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德育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德育”是“新教育实验”的一部分。从2004年开始兴起的“新教育实验”,正在影响着改变着越来越多的教师、学生和学校。“新教育”并不是一个今天才提出的新概念,作为一种教育实验运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英国、法国和德国。在中国,20世纪初也有一批教育家曾明确提出“新教育”实验的主张,比如陶行知曾发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杨贤江也曾发表《新教育大纲》等。但今天的“新教育”显然不是过去“新教育”的自然延续,而是针对今天中国教育所面临的弊端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新教育实验主张教师无限相信学生潜…  相似文献   

2.
“新教育实验”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不是以分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科学的发展,是人的和谐发展,而“新教育实验”追寻理想、超越自我,正在丰富和完善素质教育的观点,可以说“新教育实验”是素质教育的行动化、具体化、系列化、大众化。[编按]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教育学说、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时代在进步,世界在发展,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各国发展生产力的关键.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邓小平同志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为我国的素质教育确立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刘军豪 《教育评论》2023,(5):156-161
“五指活动”是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体系的内容构成,是“活教育”实践推进的阶段性产物,同时奠定了“活教育”深入实施的课程路径。“五指活动”以“建立中国儿童教育新方案”为目标,探索将传统零碎的科目归并为系统联系的五项活动,其发端于小学教育课程实验,并逐渐拓展到师范教育、幼儿园教育,成为贯通多学段的课程实验。“五指活动”课程实验指向“儿童完整生活”的实现,兼具理论创新性与实践妥协性,虽然在当时实施中面临诸多理论争议与现实挑战,但依然被有效承继并发展,对于新时代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叶青发 《物理教师》2006,27(1):25-26
1问题的提出 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说,从20世纪80年代争到90年代.“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到“双主体说”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90年代末,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得以凸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改革成为最迫切的任务.但另一方而,有很多教师对创新教育的理解和接受存在着两个极端化倾向:一是拒绝接受,他们有很多理由,“教无定法”,“师道尊严”,“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等.二是把创新教育理解为花样,教法越“花”,越是创新.  相似文献   

6.
2、“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 1917年陶行知回国全身心投入实践。从知行合一到行知合一的完全转变决定了他从事民主教育的一生。在从事民主教育的三十个春秋中.他又丰富了“在做中学”.从而以“教学做合一”为切人点进而创立“生活教育”。回国伊始,连续两次演讲,第一次演讲阐明了中国的教育是:格物致知和试验主义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梁好 《教学与管理》2013,(11):33-33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领域之“新”层出不穷,从教育新理念到教育新模式,再到教育新实验,以至于处处是“新”,“新”教育无处不在,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学校,也变着法儿出点新花样,什么“12345”德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8.
章敬平 《教书育人》2005,(11):11-11
70年来头一回 新教育实验是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博士生导师朱永新主持的一场民间实验,意在修补“人的教育”的缺失,让人不要成为爱因斯坦所谴责的只有知识没有人文精神的“技术狗”。70年后第一部新公民教育读本在今秋进入小学。江苏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以为,公民意识首先是权利意识、法治意识与民主意识,而不是学习意识。“我们渴望从中国古代经典所蕴含的道德资源中寻找到塑造心灵的内容,塑造一个合乎中华传统美德的大写的人。  相似文献   

9.
2000年朱永新的一本专著《我的教育理想》在全国掀起了“理想教育”旋风:2002年,他又推出了《新教育之梦》,主持开发了“新教育实验”,再次激起了“新教育”热潮。近日,受《教师博览》编辑部的委托,笔者就“新教育实验”的话题对朱永新教授进行了采访(△为采访者○为朱教授)。  相似文献   

10.
欧洲“新教育运动”与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欧洲“新教育运动”与中国“乡村教育运动”异同的比较,探究了我国“乡村教育运动”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特点,以期对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中较突出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2005年12月24日--25日召开的“北国之春——全国新教育实验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研讨会”上,记者与“新教育实验”总课题组负责人、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首次会面。由于会务繁忙,他只抽出了短短10分钟与记者交谈,未能触及中国基础教育及“新教育实验”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殊为憾事。但他对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对“新教育实验”的满腔热忱,以及雷厉风行的工作方式,在这短短的10分钟内表露无遗,给记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2006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这位穿行于政府官员和著名学者之间的教育理想者和实践者,在百忙之中再一次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周国平先生曾谈过,“目前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仍然是不鼓励天性和个性,有时还会扼杀天性和个性.过分注重知识本身,又过于强调那些实用的东西。”“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来说,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感到读书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从心灵的活泼到智力的运用都要有一种快感,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和需要。  相似文献   

