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中小学的生命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从何来 ,死从何去” ,生死问题一直是人类千万年来不断追寻、探索的谜。但有关生死教育问题的探索却是现代的事情。1928年至1957年间在美国就有学者开始探索有关死亡主题的教育 ,即死亡教育(Deatheducation)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式兴起 ,成为一门教育分支科学 ,后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 ,发展为生死教育(Life-and -DeathEducation) ,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效仿美国。20世纪末 ,台湾教育界将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引介 ,称为生命教育(LifeEducation)。1997年 …  相似文献   

2.
“生命教育”四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命教育”发展概况美国1928~1957年间,开始探索有关死亡主题的教育,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式兴起,先通过著书立说方式推行“死亡觉醒运动”,突出表现主题为“死亡焦虑”,后不断深入,发展为死亡教育。1977年,美国《死亡杂志》创刊Leviton在首刊中将其定义为向社会传达适当的死亡知识并因此造成人们在态度和行为上有所转变的一种持续过程。赵可成博士于1992年的报告说,美国目前52%的医学系及78%的护理系都设有三个必修学分的“死亡濒死”课程。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如我们的近邻日本。20世纪末,台湾教育界将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引…  相似文献   

3.
《世界教育信息》2002,(1):32-33
美国世贸中心受突袭,飞机上及高楼内的生命,转瞬成焦土。近几年,香港几乎每天都有自杀案,生命无常,死亡既远也近。我们从小至大的学校教育,一向没有把生命教育、生死教育列为教学内容,更没有把生命教育作为生涯教育的一部分,生死似乎是教育中的忌讳,以致当我们直视死亡时,不知如  相似文献   

4.
“生命教育”四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教育”发展概况“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死问题一直是人类千百年来不断探索的谜,而对生死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却始于现代。  相似文献   

5.
生死教育是随着死亡学这门学科的兴起而倡导的。死亡学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直至近日已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热门学科。所谓生死教育,是通过对生与死的考量,建立起生与死的内在张力.揭示生命的意义.揭示死亡的意义,提升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提升生命和死亡的品质和尊严。从而推动完美人格形成的一种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有着自身的目标和原则,蕴藏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我校大一新生生命意义与死亡态度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只有16.7%的学生具有明确的生命意义,大部分学生的生命意义不明确,部分学生存在实存性空虚感;大部分学生对于死亡都有正确的认知,但死亡恐惧现象也较严重,加强生死教育刻不容缓。开设专门的生死教育课程,设置医学特点的教学内容;探索感受型、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开发第二课堂的隐性教育功能;实行以诱导自发思考及内省为目标的非考试评价方式,以增强生死教育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7.
董菁 《教学与管理》2005,(10):25-26
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而探索生命的奥秘一直是人类千百年来不断追寻的梦想.美国是世界上最先兴起死亡学研究的国家,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开始探索有关死亡的主题教育.而我国的生命教育刚刚萌芽,目前还没有正式引入教育界.但是随着越来越多残酷的现实不停地警示我们,我国开展生命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相似文献   

8.
存在主义教育家在生命哲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生命教育的内涵与目的、生命教育的路径、生命教育的特色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剖析。他们认为,生命教育是建构于生命哲学之上,同时又超越了生死,拷问存在之价值与生存之意义的教育,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你自己”,促使学生自我生成和“成为你自己”。设置死亡教育的课程、创设非连续性教学形式、构建“我与你”的师生关系是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存在主义视野下的生命教育具有四个特征:以人为本,观照生命的人文性;彰显个性,张扬生命的独特性;绝对自由,选择与责任的双重性;直面.生死,追寻生命的价值性。  相似文献   

9.
死亡教育漫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代社会“死亡问题”突显,而公众对死亡缺乏应有的正确认识,因此死亡教育已刻不容缓。纵观死亡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西方特别是美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台湾学者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国内死亡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0.
值得倡导与实践的生命教育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上篇文章中 ,只就生命教育的提出与发展、生命及其特点、生命教育的涵义等问题做了讨论。现再对生命教育的目的、内容、意义等问题作些探索。一、生命教育的目的(一 )生命教育目的的几种说法关于生命教育的目的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表述。现仅摘引几种说法如下 :1、生命教育的目标有三 ,即“深化学生人生价值观与理想”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与关怀他人” ,“发展学生多元智慧潜能”。 ( [台湾 ]吴清基 )2、生命教育的目标有三个层次 :其最基础的目标是 ,“在培养学生珍爱生命” ;第二阶层目标是 ,“在增进发展生涯” ;最高目标是 ,“促…  相似文献   

