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江翡翡 《青年记者》2007,(24):39-40
在集团进行的这次“远程报道实验”中,很荣幸能够参加并到英国采访。这次的采访与我工作三年多的采访经历是完全不一样的,简单一句话,就是由原先的记者为一家报纸供稿的“一对一”关系变成记者为集团内十几家报纸、杂志、网络同时提供信息资源的“一对多”关系。  相似文献   

2.
采访得失录     
勿忘拢“镜子”“别忘了找‘镜子’”,是我初学采访时者通讯员常常叮嘱的一句话、意思是让我在采访先进人物事迹或经验的同时,也要了解一些与之对立的反面问题。开始,我不理解:宣传先进,为啥还采访反面?我抱定写先进就专拣好听的采访。可是,每当写出稿件,编辑们指毛病却如出一辙:一面光,没波澜,无的放矢。病根就是缺乏对比和针对性。“败稿”面前,我逐步“认帐”了,也注重开始寻找“镜子”了。找面上问题为镜子。比如,4月23日《解放军报》二版头条发表的通讯{热血衷肠善领兵》,就是我在下力挖掘出部队带兵普遍存在不敢管、…  相似文献   

3.
彭东 《青年记者》2007,(6):22-22
由于自己是地方都市类报纸的记,拿到的只是代表驻地工作证,活动的范围就被局限在了山东代表团驻地。刚开始时,这种“差异”曾让我烦恼不已,但很快这种烦恼就没有了,这主要是因为我享受到了一次“总理待遇”,这次特殊的采访成了我在北京采访时一段“甜蜜”的经历。[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采访十四大     
采访十四大黄远流1992年10月,奉四川日报社之命,我有幸采访了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四大”。在各级领导和同志们帮助下,我克服困难,圆满完成报道任务。这里记述的,是当时采访经历中的几个片断。10月11日,北京天气晴好。大约10点,我搭四川省政府驻京办事处...  相似文献   

5.
庄电一 《今传媒》2006,(4X):50-51
当记20年,我有过多次异地采访的经历。作为《光明日报》常驻宁夏的记,我珍惜每一次异地采访的机会。每次出去,我都如饥似渴地捕捉新闻。因此,几乎每次异地采访,我都有大量收获。当事后检阅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我都会高兴地在心中感叹一句:不虚此行!而采访中的艰难困苦,都不值一提了。  相似文献   

6.
“采访不是人求我”。每次下基层采访前,我都要细细掂量这话的含义。作为一名战士报道员,身在基层,要想写出好稿,显然离不开采访。采访不是人家求我,而是我在求人家,如果说顾客是上帝的话,被采访对象其实就是我们报道员的“上帝”。我们要热情地尊敬被采访者,与他们交朋友,谈心,无论对职务比自己高的,还是低的,都一样。千万不能把自己真的看作是“无冕之王”,看作“特殊人物”,有一种优越感。没有心底的交流,只会居高临下的询问,或不着边际的胡侃,是摸不出真情况的。因此,每次下基层采访,我必正正规规有个兵样子,连队也…  相似文献   

7.
结合自己10多年来在省内80余个县市的采访经历,在安顺记者站两年的工作经历、集团“走转改”第五分队带队采访及目前驻毕节记者站的工作经历,我用对三个问题的回答来表达我对“下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相似文献   

8.
邵茂庆 《记者摇篮》2005,(10):24-24
从事采编工作多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采访,但在去年12月份的一次采访活动,却让我许久难忘。不仅仅是因为这次采访历时88小时28分和6302公里的行程,而且经过了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的“季节”转换.还因为这次采访活动从开始到完成。是由我们新闻单位策划并与被采访单位的互动而共同完成的。  相似文献   

9.
一次难忘的采访─—采访特型演员、毛泽东扮演者王霙的一段经历陆天旺1992年11月,潇湘电影制片厂来我部驻地(湖南绥宁县)拍摄《秋收起义》的外景。于是,《秋》片中毛泽东的扮演者王便成为当地新闻记者的“追踪”对象。我“初生牛犊不怕虎”,也拿着采访本想去碰...  相似文献   

10.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我这个多年采访两会的老记者,有幸得到了向李肇星提问的难得机会,却在激动中拿倒了话筒,我由此而“名扬”全国,这也为我终生的新闻从业经历。  相似文献   

11.
近日,“反对邪教 崇尚文明”展览在京展出,又一次勾起了我四次采访“法轮功”练习者的经历。 今年1月23日下午,7名来自河南省开封市的“法轮功”痴迷者在天安门广场点火自焚,我及时赶到现场进行摄影报道。随后对刘思影的几次采访,至今令我难忘。  相似文献   

