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家族·女性·历史——女性家族叙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家族叙事是一种不同于男性作家讲述家族故事的文本实践。它由女性作家创作,以女性为叙述者,以家族故事中的女性为关注重点。本文从女性与家族史、家族叙事中的女性以及女性视域中的男性形象几个方面,分析女性作家对家族故事的讲述和对女性命运的言说,观照女性反观男权文化的独特体验和视角。  相似文献   

2.
吴江沈氏家族是明清时期一个颇有声望的文化世家。不仅男性成员成绩卓著,女性也在文学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先后有27位女性作家有诗词及戏曲作品流传。这同其家族的女性文学意识密切相关。他们具有“德才色”并举的进步的女性观,非常重视家族女性文学的刊刻和传播,在晚明女性文学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女作家视域中的女性形象,从某种程度而言承载了更多自我人生的体悟与身心的问责。此种女性自我身心意识体现在文学创作与女性之社会性展现这两个层面。本文透过当代女作家家族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分析,阐释人物的心灵空间与人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岸文坛涌现了一批女性家族小说,女作家们从女性角度书写母系血缘家族背景下的女性生存境遇。《无字》和《海神家族》作为大陆和台湾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对男权话语笼罩下的世代女性家族进行了生动的展现。在男性缺席的环境下,女性完成了从弱者到强者的蜕变,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家庭伦理关系也在认同与崩塌之间摇摆。对两岸女性家族小说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探寻当代两岸女作家在女性自觉与女性书写方面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方以智家族之女性作家,才华不让须眉,在诗歌、散文创作方面皆有所成就。然而有关她们的研究一直被忽视。方以智母亲吴令仪,姑母方孟式、方维仪的诗文创作有其艺术特点,我们力图展现明末桐城人文环境下女性文学之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6.
现代家族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组特殊群体:有家族文化的支撑者和践行者,严格按照封建文化标准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有家族文化的破坏者和出走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瓦解家族的力量,促成家族逐渐走向衰亡;还有忍受封建礼教折磨欺凌,在男权至上的伦理制度宰割下走向毁灭的牺牲者形象。她们的悲剧展示了传统文化禁锢下女性的生存困境,批判旧家族文化的罪恶,预示着封建家族走向没落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7.
蒋韵的家族小说《栎树的囚徒》体现了作者鲜明的女性立场。她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在"他们的历史"中处于被遗忘、被抹煞和"被看"地位的女人,借助三个女人心灵的诉说,构建了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家族历史,写出了这一群女人渴望自由却无地自由的"囚徒处境",并揭示了她们悲剧命运的实质及根源。  相似文献   

8.
吴江沈氏家族是明清时期一个颇有声望的文化世家。不仅男性成员成绩卓著,女性文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有二十七位女性作家有诗词及戏曲作品流传。这同其家族的女性文学意识密切相关。他们具有“德才色”并举的进步的女性文学观,非常重视家族女性文学的刊刻和传播,在晚明女性文学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中布恩地亚庞大家族树上引人注目的艳丽"花朵"--众多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分类剖析,将其中女性人物分作三股力量;而无论从属于何种类型,她们都未能逃脱悲剧性的命运结局,无一幸免地被送上了集体罹难的履带,上演了一出在凄美中凋零的花史.并由此角度出发,对<百年孤独>的主题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全国出现了众多有女性文人群体出现的文学家族,其中以江南环太湖流域分布最为集中,这与环太湖流域独特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具有密切的关系。据统计,环太湖流域共有35个文学家族出现了女性文人群体,她们以家族为依托,在家族浓厚的人文环境氛围的熏陶之下成长,创作了诸多文学作品,其中以诗、词为主。明清家族女性开始从闺内吟咏走向闺外唱和,与家族外的文人进行交往,扩展了她们文学生活的范围。并在家族内外文人的帮助之下,出版了诸多女性文学作品集,使家族女性文学作品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明清环太湖地区家族女性群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对太湖地区整个人文空间的形成,对整个明清女性文学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苏轼创作的女性词在内容上大体可分为闺怨词、赠妓词、悼亡词与寄内词四大类型。在词的发展历史中,苏轼女性词突破了晚唐五代至北宋初年女性词创作的传统,取得了新的超越和成就,其悼亡词和寄内词更是另辟蹊径,实践了他倡导的"以诗为词"的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柳词的评论,是词学史上争议最多的案例之一。由宋代形成的对柳词“雅”、“俗”二重文化品格的矛盾性评价,一直延伸至清末。柳词论案的造成不仅是由于历史提出建立曲子词的文化品格的要求,也与文人词出现之初即存在词学价值观的内在矛盾有关。  相似文献   

