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邶风·谷风》中有“泾以渭浊”的句子。很久以来,作注的人都说泾渭是指陕西境内的泾水和渭水;泾水浊,渭水清。直到高亨先生的《诗经今注》,还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泾水流入渭水,把渭水也弄浊了。”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泾清渭浊,恰巧相反。弄清产生这个错误的根源,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泾河与渭河,同是两条古老的河。《尚书·禹贡》载:“泾属渭汭”,《山海经》则有泾水“东流注于渭”和“东南流注于渭”的实录。然而二水闻名于世,更得力于《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的传播。乃至渐次派生出“清渭浊泾”、“泾渭混流”、“泾渭殊流”、“泾渭分明”、“泾渭不分”、“渭浊泾清”等历中概念来。 泾渭二水究竟孰清孰浊?注疏经传者,除《毛诗》解“泾以清浊”为“泾渭相入而清浊异”外,几乎都认为泾浊渭清。唐初,两位著名经学家陆德明和孔颖达,解“泾以渭浊”时,陆说:“泾,浊水也;渭,清水也。”孔说:“言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见泾水浊”。稍  相似文献   

3.
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课本注:‘何意,岂料。’另处:‘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课本未注。想是注者认为‘何意’意思同前。余冠英先生《乐府诗选》注:‘意,料也。’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林庚、冯沅君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对此诗‘何意’或同余注,或未注。细玩诗意,愚以为‘何意’当注为‘为什么’才更妥贴。  相似文献   

4.
“东皇太一”是什么样的神祗,说法颇多。周勋初先生在《九歌新考》中认为:“‘东皇太一’是东方的上帝太一,也就是齐国的上帝太一”,“战国之时,习惯上用‘东’、‘西’两个方位名词专指齐、秦两国”,“西皇即少(?)即白帝,亦即秦国上帝”。褚斌杰先生在《屈原<九歌>“东皇太一”解》中说:“《楚辞·九歌》是诗人屈原对当时楚国国祭的赋咏,其首篇《东皇太一》,所祭乃是楚国之保护神,‘东皇’即楚国之帝,‘东皇’是对东皇至高无上地位的尊称。”究竟它是哪一国的神祗,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从神格上考察,它应属于人格神的范围,能主宰风云雷雨,并能降祸施福,为此人们小心地向上帝求赐;为了讨好上帝,不惜奉献出大量的牺牲。但因为祭东皇太一,“祠在楚东”,不少学者认为东皇太一就是太阳神。龚维英在《<九歌>诸神本系女性神考辨》中认为:东皇太一等同于太阳神,将其归为自然神一类。萧兵先生在《楚辞新探》中对此亦有详说。但他又认为东君亦是大阳神,它们有新老之分,“东君”是“青年太阳神”,这就是说,“东皇太一”除了具有人格神的神格外,还具有自然神的神格。  相似文献   

5.
<正> 一、《<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质疑 曾钢城同志《<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认为:陈白夜同志《“白日”与“红日”》(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所说的“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是不正确的,因为“‘说有易,说无难。’(赵元任先生语)《诗经·王风·大车》篇中有‘谓予不信,有如皦日’一句。毛传:‘皦,白也。’孔颖达疏云:‘我言之信,有如皦然之白日,言其明而可信也。’《说文》云:‘皦,玉石之白也。’”我觉得,“说有”似乎也难。  相似文献   

6.
正《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是王维的一首五律,也是2013年高考语文上海卷诗歌赏析题。关于诗题中的"见过",周容先生说:"‘见过’连用,解释为拜访,此无异议。"(《语文学习》2013年第10期)王忠贤先生说:"诗题中的‘见过’,应作为‘拜访我’解释。"(《语文学习》2014年第2期)  相似文献   

7.
<正>刘恒友《是"不假思索"还是"不加思索"?》(载《中学语文》2013年第10期,上旬刊。以下简称"刘文"。)中说:"查阅《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皆不见‘不加思索’的身影。"又说:"‘不假思索’作为一个成语,有其源渊;而‘不假思索’之所以不见各大词典,因为它不是一个词语,至多是一个短语。看来成语库中只有‘不假思索’,而‘不加思索’则是人们‘不加思索’的必然产物。"这里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刘文认为成语库中没有"不加思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有。第二,刘文认为使用"不加思索"是误解误用,我的回答是——"不加思索"使用正确。这仅是个人  相似文献   

8.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九六二年版(以下简称“初版”)第345页,在注释《老子》第二章“音声相和”一句时说:“音,单音。声,和声。”第909页,在常用词“声”字下辨析“声”和“音”的词义时又说:“‘声’和‘音’是同义词,但是有相当大的差别:‘声’往往指一般的声音,‘音’则往往指乐音。……在音乐上,‘声’和‘音’也有分别:声指乐音的高低旋律,音指各种乐器的配合。所以老子说:‘音声相和’。”  相似文献   

