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两宋时期,是杜诗学史上第一个研杜高潮期,杜诗被奉为诗学楷模,"诗圣"说确立并得以推广,成为宋代杜诗学三大理论支柱之一,其内涵包括儒家伦理道德与艺术表现两大层面的因素,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两宋时期,是杜诗学史上第一个研杜高潮期,杜诗被奉为诗学楷模,“诗圣”说确立并得以推广,成为宋代杜诗学三大理论支柱之一,其内涵包括儒家伦理道德与艺术表现两大层面的因素,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北宋是宋代诗学由宗唐学古到宋调成型的转变期,也是宋人不断遴选诗学经典的时期。杜诗由宋初的落寞到后来被树为至高无上的诗学经典,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其中既有诗学演进的内部因素,亦有文化选择的外部因素。同时,杜诗之成为经典影响着宋诗的特质,宋人遴选诗学典范的历程,也表现为北宋诗学动态发展的过程,杜诗学与北宋诗学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杜甫被人评为一生只在儒家界内 ,但他的诗歌大量使用《庄子》中的语词典故 ,借以表达现实生活困境和普遍的生命之茫目短促 ,对庄子哲学提到的人生负面存在有深刻的体认。通过对杜诗所用的三个《庄子》语词的考释 ,结合对庄子哲学的分析 ,以及杜甫本人的性情气质 ,可以看出杜甫虽然认同庄子关于人生负面存在的阐述 ,但在如何对待上却与庄子产生了分歧 ,最终在生命抉择上偏向了儒家一面  相似文献   

5.
有关杜甫诗歌风格的“沉郁顿挫”论,主要是在两宋时期生成,其主要内涵,是“沉郁”之艺术境界——深沉、浑厚、壮阔,与“顿挫”之艺术表现——抑扬、跌宕、逆折,二者之兼容。有宋一代众多的诗话,对此皆结合杜诗的创作,加以论证。而杜诗风格“沉郁顿挫”论的定型,也在此后的杜诗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公元七五九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杜甫自华州弃官西行,流寓陇右(古代指陇山以西地区)。其间,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市)三个月时间,在同谷(今甘肃成县)不足一月。对杜甫陇右行踪游迹,历来注杜诗者各有所据,众说纷纭,近代学者论及时,往往摘引古注,很少亲往实地考察研究,以致讹传错抄,舛误甚多。近几年来,笔者通过实地探访和查阅有关地方志、史料,对杜甫陇右行经地和诗中提及的地名作了初步考察探索,特略述如后,以抛砖引玉,就教于杜诗研究者和文史学者。  相似文献   

7.
从中晚唐诗人对杜甫的评价以及他们的文学主张入手,分析了现实主义创作的文学思潮在当时的兴起和发展,列举了受到杜诗影响的主要中晚唐诗人,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社会是他们文学创作的共同基调.  相似文献   

8.
说自己的话     
冒继承 《阅读》2009,(4):22-23
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他对诗学也很有研究。一天,有个人拿了自己的诗作,向黄宗羲请教。黄宗羲翻开诗稿,刚看了几句,就说:“这是杜诗。”再往下看,又连声说道:“杜诗!杜诗!”来人受宠若惊,喜形于色。要知道,杜甫可是诗圣呀,自己的诗被当作是杜甫写的,不就说明自己和杜甫水平相当了吗?可是黄宗羲接着说:“诗的确像杜甫的诗,可是你自己的诗在什么地方呢?”  相似文献   