13.
像大多数词人一样,王鹏运没有词学理论专著问世,但其论词不乏精辟之处,其词学观主要见于其所撰词籍序跋、涉及词论的有关词作、《词学丛书》眉批、《蕙风词话》的引述等。"重、拙、大"词学理论的发明权应属于王鹏运。通过对清季著名词学家况周颐《词学讲义》要点探源和《蕙风词话》渊源举证可以发现,况周颐词学思想的要点主要渊源于王鹏运,其许多具体的词学观也传自王鹏运,可证王鹏运其实是清季一位重要的词学家。  相似文献   

14.
作为北宋的第一代词人,晏殊、欧阳修为宋词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的词学观和词作风格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他们还未完全脱落晚唐五代“词为艳科”“诗庄词媚”之传统,仍然注重词体的消遣特性和娱乐功能,却否定了“花间词人”的艳和鄙俗,呈现出雍容华贵、典雅含蓄的审美特色,从而匡正了词体的发展方面,开了“雅词”之先河。尤其是他们对人生、生命意义的感悟、喟叹使词作表现出厚重的思致性,初步开发了词体抒怀述志的功能,对苏轼“以诗为词”和豪放词风的创立是有深刻启示的  相似文献   

15.
对词人的词作进行分期研究是全面深入研究其词作的一种重要体现.晚清词坛大家王鹏运现存词作750余首,在总结前人分期得失的基础上,结合王鹏运的生平仕履,根据其词集所收词作的实际情况,其词作分别归属于四个时期:裘马轻狂、锻炼词艺时期;台谏生风、屡举词社时期;满腔忠愤托于词时期;潇洒南游载于词时期.  相似文献   

16.
对于宋代咏物词的研究,前人在情志内涵、表现技法层面发掘较多,但对于创作主体与表现对象之间关系这一具有根本意义的层面的揭示和分析则并不充分。创作姿态(即创作过程中及作品完成之后所体现出来的创作主体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作为联系创作之本源与作品最终所体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之间的桥梁,对于咏物词的研究与阐释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一层面出发,对柳永、苏轼、周邦彦、辛弃疾等宋代名词人咏物词之创作姿态进行概括、提炼和阐发,可见宋代咏物词创作演进轨迹之一斑。  相似文献   

17.
董希平 《天中学刊》2005,20(3):75-81
中唐是早期词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彼时的文人词作者皆为声名卓著的诗人,尚无专业的词作者出现;其时的文人词与诗没有明确的界限与分野,演唱实践中诗词并用、难分彼此,词尚未成为独立的文体;词在意境、取象、表现情感等方面,都有鲜明的中唐诗歌的特点.可以说,中唐词是诗歌影响之下的诗人之词.对于中唐词这一特征的考察,揭示了诗歌对于早期词发展的影响以及早期词体建设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花间词和柳词在文学史上都被看作是艳情文学,但二者本质上实有不同。柳永的艳情词注入了对男女私情的个体化的真切体验,带着较为鲜明的平等意识和新爱情观,从而替花间词赎了"好色"之罪,而且柳词直率的情感表现、"骫骳从俗"的创作取向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审美精神走向言情化、世俗化有着潜在的深刻联系。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李之仪善于学习苏轼豪旷俊逸之意气及苏门“以诗人词”的创作意识,并将“以花间为宗”的词体特征论及清婉的创作艺术一并融入词中,呈现出多重意蕴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词学传播媒介与传统词学传播媒介相比,在传播方式和传播效率上都有很大区别;新型传播媒介不仅影响了词学研究格局,而且对词学家本身也产生极大影响,它的出现标志着传统词学向现代转换的最后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