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闽南话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作为清末的闽南方言韵书——《渡江书十五音》保留了多少古音的面貌呢?本文对书中各韵及其韵字进行了穷尽式研究,并将它的韵母系统与古汉语韵母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力图展示前者音韵面貌并探究两者之源流关系,为闽南方言韵书研究者提供一定的研究资料。笔者研究的结果认为,《渡江书十五音》韵母与古汉语韵母有比较整齐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甘谷话中有一些特别的语音现象,表现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读[l]的一些字,甘谷话则读作[t揶][1],用音韵学概念描述,就是见母中的一些字,甘谷方言中读如来母。《说文解字》中以见母字作声符的一些字,也有属于来母的。汉代文字通假有见母和来母互通例。这表明,古音来母和见母或属同纽,或者可以描述为古音见母、来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黄侃古本音说认为,声母与韵母的洪细是相和谐的,上古音最初声母和韵母都是洪音,中古音的细音,是最初的上古音变化的结果。古今声音的变化,声母变则韵母也跟着变;韵母变就说明声母已经变,声母变的最主要标志就是声母后头i介音的产生。这是黄侃的声韵相挟而变理论。声韵相挟而变理论是在综合考察大量古代汉语语言文字现象,并继承清代古音研究精华而提出的。一些用现当代古音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也支持声韵相挟而变理论。这个理论启发我们对古今音变发生"条件"的通行说法提出怀疑。古今音变"条件"可以有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宋元之际学者戴侗的《六书故》引唐本《说文》以考释文字,明清以来治文字学的人又屡次转引以校《说文》,足见《六书故》所引唐本《说文》有其重要的文字学价值。《六书故》共引唐本《说文》五十七条,引用各种资料逐一加以考述,以见其价值所在,为《说文》学研究提供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5.
汉景殿考     
腾冲"汉景殿",有说祀汉景帝,有说祀蒙世隆,作者考释实祀元代大理路第九代总管段功,以《滇志》和腾冲下绮罗《汉景本末碑记》为证。  相似文献   

6.
论《水浒传》成书过程的史地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水浒传》是苏北人施彦端,以张士诚起义为故事原型,以兴化湖为地理原型的“兴化说”提出了异议,认为《水浒传》的地理背景是山东东平。本文讨论了《水浒传》成书的历史背景、成书条件和成书过程,论证了元代东平元杂剧作家群在《水浒传》成书过程中所作的特殊贡献,提出了《水浒传》成书“东平说”  相似文献   

7.
“古词遗存”是指内蒙古西部方言中有些词语直接承袭中古汉语词义,但普通话中已不使用这些词语,如甚、舁、仰尘、夜来、瓯、钵等。“古音遗存”是指内蒙古西部方言中保留着大量的入声字。  相似文献   

8.
孔广森说:“欲审古音,必先求乎古人用韵之例”,“治音学所以必以审例为先”。韵例不明,求韵无则。  相似文献   

9.
我们这里说的“古音”,是指以《广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音系.《广韵》音系所代表的语音系统是否是以当时某地方言音系为代表的通语还是夹杂某些方言的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找出今各地方言中《广韵》音系的演化情况,正可以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材料,寻找线索.从《广韵》的反切上字系联规纳出来的声母共四十四个,和传统的三十六字母比较,主要是知组分为知二知三两组,照组也分为照二照三,因此比传统的三十六字母多了八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印的《方言调查字表》不分知二知三,娘母并入泥母,照二照三分开来,喻纽分为云、以两母,共是四十个声母.李新魁先生《古音概说》中把《广韵》的  相似文献   

10.
驻马店方言保留的古音举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大都是成组进行的。比如,从古今音变上讲,上古双唇音分化出唇齿音,即从帮、滂、并、明中分化出非、敖、奉、微,这一变化涉及的是一批字,凡是符合条件的几乎都发生了变化。如“奉”旁的字有“捧”,“非”旁的字有“排”。从方言音变上讲,武汉话里,见组字没有分化出j、q、X。那么,这一变化整个见组字中都没有发生。如“街”读gai,“去”读ke,“鞋”读hai。但是,成组的音变中,往往有一些例外,总有个别字脱离它应属于的群体而保留较原始的读音。这里就驻马店方言中的一些保留古音遗迹的、特殊的音变例子作些说明。  相似文献   

