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水游记本以描写自然风光,表现自然美为内容,并以富于诗情画意见长,但在宋代的记游散文中,开始出现了借记游踪、写风景而说理考辨的倾向,从而开辟了我国古代游记发展史上的一条新的蹊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便是代表。纵横比较、探讨两篇著名游记文在内容、艺术结构上的特点,有利于教学工作。王安石于宋仁宗至和元年任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都是游记散文。但是,这两篇山水游记与一般的山水游记不同,它们不侧重写景抒情,而是借记游寓理言志,别具一格。《游褒禅山记》精辟地论述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作者指出:要知难而进,才能极尽"非常之观";还指出求学时"深思而慎取"的重要性。《石钟山记》是一篇带有考辩性质的游记,强调对任何事物做判断,必须"目见耳闻",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欣赏山水游记散文,视角应该是多元立体的。从作者的景物描写到景物寄蕴的丰富情感,再到出世入世的哲理揭示,都是我们要欣赏的界面。中国文学史上,历代散文浩瀚纷繁,数量庞大,佳作卷卷,特别是山水游记作品,被世代文人奉为至宝,世代相传。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多个单元编入了这些精品。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石钟山记》、王安石的《游褒禅  相似文献   

4.
“游记”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游记包括一切“游”而“记”的著作,如行役记、科学考察记、政治考察记、宗教考察记、风俗记、山水名胜记等,传统目录学中入史部·地理类,并不视为文学。狭义的游记则专指文学游记,它是散文的一种,记述旅途见闻,描写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纯粹的文学游记收入作者的文集中,如晚明游记小品即属文学游记的典范。“域外游记”是指作者游历海外时所写的日记、笔记,也称海外游记、出洋游记、出国载记。  相似文献   

5.
许明 《考试》2005,(11)
在我国古代散文百花园中,宋代散文犹如一朵奇葩,傲然独立,引人注目。特别是唐宋八大家中王安石和苏轼的游记散文,更具哲理韵味。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按照游程顺序,很有层次地描写了山水景物和名胜古迹。作者根据自己敏锐观察和亲身的体会,用生动的语言、精练的笔触,神形毕肖地把一般人容易忽视或遗忘的自然景色,图画般地再现出来,使读者产生一  相似文献   

6.
明人茅坤说:"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柳宗元游记散文所记之山水、草木、鱼石,精彩纷呈,引人入胜,浸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永州八记"大多仅仅用了一个"记",如《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按照常理,《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文章也应该命名为"西山记"或"西山游记",可是作者为什么在看似简练的题目上再加"始得""宴游"四字呢?细读文本,我们发现在《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作者"此后才知道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这句话告诉我们柳宗元格外看重这次西山之游。  相似文献   

7.
《永州八记》是指柳宗元被贬永州所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和《小石城山记》等八篇游记。历代学者对这些文章作过永州八记研究,评价甚高。本文仅从艺术贡献方面作如下探讨。一、创山水游记的独立文体山水游记是散文的—种。它根据文学创作的原则,记述作者游历中的见闻,包括山川景物、名胜古迹及其感受等内容。在《永州八记》问世之前,我国确有不少作者写过景色优美、文辞典雅的山水风光的文章,可是,或不独立成篇,或纯客观地静态描摹,称得上山水游记的仍然不多,只有晋代高僧慧远所写的《庐山诸道人游石门山诗序》才可称为山水游记的最早佳作。它生动地描述了作者与众道徒游石门时“历险穿崖”、饱  相似文献   

8.
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代山水游记,诸如《小石潭记》、《石钟山记》、《醉翁亭记》、《游褒禅山记》、《岳阳楼记》等等。现在我们来看看《虎丘记》(见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它是一篇山水游记,但与其他游记相比,不仅在文风上充分体现了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特点,而且在写景,尤其是人景的描写方面更有独到之处。这篇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要求同学们“着重体会写景的妙处”。那么,怎样体会呢?这里向大家推荐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涵泳。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艺术独创性的一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文中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石至奇、水至清、鱼至乐、境至凄。  相似文献   

10.
《考试》2007,(12)
【教学目标】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刻画出凄清的境界,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抑郁忧伤之情,一直吸引着元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本课教学准备通过诵读和展示画面引导学生感知美,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让学生感受小石潭的美景,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相似文献   

11.
“记”是古代一种很重要的文体,在整个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的“记”占了很重的份量。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记”,从内容上来看:既有山水游记,又有亭台楼记,还有杂记;从时代上看,有魏晋的、唐宋的、明清的,含盖了“记”从肇始到走向成熟,直至繁荣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但是,从所有选入中学教材的“记”来看,笔者以为《游褒禅山记》在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教学山水游记“章法”的极好范本。如果能教好《游褒禅山记》的章法结构,那么对于整个初、高中“记”的教学来说则具有沟通既往,开启未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设计背景】1.教材分析《黄州快哉亭记》选自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唐宋散文选读》“山水游记”单元。唐宋山水游记散文放意于登临游览,寄情于山水泉石,形成了物我相融的意境和言志载道的风格。本文正是苏辙遭遇贬谪后,登临快哉亭,  相似文献   

13.
游记是描写旅游见闻,描绘山水风光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很广,名山大川,风土人情,异域胜景,处处可游,景景可记。游记散文一般文笔轻松优  相似文献   

14.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除最后一课是古代诗歌外,前四课都是山水游记性散文,并且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刘春 《文教资料》2011,(13):6-7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与苏轼的《石钟山记》,作为北宋游记散文的代表,两文都是通过记游以说理的上乘之作。文章通过"同中求异"、"辨异求同"的比较研读,指出了两篇游记在实践作者的文学主张、表达方式、主旨阐发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有旨趣和特色,在古代游记散文中各树一帜。  相似文献   

16.
高红敏 《语文知识》2014,(11):71-72
近几年来,高中语文课本选人了不少的文言游记散文,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好古代游记散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务必抓牢抓实。《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游黄山记》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我们不妨抓其要领,认真梳理。  相似文献   

17.
正游记,就是记游,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因取材范围广泛,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常常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享受。许多优秀的记游选进了教材,《草原》就是其中之一。笔者就以《草原》为例谈游记类教材的处理。一、注重游记的体裁特点(一)厘清线索抓住线索,就是把握了文章的骨架。线索不止一条,一般有明暗两条,明线以地点或时间为线,易于发现;暗线以情感的变化为线,隐于文章,  相似文献   

18.
<正>《登泰山记》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的代表作,历来作为游记散文的典范而广为传颂。该文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描写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奇异景象。毋庸讳言,《登泰山记》在写作手法上继承了传统山水游记的艺术,但更多的是突破与创新,其独到精妙  相似文献   

19.
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的课文《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至和元年(1054年)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作者一反一般山水游记写作的常法,在文中结合记游,发表议论,表明自己的治学态度和政治抱负,使这篇游记别具一格。在文章里,作者记叙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及游山所见,着重写了游后洞的经过。褒弹山有前后两个山洞,前洞下面平坦而空  相似文献   

20.
正祖国的山川秀丽多姿,各地的胜迹不胜枚举。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游历自然、积淀心灵,于是也就有了一种流溢着山色水波的独特文体——山水游记。在作家的笔下徜徉,读山水游记总让我们领略到一种美的享受。美在何处?让我们细细品味。一、美在景致游记——一种模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它以描写山川胜景、自然风物为题材,多为作者游览之后的记载。因此,游记散文虽不是游览内容的纪实,但其描摹的重点必然是作者领略到的最具特征的景物。《水经注·三峡》一段中记录:"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