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分析“消费城市”的特征以及上海体育发展的现状等,探讨“消费城市”背景下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上海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策略性建议.主要结论:体育基础设施及休闲消费空间要体现情景化或主题化;体育文化商品和服务要体现个性化和多样化;体育消费要促进愉悦的社会网络关系;体育空间风貌要体现符号化特征等.建议:建设高水平的体育社会服务体系;打造消费引领的都市型体育特色功能区;注重高端体育赛事与城市营销的结合;构建“全球体育城市网络”,打造“包容、成功与梦想”的海派体育文化等.  相似文献   

2.
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不同的历史时期,女性对自身身体形象的追求是不同的.本文探讨了体育消费文化语境的内涵;回顾了不同文化语境下、不同历史时期女性身体形象的审美规训.在此基础上提出:(1)在体育消费文化语境下,女性身体是构建自我认同的重要条件,体育消费活动是女性身体形象认同的重要路径;(2)在体育消费文化语境下,女性进行体育消费应该以“健康”作为根本目标,重新认识“健身房”和进一步解放自己的身体,走出体育消费的误区,对身体形象的价值观认识应该得到突破和重新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3.
体育作为身体最直接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与身体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身体从宏观角度可分为“生理身体”和“文化身体”。生理身体是体育的实践者、创造者和受益者。而文化身体则又是体育文化的基础与实质、标志和象征。  相似文献   

4.
从身体的视角对中国体育文化中的身体政治现象进行了研究,身体的伦理化、国家化取向导致体育功能的嬗变与延伸.身体由“国家化”向“去国家化”发展,促使身体个性生命权力的张扬,运动休闲的兴起和发展与身体的个性化发展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运动休闲教育体现了体育的价值由“教化身体”向“解放身体、发展身体”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5.
基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探讨体育电商直播中的新型身体消费机制。研究发现:消费者对体育电商主播的身体形象进行符号化消费、直播间为主播和消费者的身体符号化呈现提供了消费情境、主播与消费者双向的具身参与互动助推身体符号化消费行为。据此提出体育电商直播中的身体消费实施路径:充分发挥体育电商主播的身体符号化优势、积极打造观赏型和参与型的符号化消费情境、强化主播与消费者的具身符号化互动体验。  相似文献   

6.
身体对抗是竞技体育永恒不变的主题,随着社会理性思潮的漫延,竞技体育中的表演不再单纯是人的自然身体的对抗,而是在理性思维改造下的“半自动化身体”进行的机械演练.这种理性思维的扩张,使得现代竞技体育出现身体的工具化、崇拜的记录化、种族文明的退化等多种身体本位缺失现象.在对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维度进行思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竞技体育中身体本位缺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西方竞技体育身体暴力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西方竞技体育发展历史,不同时期的3种代表性的运动形式--古希腊的搏击运动、中世纪的骑士比武和现代足球运动,分析3种竞技运动表述的身体暴力,进而对西方竞技体育中身体暴力演变特征进行探索.结果发现西方竞技体育身体暴力的发展变化是:从崇尚战争表现的身体暴力到戏剧象征的身体暴力,从个体身体暴力到群体暴力;从显性身体暴力到隐性身体暴力.西方竞技体育中身体暴力的演变体现了竞技体育文明的进程,并伴随着身体暴力的扩大化、泛化.竞技规则的建立体现了西方竞技体育文明进程对身体暴力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刘永 《体育科研》2017,(4):29-36
以文化态身体为逻辑起点,通过对体育、身体、幸福之间逻辑关系的演绎,以文化哲学研究范式的符号化指向,提供了“幸福体育”的阐释路径和基本理论架构;通过对体育中身体赋权概念及其路径的分析,建立了身体赋权连接幸福意义系统的模型。认为:(1)幸福的具身体验是一种意义系统的描写,“幸福体育”可以通过体育中身体的文化符号行为来建构;(2)身体赋权通过“自我意识、超越、群体与组织意识”等符号化意义系统连接了幸福体育所蕴含的要素,并解析了其赋权策略;(3)身体赋权存在超越符号的反动的意义系统,体育中的痛苦与冲突等体验,可以体悟和建构形而上的美学化幸福体育。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为什么健康的身体往往以“运动员的身体”为标准来衡量?本文另辟蹊径,从“社会象征”这个角度出发,阐释了体育与健康这种外在表层关系背后那些未为人知的根源———“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0.
王若光 《体育科学》2022,(11):27-34
从“体育何以思政?”问题出发,聚焦体育学科专业的身体技术,对身体技术的规制性、分置性、仪式性、观赏性与师范性5个方面进行社会学分析。重点讨论并揭示了体育学科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学习主体在身体技术获得的同时如何与道德品质、合作精神与爱国情怀发生关联。研究认为: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发生的内在机理是通过身体技术的学习与参与,自然而然地生成;体育课程思政的根本教学途径应是教师以身作则的“濡染”与学生感同身受的“化”“悟”。鉴于体育学科专业特质,通过身体的教育,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具有其他学科课程思政教育的不可替代性,需是“通过身体技术的思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