12.
陈迹 《新闻爱好者》2006,(11):46-47
作为记者,有着“政治采访之母”之称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曾这样生动感慨地说过:“采访他们常常是一场消耗精力的战斗。我想采访他们的请求几乎总是受到冷遇,或者干脆被拒绝。如果他们终于同意了,我也得等几个月,才能得到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的接见。当终于见到他们时,我又不得不使尽一切心计使他们给我比半小时、一小时更多的时间。然而,一旦见到他们,采访活动就成为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①作为采访对象,中国著名演员陈道明在谈及记者采访经历时也说过:“采访就像扎针,你找准了我的脉,就能抽出血来;找不准脉,你扎得我…  相似文献   

13.
应付各方面挑战“1998法国世界杯”已渐渐远去。但这次的经历在记忆中慢慢地沉淀后,反而还清晰了起来。因为我亲自到法国采访了这届世界杯,与电视里的世界杯是大不相同的。在法国世界杯期间,我的一篇采访日记中写道,记者采访不仅仅是写稿子,写稿子前后有太多的事情要处理,有些事简直就是挑战。例如,吃喝拉撒睡,甚至还有油盐酱醋柴。写完稿子最重要的是要把稿子传回去。传稿子是记者出国采访的大事,也是最现实的一个“挑战”。  相似文献   

14.
《记者摇篮》2005,(10):21-21
每位记者都有自己的采访方式,每位记者 都有莫逆之交的采访对象,每位记者都有难忘 的采访经历。经历就是财富,您把这些经历记 下来吧, 《记者摇篮》急切地盼着您的文章!我 们在请您的赐稿的时候,给您的大作规定了写 作内容: “一次难忘的采访”,标题由您自拟。 我们之所以开展这样的征文活动,是为了 更好地落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的原则, “一次难忘的采访”也许更能反映记 者实践“三贴近”的风貌,充分展示记者与采 访对象乃至于和广大读者心贴心的思想感情, 这是我们的一个初衷;顾名思义, 《记者摇篮》 是记者的理论和实践阵地,理应更好地贴近记 者,服务记者,为记者提供良好的成长平台,  相似文献   

15.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国家和民众高度关注的大事。作为上传国情,下达民意的“两会”记者,采访时的报道取向至关重要。但我在“两会”报道过程中,发现有些记者,在报道取向上有误,他们或根据个人所好来选择,或盲目“追星”,而不是去认真寻找新闻源或挖掘真正的新闻。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春季,安徽新安晚报社与中央电视台在合肥举行了一次旨在为下岗职工献爱心的“烛光活动”,诸多当今走红的中央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转播顾问及体坛名流(以下通称“国嘴’勺,前来助兴。我受报社指派前往花城采访。这次“烛光活动”的日程只有两天半,“国唱”们不是一起抵达合肥,而是不断地你来我往,要想多接触并采访他们,难度很大。活动中.组委会安排了大小十多项内容,众“国嘴”分别参加,这是我们记者接触和采访“国嘴”的好机会,我在看、听、记的同时,寻找时机靠近“国嘴”,主动出击进行采访。这种主动出击,可以分为“…  相似文献   

17.
今年3月1日至14日,是我连续第三次采访全国“两会”。这一次与前两次都不同:前两次我是单纯采访政协会,而这一次,则是兼顾。重庆晨报4名采访全国“两会”的记者中,3名是文字记者。按照分工安排,我的同事赵君辉和谢夷,分别采访人代会和政协会。我呢,两边跑。  相似文献   

18.
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硝烟已散去多日,但在被报社特派前往德国采访世界杯的一个多月中那些忙碌紧张的日子仍清晰印在脑海。虽然我此前也曾现场采访过世界杯、奥运会这样的世界大赛,但本届世界杯的采访经历尤其难忘——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最后一次世界顶级大赛.我在采访中经历的点点滴滴都将为我更好地采访报道北京奥运会积累更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我一向认为,记者的采访要有备而去。但两个月前对云南戒毒问题的采访,我却是准备、采访、构思同步进行,搞了个“三边工程”。十几年来,在我的新闻从业经历中,对这种无事前准备的采访,我一直心存不安,并为其效果而惶惶然。这一次,也是直至采访完成,我才如释重负,节目的播出效果,得到了听众及同仁的首肯。细细想来,此番采访虽无往常那样  相似文献   

20.
国纲 《记者摇篮》2005,(4):59-59
与同行交流,发现一些人物采访之所以失败或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在采访中陷入了被动,往往是被采访客体牵着鼻子走,任凭被采访者夸夸其谈或话不对题,甚至记者充当了记录员的角色,这就是记者在采访中的“无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