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房中祠乐》向来被认为是后妃房中乐,同时又是宗庙祭祀乐。验诸史籍发现,《房中祠乐》既无后妃房中的因素,亦无宗庙祭祀乐的内容。后妃房中乐的看法主要是受到了郑玄房中即后妃房中说的影响,这种看法大可怀疑:调查从先秦到《房中祠乐》产生之前的相关史料,就会发现"房中"一词并无女性闺房的用例,大多的房中是指宗庙或朝堂的东西厢房,这足以证明《房中祠乐》定性为后妃房中祭祀乐是错误的。由此产生的另一个疑问是《房中祠乐》为宗庙祭祀乐的说法。回到最初记载《房中祠乐》的《汉书》,又会发现《房中祠乐》不是作为宗庙祭祀乐记载的。再结合《淮南子》等文献,可以明白《房中祠乐》有着宗庙食举乐应有的内容,在时间、顺序、地点上与宗庙食举乐的特征完全吻合,因而应该是宗庙食举乐,而不是宗庙祭祀乐。了解《房中祠乐》的性质与雅乐一乐多用的使用方法,对于了解乐府题意不合的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可歌的汉诗,它在汉开国之初别有用意地鼓吹孝道、德教,肇端孝治,明显地带有儒学特色。审视该诗,对认识汉初儒学发展的地位很有助益。  相似文献   

3.
汉代的《安世房中歌》是汉初天子用于祭祀祖先的乐章。同为祭祀宗庙的乐曲,与《诗经》的颂诗相比,它通篇没有歌颂祖先的内容。这首诗,突出宣扬的是儒家的"孝"和"德"的思想,代表着汉高祖刘邦的治国理念由法家到儒家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国家大剧院录音棚与河北工程学院建筑声学实验室为原型搭建了实验台,通过实验研究了“房中房”结构的隔振性能。实验显示,由于隔振器自身质量引起的内部共振与基础非刚性的影响,“房中房”结构的高频隔振性能被显著降低。比较金属弹簧隔振与纤维材料隔振发现,由于金属弹簧隔振器的内部共振更为严重,导致金属弹簧隔振器的高频隔振性能比纤维材料差。金属弹簧隔振器垫上橡胶垫后,可以明显改善高频的隔振性能。  相似文献   

5.
《安世房中歌》与《郊祀歌》由于产生时代和祭歌性质的不同,在主旨、祀神态度、歌诗源流及其音乐特征呈现出较大差异的个性特征,由此可以窥见西汉祭祀诗歌的不同面貌。  相似文献   

6.
何为房中之乐,郑玄、朱熹、敖继公等各从某些或某一视角观照、界定,有益于对其全面把握。房中之乐有后、夫人与天子、诸侯之别,而周代用乐又等级森严,因此,随其出演的场合不同,参奏乐器亦应有所变化,不可执于一端。以《周南》、《召南》诸诗为主的房中之乐,在先秦上层社会流传甚广,促进了当时器乐合奏的普及和发展。其传承嬗变,主要是演奏内容和演奏形式的创新,进一步突显、张扬了周代房中之乐的娱乐性。另外,其对于乐府的产生和发展也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位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生活了将近二十年的女性,弗吉尼亚·伍尔夫深深体味到父权制的社会机制对女性的轻视和压制,为了摆脱时代遗留给她的桎梏,她态度坚决地主张要"杀死房中的天使",真实而自由地抒写女性的情感体验,创造女性话语,让女性"成为自己".她的开创性理论成为后现代女性主义勃兴之源.  相似文献   

8.
“清凉歌”是弘一大师出家后编撰的歌曲作品,研究者向来将其与《三宝歌》一起并称为弘一大师佛教歌曲的代表。虽然“清凉歌”一再被收入有关歌曲集,也一再被传唱,但对它的研究则不多,有之亦不系统、不全面,甚至有认识上的偏颇。对“清凉歌”作一番疏理考论十分必要,从中既可探知弘一大师编撰此歌情形,亦可体会弘一大师出家后艺术创作的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9.
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两汉乐府诗”一章中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笔者认为有不少地方是需要进一步斟酌的:(一)《大风歌》不是由乐府机关负责演唱的;(二)《安世房中歌》也是由太乐负责的;(三)太乐不管郊祀之乐,郊祀之乐是由乐府来管辖的;(四)汉乐府是武帝时始立的;(五)太乐主管的音乐并不是由前代留传下来的雅颂古乐;(六)乐府所掌乐章不一定以楚声为主;(七)“乐府诗”之“乐府”乃属泛称。  相似文献   

10.
《周颂》、《安世房中歌》、《郊祀歌》同为祭祀诗,它们在为"安上治民"、"移风易俗"服务时,除了共同的祈福敬神功能之外,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都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周颂》对周王朝德行的歌颂,《安世房中歌》对高祖功德的描述以及《郊祀歌》浓烈的汉代风尚,都是这一变迁的鲜明反映。  相似文献   