9.
“歹”是近代汉语中新产生并延用至今的一个口语词,李思纯先生《说歹》一文认为:“汉语谓不良为‘恶’为‘劣’为‘坏’,无所谓‘歹’,现代汉语中,谓恶人为歹人,恶事为歹事,善恶为好歹,已为习见的成语,这在南宋末期以前,是没有的。”认为北来时“还没有以歹来代替恶劣的意义”。徐复先生《歹字形声义及其制作年代》一文认为“歹字制作之年代,至迟不出公元1260  相似文献   

10.
从《诗经》开始,泾水与渭水的清浊历来为人们所争论。根据相关材料,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在《诗经》产生的时代,应该是泾水清渭水浊。同时也将有关辞书及《诗经》注本上对泾水源头的错误表述予以更正。  相似文献   

11.
《试说鞭耻——兼谈一种特殊的并列式复音词》一文(王云路,《中国语文》2005年第5期)对鞭耻一词有专门研究。其中提到,鞭打是一种羞辱,《后汉书.刘宽传》:‘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所以可称‘鞭辱’,表示鞭打或羞辱。认为鞭打是  相似文献   

12.
日本出版界的朋友,要把老舍先生写的《宝船》编入汉语课本。但在编辑过程中,他们发现一个悬而未决的小问题,特地向老舍先生请教:“您的作品中有一处写道:‘开船喽!’请问这里为什么不用你们常用的‘啦’字,而要用这个‘喽’字呢?”老舍先生略加思索,微微一笑,说:“这个地方,我记得当时自己是念过,推敲过的。在咱们中国的北方方言里边,‘喽’字是  相似文献   

13.
正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收入了汪曾祺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金岳霖先生》一文,课文后面的"活动体验"要求学生"说说作品从哪些方面写出了金岳霖的‘有有趣’"(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1,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也明确说:"第1段有总有领有全有文。‘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一位’,这是有全有文有的有核有心有句,其中‘有有趣’有二有字有是‘有文有眼’,全文就是围绕这两个字生发、展开的。"2  相似文献   

1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朱振家、吴继昌、吴鸿清、李杰群等四位先生编著的《古代汉语》(上、下两册),把《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的“……见奏伯曰:‘秦晋围郑,……惟君图之。’秦伯说”的“说”字,注释为“说(yuè:‘悦’的古字,喜悦,高兴。’”(见上册,第103页)四位先生的这一注释,我认为是可以商榷的。因此,不揣昌昧,略陈鄙陋,以求教于先生及诸先进。  相似文献   

15.
辨“祏”     
《说文》云:“祏,宗庙主也。《周礼》有郊宗石室。一曰:‘大夫以石为主,从示从石’。”作为原始宗教形式,这里的“祏”如何理解?有人认为,由于“最早祖先信仰的‘先祖之尊貌’”是“标志生殖崇拜的灵石”,所以“宗庙之主为‘祏’”(马晓宏《天·神·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造神运动》)。这是将“祏”同生殖崇拜相联系,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陶行知先生在《每事问》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无独有偶,在意大利,有这样一则典故:"一群小朋友问伽利略:‘您学识那么渊博,问题一定很少吧?’伽利略回答说:‘不!我的问题要比你们多得多。’小朋友们大惑不解。伽利略在地上画了大小两个圆,他说:‘这个大圆是我已有的知识,小圆  相似文献   

17.
读了《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7期徐江、周宗富二位先生的文章《教:在学生‘自主’之上必须有作为》(下简称"徐周文")深受启发,受益匪浅。文章最精彩的部分是第四节的两点"质疑"。一、对喻体"大宅子"的质疑。徐周文说:"‘大宅子’与向国外‘捧’古董、‘挂’名画、‘活  相似文献   

18.
古文中,“所以”出现的次数较多。此外,还有“所从”、“所在”、“所与”等。“所”在介词前,这是“所”和介词结合的形式。例如: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2.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5.狱中成法,质明启钥,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狱中杂记》)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所’字又常常用在介词‘从’‘以’‘为’‘与’等字的前面,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这使我们明白了介词和“所”的关系。书中又说:“‘所’字和介词以及介词后的动词(或  相似文献   

19.
对于开创××市招商引资新局面的对策研究构建和谐新××的对策研究严厉惩处贪污腐败的对策等论文标题中的对策一词的用法,吴有定先生在《对策用法辨正》(见《语文月刊》2009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是不当的。他说,由于‘对’是‘对付’的意思,以‘对  相似文献   

20.
‘豆腐西施’一词,早在清人张南庄所作的《何典》申已经出现。该书第八回说,有一位叫臭花娘的漂亮姑娘,因为色相而遭到识宝太师的女婿色鬼的侵扰,并由此牵连到另一个年轻的漂亮女子,她叫做‘豆腐西施’,虽不能与臭花娘并笃齐驱,却也算得数一数二的美人了。一九二六年,刘半农先生在校勘出版《何典》时,曾请鲁迅先生为之作序,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故乡》一文中的‘豆腐西施’一词,是渊源于张南庄的《何典》的。尽管《何典》是一部谈魔说鬼的章回小说,但它‘谈鬼物正象人间’(鲁迅语),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