9.
杜甫诗歌的"集大成说"在两宋得以定型并获得后世杜诗学史的认同,其主要内涵是"宪章汉魏,取材六朝",也即杜诗在诗歌艺术表现等诸多方面对汉魏六朝文学名家都有所继承和发展,并集合了诸家之长.两宋大量诗话皆结合杜甫的创作对"集大成说"进行了论述.杜诗"集大成"说的定型,对"诗圣"说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放弃华州司功参军之职,寓居陇右.在这里,初期生活尚可.后来逐渐陷入困顿,年底前移家成都.在陇右生活的五个多月中,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17首诗,不但数量甚丰,而且有些篇章在艺术上标志着杜诗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1.
在唐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层面中,附势与媚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格现象。一方面,它是集权制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封建知识分子功利思想的反映。这种人格现象集中地反映在投献、干谒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关文学作品中。以李白、杜甫、高适为代表的盛唐文人几乎都有着从附势、媚俗到愤世嫉俗的人格变化的经历。  相似文献   

12.
与两宋政治文化由“外王”向“内圣”转换、思想焦点由“道统”向“道学”转换相呼应,两宋诗学发展也经历了由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尚“本色”向以艺术家气质为中心的重“妙悟”的转换。转换引发了两宋诗学星转斗移式的重新建构。重新建构起来的诗学,由“焕发真识”的诗人论、“忘我忘象”的艺术观、“进技于道”的创作论三大理论支柱支撑。以“焕发真识”诗人论为中心的两宋诗学史上这次转换的灵感源泉、知识基础、理论取向、逻辑进程,对中国文学、中国文论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位于安徽南部的小城池州曾是唐代诗人杜牧任官之所,虽系贬职,但此处怡人的风景冲淡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忧愁。会昌四年杜牧由黄州迁池州刺史,任职两年期间留下多篇诗文。这些作品中所描绘的清溪河、九华山、秋浦河、杏花村等景观,不仅展现了唐代池州的风貌,也保留了诗人的情怀,对于今天如何更好地开发它们,使之更具历史气息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的爱情故事生发于蒲松龄情之为高的至情思想,至情是他反抗封建礼教的最高思想武器。他的至情体现在恋爱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与尊重,交往形式的大胆、奔放;至情结局的惊奇、浪漫。这种至情思想的出现与明末清初的社会思想有密切的联系,也与蒲松龄自己的爱情理想追求有关。  相似文献   

15.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携眷来到秦州,三个月后,又移居同谷.对于杜甫西赴秦州、移居同谷的缘由,学界有不同看法.有的论者认为杜甫西行是有所投靠,其"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的所"因"之"人",当指杜佐和赞公.有的论者则认为"从杜甫秦州诗中看不出他有所投靠".从对杜甫秦州诗及其它相关作品的分析中可知杜甫西赴秦州、移居同谷是有所投靠,而所"因"之"人"不只是杜佐和赞公,主要是投靠同谷防御判官韦十六.  相似文献   

16.
薤在杜甫秦州诗中凡两见,涉及两首诗,一为因致薤而致谢,一为因需求而索薤。那么,薤到底为何物,清代以前的注释或不注、或简注,不甚明了;今人则多认定此薤乃野生之薤,这就完全偏离了方向。结合古代农书、本草类著作及《全唐诗》综合考察,可知杜甫咏及的薤本是秦汉以来中国的常见蔬菜,杜诗中的薤是家植之薤,而不是野生之薤。薤也是传统医学认定的养生佳品,唐人重养生,所以薤更是修炼者和隐士的其必备之物。  相似文献   

17.
杜诗"沉郁顿挫"风格含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郁顿挫是杜诗风格的集中概括,然而人们对"沉郁顿挫"一词的理解却很不一致,有些含义也未挖掘出来。沉郁顿挫的风格是指杜诗运思深刻,感情浓烈,声情悲壮,而又忠厚缠绵,含蓄蕴藉,回环往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杜甫《病柏》、《对雨》二诗的诗旨,古今注家每每曲解。《病柏》诗通过描写一棵巨大柏树的荣而后凋,艺术地概括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寄托了杜甫沉痛的忧国之思。《对雨》诗先写唐军与吐蕃的苦战,写军事形势的危急,后写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乃是代宗对吐蕃抱有幻想,以为它能尊甥舅之礼,从而放松了戒备,全诗落脚在对代宗的批判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