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认为,我国虽然早已进入文明社会,但直到战国时期,随着家族的大量解体,地缘关系才开始全面排挤血缘关系,地域组织也真正得到健全和发展。恩格斯把国家不同于氏族的地方归纳为“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和“公共权力的设立”,目的是要说明国家与氏族的本质区别,所谓氏族,应指典型的氏族,所谓国家,至少也是指较为成熟的国家。事实上,氏族社会里早就包含有文明的萌芽,文明社会中,也会有氏族制的因素长存留,两者的界线从来都不是刀斩斧切的。  相似文献   

2.
"公民"实际上是一个德性概念,他是人与人类演化过程中的政治规定性年口国家规定性的社会组织形态的产物,更是教育的产物.因为公民不是天然的,是教育出来的,这是道德教育的政治基础;人类从蒙昧状态、野蛮状态到文明状态,始终不能失却氏族特征,越是现代化的国家,越突出地表现出氏族社会的气质,这个气质通过教育遗传下来.国家与民族的和谐与亲合,就来自于大家是一家人--氏族.现代社会的根本德性人权、自由、平等、博爱恰恰是氏族社会的根本原则.这样的德性近代以来是通过现代化实现的,所以,公民不仅是人的概念,而是一个实践.公民既是中国现代化的实践主体,更是教育的启蒙主体.  相似文献   

3.
九隆传说中蕴涵了哀牢氏族图腾崇拜、对龙文化的认同、渔猎经济意识、普娜路亚婚姻制、文身、血缘分封制及"贵小"王位继承制、王位世袭制等多重史学意义;哀牢夷价值取向的萌芽及发展,深刻影响着哀牢夷区域文化在历史发展历程中的相对稳定性、传承性,从而也形成了其文化的独特性;其价值取向涉及到伦理、经济、婚姻、审美、政治、文化意识等诸多方面;从"九隆传说"史学意义中对哀牢夷价值取向的透视,可较系统地了解到哀牢夷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其氏族价值观及氏族文化体系、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4.
国家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无偿地向纳税人征收实物和货币所形成的一种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存在于国家和纳税人之间,国家是征税主体,纳税人是纳税主体。在国家出现以前,为保证氏族首领和氏族集团的公共需要,要向氏族成员提取一部分产品充当公积金(在出现剩余产品的氏族社会);这种征收不完全具备税收的性质。当国家出现以后,为了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才产生了国家税收。税的产生正是以国家的需要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5.
昭穆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起源于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阶段,即两合氏族婚姻组织发生重大变化时期。男孩由转入舅舅集团改变为转入父亲集团,引起两合氏族结构的重大变化。由此,相邻辈分之间的界限成为区分一个氏族与另一个氏族之间的界限。相邻辈分的人不属于同一氏族,而隔代的又属于同一个氏族,父辈称"昭",子辈称"穆",孙辈复称"昭",依次类推。昭永为昭,穆恒为穆。该制度之名诚始于周,然该制度之实恐商代即已有之。  相似文献   

6.
干戚舞渊源考(一)——干、戚考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干戚舞干、戚演化与象征进行考证。结果认为,干、戚均为礼器化的实用兵器,干即舞用盾,由具有图腾性质的特殊材料装饰;戚即舞用斧、钺,一般为玉质材料。干象征神权,戚象征王权、军权、父权。干戚舞干与戚的结合,象征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在“王权神授”时期显示其王权的权威性与正统性。  相似文献   

7.
古文字是布依族古籍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布依族中流行着几种古文字类型。各种类型的布依族古文字都有自身特点。这些文字类型一般用来作为占卜文字,记录《摩经》,或者记录、创作布依族民间文学等等。布依族古文字本身以及它所承栽的摩经、傩书以及其他文献内容丰富,具有语言文字学、文献学以及传播学等方面的重要价值。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布依族古文字的调查研究还很薄弱。因此,下一步应当开展普查、文本征集、相关资料搜集、给古文字标音、释义,编辑出版字典和古文字翻译整理的文本,并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世纪欧洲最大的特点就是基督教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此基础之上,基督教教权与世俗王权的关系可以说是相当复杂的。它们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的下降则代表了另一端的上升。随着封建化进程和教会势力的空前发展,教会与世俗国家的关系,教权与王权的关系始终是西欧中世纪法律思想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时序感、古文字基础、原始文献的阅读与运用等基本专业素质。但教学实践中专业意识与技能的培养,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引导并深化。  相似文献   

