥远,与儿童生活毫无  相似文献   

18.
当社会发生转型的时候,教育,从理论到实践,往往是旧意识形态苟延残喘的最后一块土壤。为了建构教育中的时代精神,杜威于1896年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亦称“杜威学校”)。在杜威学校中,研究性学习居于核心地位。在杜威看来,研究性学习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并为了经验;在生活中、由于生活并为了生活;它不仅是理智的,而且是道德的。学生所从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形态是主动作业。  相似文献   

19.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约翰·杜威强调“教育无目的”,即只存在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不存在外部的目的。本文分析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有关教育本质、教育目的的论述,通过对当时流行的三种教育目的观的评价以及对民主主义社会的论述,揭示其教育目的观中蕴涵的社会性目的。  相似文献   

20.
<正>杜威"教育目的论"强调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不存在"教育过程之外的目的";具有"客观性"、"内在性"、"灵活性"等特点;浅析其意义及不足;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一、杜威"教育目的论"我国教育理论界,普遍认为杜威是"教育无目的论"者,此结论主要依据以下两点得出:"我们在教育上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儿童是太阳……儿童是中心。""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