11.
几年前,我从网上搜索“生命教育”的时候,找到的多是台湾关于“生死教育”的文章,后来读到了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她强调“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肖川教授也说:“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但具体到学科教学,如何“把失落的人找回来”,明确“人是什么”、“怎样做才算是人”却并非易事。于是,生物教学过程就成为我探索生命教育的过程,生物课堂成为探索生命的课堂。数年的实践,我总结出生命的课堂应该包含着三个层面:知识是有生命的;教学过程是生命的浸润过程;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12.
几年前,我从网上搜索“生命教育”的时候,找到的多是台湾关于“生死教育”的章,后来读到了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她强调“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肖川教授也说:“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但具体到学科教学,如何“把失落的人找回来”,明确“人是什么”、“怎样做才算是人”却并非易事。于是,生物教学过程就成为我探索生命教育的过程,生物课堂成为探索生命的课堂。数年的实践,我总结出生命的课堂应该包含着三个层面:知识是有生命的;教学过程是生命的浸润过程;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高校生死教育需求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编的问卷,以对待生死的总态度、对待死的态度、对待生的态度、与死亡有关的特殊问题探讨、对生死教育的需求以及课程设置等6个方面为内容,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重生轻死”的历史文化传统深深地影响着国人,人们较少讨论甚至回避死亡话题;大部分人为死亡所困扰,对死亡普遍有一种恐惧心理;许多学生缺乏对自杀的正确认识;等等。高校学生对生死教育有着较大的需求,在高校开展生死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今后应加强对生死教育课程的研究,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逐步开展生死教育。  相似文献   

14.
生死教育:学校生命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之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对200名中小学生“生命意识”问卷调查中得知,生死问题是他们时常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却很少涉及此方面。生死教育是中小学生在其生命成长中急需的重要教育,应重点从学会珍惜、做到“不后悔”、记住“不要紧”、积极生活等四个方面来帮助中小学生关爱生命,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  相似文献   

15.
生命教育是引导受教育者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的一种教育活动,最早源于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死亡学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这种国际学术研究的大背景下,20世纪末,中国台湾地区教育界将死亡教育引介,称为“生命教育”(lifeducation),在学校广泛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并把2001年定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目前,中国台湾地区小学没有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但是都有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 “生命的旋律”和“温馨你我他”。在“生命的旋律”教学单元中,由老师讲解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让学生了解迎接生命的喜悦、生命的成长、生病、个体的衰老、死亡等现象。在“温馨你我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育的生命立场日益进入人们的视野,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议题,关于死亡在教育中的探讨也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考察当前教育,教育在面对死亡时的缺场,凸显了生死教育的迫切性。从生命的无常性、有限性和脆弱性,追寻面对死亡的生命意义,进而让教育在实现人类本真存在的探索中出场。  相似文献   

18.
西方生命教育工作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是一种生死观教育,包括“关于生死的教育”和“为了生死的教育”。前者是知识性学问,后者是生活智慧。人生在世须务本求实、积德行善、追寻生命的社会价值,我国这种传统的道德文化观导致我国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是生命的长久与安宁,重在生活智慧,  相似文献   

19.
生命教育是“三生教育”重要的一环。目前青少年在生活、生命与人生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在大学开设“生命教育与生死哲学”公选课,是要让受教育者体会、认识到自我之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和超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在人生中丰富精神生活、发展知识水平、提升文化素养,同时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其课程内容应包括五大板块:学会生死、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休闲和学会养生。  相似文献   

20.
<正>一、课题提出的背景21世纪,国内有关"生命教育"话题屡见不鲜,特别是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各有千秋。其实,欧美国家都设有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20世纪末,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也逐渐将生命教育纳入课程设置。台湾教育界将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引入、整合,称为生命教育,它的主旨是:阐释生命的可贵及生命应有的尊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生命教育起步也较快,编写有《爱与生命》教育系列教材。日本于1989年修改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