10.
14世纪后的中国和西方社会都开始了社会转型。相对于西方的迅速,同时期的中国,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受制于诸多因素,社会转型缓慢。通过对西欧民族国家形成与市场经济的确立,专制王权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保护私有财产的近代法律制度的确立这三个问题的比较研究,论述中西方社会转型的差异,进而探求近代中国落后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周边藩属国在东西方列强的武力侵略下,先后终结了与中国的藩属关系。列强继而把手伸向了中国的本土,其中英国企图侵入中国西藏。在政治上寻求剥离西藏于中国的法律借口,炮制所谓“西藏是中国属国”的谬论,并通过外交途径与中国较量。时任驻英大使曾纪泽严正声明,“西藏乃中华属地”,而不是属国。中国拥有对西藏的主权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历史史实从根本上否定了英国炮制的“西藏是中国属国”的谬论,捍卫了中国对西藏所拥有主权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 ,中国保障经济主权与经济安全应把着眼点放在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建立起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理念、重视制度建设、注重人力支持、发挥外交特色与优势、注重和发展中国特色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从团结统一、自强不息、贵和尚中和厚德载物精神等四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过程中的作用。对团结统一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主要表现在:中国的奥林匹克运动增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意识,并交织着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奥林匹克运动为海峡两岸交流提供了有益渠道,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奥运情结"、体育强国的梦想和奥运会的成功申办与举办激励着中国人自强不息。从参与者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以及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协调发展等几方面探讨了奥林匹克运动对贵和尚中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最后,指出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人运动道德的提升和北京等奥运会举办城市市民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晚清以降,中外交涉日益频繁,随着西方国际法逐渐传入中国,国人很自然地把国际法和外交活动联系起来,公法交涉思想应运而生。甲午以后,民族危机日蹙,唐才常在前人认知的基础上,由理论而实际,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公法交涉思想,呼吁国人学习和研究国际法,力图争取国家主权,从而在晚清的国际法观念上走在了历史和时代的潮头,这也奠定了其公法交涉思想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15.
经济主权分享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 ,具有相互性的特点 ,在形式上表现为一国经济主权空间和权能的分让 ,在实质上则是经济权益的互相共享。因为现实中的经济主权分享往往是不均衡的 ,通常更有益于外来经济一方 ,对进入国而言存在主权被过渡分享的不安全倾向 ,要求民族国家高效地发挥自己的主权运作效率 ,维护好本国经济主权 ,争取有益的主权分享。于是研究这种主权分享及其相关问题 ,对主权国有效地保护自己 ,充分利用好全球化的“便车”之利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大人物。他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提出了三民主义,旨在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主义,实现人民主权;批判资本主义,注重民生问题,追求社会主义。这就把爱国主义提到了新的时代高度。  相似文献   

17.
正确划分世界经济发展的阶段 ,深入探讨经济主权在国家主权中的地位 ,研究经济安全在综合安全中的状态 ,有利于我国在加入WTO后 ,规避经济风险 ,保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试联系世界经济发展的时代变迁 ,探讨国家经济主权对经济安全的保障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试论国家主权的适应性让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主权对于一个主权国家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然而在国际关系发展的新形势下,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在自愿、独立决策的前提下,适应性地让渡出一部分主权是合理的,这与其说是让渡,不如说是一种积极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论人民主权     
弥尔顿在近代史上明确首肯"人民主权"的政治理念,而率先对人民主权问题进行理论阐释的是英国民主革命的宪政家洛克。当然,就人民主权作明确而系统的解析人是卢梭。他以自然权利说和社会契约为依托,革命性地改造了主权概念,创立了与各种形式的专制主权论有原则区别的人民主权论。卢梭的人民主权论,也深刻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在批判地汲取传统人民主权说的同时,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结合劳动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经验,使人民主权理论发展到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同时经济全球化也给国家经济主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带来重大影响。正确分析与认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的策略,趋利避害,才能使发展中国家更好的维护经济主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