11.
西汉水流域经历了复杂的古今变迁,留存有厚重的文化积淀.西汉水文化中的方言古词、乡村土语变化较慢.古代成分保留较好.具有"语言活化石"的特性,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对其抽样考证,可以揭示这种"语言活化石"可能存在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两汉音乐赋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赋为“一代之文学”,是汉代儒士文人承《诗经》、《楚辞》创作的一种文体。其中,音乐赋十四篇,留存音乐内容之赋三十篇。其内容承载着丰富的乐舞形象,阐释着汉代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内涵。汉音乐赋研究已涉及源流、题材、艺术手法、思想等范围,但缺少对具体的乐舞内容的系统论述。我们应利用汉代美术作品和出土文物交验互证,挖掘其丰厚内涵,以呈现汉代经典礼乐文化。  相似文献   

13.
黄门鼓吹说     
黄门鼓吹既是东汉乐人、乐种之名,又是东汉乐署之名,但许多学者至今仅认可前说而否定后说,本文则认为二说均符合事实,皆能成立。另外,在东汉作为乐署之黄门鼓吹,其职能与地位除协律一事外,其余与西汉乐府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14.
<诗>学发展至汉初,形成了四个主要的流派,即鲁、齐、韩、毛四家诗.这种分化的出现有诸多原因,既有<诗>学传承的内部因素,又有焚<诗>禁语的外部因素.四家诗在汉代不断发展变化,各家内部又不断分化出新的诗派,形成了一祖数宗现象.本文结合汉代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诗经>的传授系统以及汉代整体的学术动态来探讨汉代<诗>学发展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孔子强调诗歌讽谏功能的诗教、诗学观,对汉代产生了重要影响。《毛诗》大小序、三家《诗》、司马迁、班固、王逸、郑玄等皆继承了讽谏论诗的传统。汉儒不仅在文学批评中强调诗歌的讽谏功能,还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以《诗经》当谏书;在创作上,仿照《诗经》作者“大谏”的传统,在诗歌中寄寓讽谏之义。重视诗歌的讽谏功能,是汉代诗学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乐记》总结了先秦“物”、“情”关系在哲学及创作上的认识,体现了汉代哲学和创作关照下的“物”、“情”的关系特色,并率先在理论上阐释了“物感”说,对“物感”说的发展成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关于《诗经》分类中“雅”之本义及其特点的争论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了。其实“雅”本为鸟名,音同“夏”,后又成为一种特殊的乐器名。周人常自称“夏人”,因此将自己的音乐命名为“夏”乐,体现了一种对祖先的景仰。“雅”作为一种乐器与《诗》中的“夏”乐演奏时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大夏"乃古乐名,为示区别,因此改“夏”乐为“雅”乐。《孔子诗论》的出土对于《诗经》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它对于《诗》的分类依次是:讼、大夏、少夏、邦风。这就从客观上证明了“雅”通“夏”,“雅乐”即“夏乐”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8.
"北狄乐"是汉唐时期,北方鲜卑、匈奴、羌、氐、羯等各民族音乐通称。其经历原创、交融、分化等历史变迁后,部分歌曲被改造提升,进入北魏音乐机关,成为祭祀、享宴、郊庙音乐的一部分,其歌辞为华语系统,部分继续在民间流传,其歌辞仍为鲜卑语。而华化的这部分歌曲通过战争、外交、民间等各种方式流传到南方。在华胡音乐文化交流渗透中,"北狄乐"不断地被汉化,到唐代,其自身的鲜卑语系统已完全消融于汉语的音乐文化系统中。"北狄乐"入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华乐,进入华乐系统后,"北狄乐"的性质改变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南朝乐府《襄阳乐》有《大堤》一种,为唐代《大堤曲》、《大堤行》所本,但对“大堤”的诠释,不少述不够准确。章考诸史籍,力主宜城小河镇为古“大堤”,即乐府《大堤》孕育诞生之所,襄阳城外的大堤不具备产生乐府《大堤》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北狄乐”是汉唐时期,北方鲜卑、匈奴、羌、氐、羯等各民族音乐通称。其经历原创、交融、分化等历史变迁后.部分歌曲被改造提升,进入北魏音乐机关,成为祭祀、享宴、郊庙音乐的一部分,其歌辞为华语系统,部分继续在民间流传,其歌辞仍为鲜卑语。而华化的这部分歌曲通过战争、外交、民间等各种方式流传到南方。在华胡音乐文化交流渗透中,“北狄乐”不断地被汉化,到唐代,其自身的鲜卓语系统已完全消融于汉语的音乐文化系统中。“北狄乐”入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华乐,进入华乐系统后,“北狄乐”的性质改变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