11.
宋元学者的词源学研究是从"右文"研究开始的,最早的研究者是王圣美。张世南、王观国等进一步申说了王圣美的学说。宋代郑樵提出了形声字演变中的"母子衍生说"。宋末元初戴侗的词源研究具有开拓意义,从形声字声符入手,梳理初文和孳生字之间的关系,系联了不少同声符的形声字,他所做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同源词的系联工作。戴侗词源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从声音上贯通古今雅俗词语,寻找它们之间音义上的联系。系统总结宋元时期的词源学研究,对今天探讨这一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屈原《九歌·东皇太一》的祀主或者说东皇太一的原型,自汉代以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众多学者从文献学、神话学、天文学、民俗学、宗教学、人类学、考古学、文字学等多学科对其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许多结论,据不完全统计,有40种观点.根据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进行综合考察,东皇太一的原型应当是楚人崇拜的至高无上的上帝颛顼,它既是天皇大帝,也是北极星神,还是水神.  相似文献   

13.
各种教材对古代文言作品中的特殊字音说解纷纭,很多人为求得阅读古典诗文用韵之便,常常改读韵脚字的本音;通过对古代文言作品中异读词产生的原因、类别的,批驳了随便标注“古音”的做法,反对在诵读古典诗词韵文时动辄改变字音以协韵:主张应有历史发展的观点,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为标准,对那些生僻的字音读法予以摈弃。  相似文献   

14.
以往体育史对中国古代“蹴鞠”的论述不够充分,很少论及其中所包含的文化特质。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古代的蹴鞠活动,特别是元、明时期的蹴鞠活动进行分析,从总体走向上为中国古代的足球提供了一些新的例证:汉代是中国古代足球的辉煌时期,唐宋足球对抗性锐减,而表演性大增,元以后更趋鄙俗。这是统治阶级主流文化和市井帮闲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培养奴性国民心理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元散曲的时代旋律与元代文人的生命感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存元散曲中写得最多的题材可分为四类怀古、叹世、隐逸和情爱.这四大主题形成元散曲的时代旋律.元代文人在思考现实时习惯于以历史为参照物,以古探今,寻求生存的最佳方式.他们对历史人物屈原、陶渊明、韩信、伯夷等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元散曲叹世之作普遍流露出一种仕途险恶的意识,表现出对功名富贵的否定.在对现实和历史的观照中,元代文人认为人生最高的生存境界是“适意”,倘佯山水,留连诗酒,沉醉情爱是“适意”的最好方式.这使得元散曲中隐逸和情爱之作最耀人眼目.可以看出,怀古、叹世、隐逸、情爱之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都与中华文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自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始,就对前代都城进行记述,且成果丰硕。自20世纪初起,学者们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手段,对古都从微观复原、宏观综合以及文化等三个层面进行了各方面研究。由于古都文化是历史上一个王朝或时代文化的缩影及精华,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近年来已成为中国古都学与中国文化研究的重点。今后古都文化研究,随着我国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应在古都文化源流、内涵、特征、影响等多个学术方向以及在推动古都所在城市之传统风貌保护、古都文化旅游等应用方面取得广泛深入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扬雄的汉赋观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讽谏说为主体,其他观点皆由此推演而成。扬雄的某些观点是终生一贯的,如汉赋讽谏说,屈、马高下论,模拟说等;而有些观点则有着前后期的巨大差异,如"神化"说,"丽则"、"丽淫"说,汉赋价值说等。扬雄晚年鄙薄、否定汉赋,有着多方面的深刻而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元散曲大家关汉卿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一直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其中“铜豌豆”式的曲笔自画像既是学者们研究关汉卿的重要资料,也是后人了解元初散曲作家的境界、心态、曲风的可贵文献.  相似文献   

19.
由于元代民族关系复杂,汉人地位低微,士人以隐逸为逃避社会政治的手段,寄情于山水之间。这却暗合了艺术创作的求美本质,也使元代山水画具有了以下特点:士人成为主要的画家,追求高远而不落俗套,绘画中心远离京都,在力求古雅的过程中发现并弘扬了南方画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