13.
大家都知道有一项被许多媒体称为中国“新希望工程”的实验正在中国的21个省市的205所学校展开,这就是朱永新教授提出的以“营造书香校园”为基础的“新教育实验”。其实还有很多学校就如我们掘港小学一样,没有举行挂牌仪式,但一直是“书香校园行动”热烈的响应,积极的行动。  相似文献   

14.
朝阳小学     
《教育》2008,(5):F0004-F0004
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是一所拥有142年办学历史的名校,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前瞻的办学理念。学校的“未来教育”办学思想,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实施、发展和完善,从“九五”期间的计算机教育特色,“十五”期间的小学生法纪教育特色到今天“十一五”期间的科学教育特色,学校都立足于未来思考今天的教育.力争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新教育实验"的内涵与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永新,男,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先后求学于江苏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日本上智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管理等。历任苏州大学教育科学部主任、教务处长,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顾问等职,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委、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笔耕不辍,出版了《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之梦》等著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等30余种,并主持《新世纪教育文库》的编选与出版工作。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省级研究项目并多次获奖,被评为《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度人物、“科学中国人(2004)年度人物”。由他发起并主持的“新教育实验”已经在全国200多所学校展开,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引起众多媒体的关注,赢得了极好的口碑。为了对“新教育实验”有一个更为全面、真实、深入的了解,我们特别约请朱永新教授对“新教育实验”的核心思想作一个大致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学》2003,(3):18-21
现在.“数字化”这个词.在长宁区,从区长到企业经理甚至居民区的干部.都在频频使用。上世纪的“长宁效应“.到两年前的“数字长宁”的提出.“数字长宁.教育先行”已经浑入人心。去年.长宁区区长薛潮调研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工作时,对全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出了要求.总结了完善长宁区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大规划所要考虑的问题:1、校园网“校校通”未来三年如何运转。2、教育平台资源库如何充实。3、多媒体教育和上海多媒体产业园如何相结合。4、如何推广“多网合一”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韩成君  张永 《湖北教育》2005,(11):60-60
当前,在企业、商业等行业一个新词被频繁使用.即“零距离”。一日.笔者突发奇想:“零距离”是不是也可以引入教育行业?即教育也需实现“零距离”。  相似文献   

18.
感受叶澜     
在我国教育家队伍中.叶澜是重量级的人物之一.这不仅仅是因为她具有丰厚的学养.而且更多地来自于她的人格魅力.提起叶澜.不能不提到“新基础教育实验”.作为一项国家“十五”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实验”凝结着叶澜教授一生对教育的理解和理想。  相似文献   

19.
自开展新课改以来,随着教育工作对课堂教学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化,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主战场的观点,众多中小学把教改的视线、着力点转移到课堂教学。开展了种种旨在优化课堂资源配置,提高效益的实验,诸如被称为“宁津现象”的“当堂达标教学”实验,已在滨州市滨城区进行整体推进的“优化高效课堂教学”实验,业已成熟并引起广泛关注的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实验等。笔参与许多这类实验的课题立项论证会或结题鉴定会。并实地“推门听课”或观摩实验课.亲自感受课堂上的革命性变化,不由精神振奋,并在脑海里盘旋着一个问题:什么是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同一线的老师们讨论这个问题.听到的是众说纷纭。有的认为“结构优化”,有的认为“大容量,快节奏,效果好”,有的认为“激情燃烧”。有的认为“和谐”,有的认为“学生自主参与”。有的认为“营造一方和谐的心理环境”,等等。我觉得大家从不同角度理解高效课堂,都不无道理。但又不太完整。[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陈独秀是提倡“新教育”的先驱之一。他认为:旧教育问题的核心是它不适应今天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更不适应教育科学的世界大势。主张教育应“趋重社会”、“结合实际”、“学以致用”。提出新教育的“四条方针”(现实主义、唯民主义、职业主义、兽性主义)和“三大改革”(“自动的而非被动的,启发的而非灌输的”、“世俗的而非神圣的,直观的而非幻想的”、“全身的而非单独脑部的”)。这显然是切中时弊、亟需实行、而且是行之有效的。陈独秀关于旧教育“主观主义”(抹杀个性)与“形式主义”(应试教育)的批评也是很值得我们留意的。——陈独秀有关“新教育”的改革设计在北京大学“科学长”任上的实践也是本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