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教师专业自主权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力量,是专业化工作的特征之一.本文针对实践中教师专业自主权缺失的现实状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讨教师拥有专业自主权的依据、缺失的根源,并从权力关注、权力获取、权力使用三个方面为提升教师专业自主权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成熟,是高等职业教育主体的自主人格形成与完善的时代背景。高职院校的自主权以服务市场经济、实现优良就业为导向,在法治之下,对外明晰独立人格、对内树立行为规范是高职院校自主权实现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大学与政府的权力关系实际上是权力如何在政府与大学之间分配的问题,这一问题在西方表现为学术自治,在我国表现为办学自主权。本文对大学产生之初的学术自治、西方发这国家政府一级的学术自治模式进行比较,试图对我国民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改革有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南宋之前,贞操、守节之类观念还未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深入人心,女性对婚姻有较大的自主权,离婚和改嫁很正常,社会舆论对此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妇女的名誉身价也不因此而损减。南宋时期,随着民族矛盾的激化、社会结构的变化,重在思想控制进而社会控制的程朱理学大受推崇,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禁锢人们思想意识的道德标准、伦理纲常日益强化,妇女的婚姻自由受到严苛地压抑和束缚,"贞节"观念遂成为妇女婚变后沉重的精神枷锁。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高等教育体制原有的制度性缺陷日渐显露,在此背景下,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日益受到业内外人士的关注。相比一些综合性大学,地方院校办学过程中,往往由于无法清晰界定学校与地方政府的外部关系,在自身的目标定位、资源争取、对外交流、功能发挥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而明确学校与政府的外部关系、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制定高校章程,这也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石,是我们开展高校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依据。因此,在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如何以高校章程建设为契机,深入落实和扩大地方高校办学自主权,值得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6.
美国薄弱学校的教师流失问题是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重大问题.新的研究表明,影响这些学校教师流失的因素与教师自主权所能产生的影响之间存在着某些密切联系.基于这一研究基础,本文提出以发展教师自主权为一种解决薄弱学校教师流失问题的对策.希望能对我国部分地区存在的相似问题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职业院校的深入发展,各高职院校有了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单独招生便是这一自主权的具体体现。相对于多样化的招生形式,新生的入学教育模式,缺少灵活性、多样性,没有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因材施教的特点。通过对新生调查问卷,采用SPSS16.0数据统计,分析单独招生和普通高考招生两类群体在适应期阶段的学习、心理、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使用高职院校学生适应期阶段的教育形式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财务自主权得到了进一步落实,对于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增加企业的活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健全,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的问题,究其原因比较复杂,其中企业的财务监督弱化,财经纪律松驰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财务监督的力度,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既有研究虽然关注了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但却忽视了管理自主权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基于高层梯队理论,运用2014—2019年沪深A股537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研究了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检验了管理自主权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负效应,而高管团队任期和职业经历异质性却能显著改善企业创新绩效。同时,管理自主权对高管团队异质性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部分调节效应。具体而言,企业所有制性质负向调节了高管团队职业经历异质性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而两职兼任正向调节了高管团队职业经历异质性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的民事司法改革中,应当借鉴仲裁法领域的私人自治的原则,充分发挥当事人的积极性,扩大当事人的诉讼自主权,允许当事人协商解决纠纷,有限制地引入“一审制”。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朝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妇女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呈现出少有的新气象:她们极力追求服饰美,精心装扮自己;主动积极地接受文化教育,才识过人;在两性婚姻生活中,大胆表露自己的真情,追求男女平等,努力维护自己理想的婚姻生活.妇女们的这种生活新气象,给动荡黑暗的魏晋南朝时期增添了不少鲜亮的色彩.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女性的身体被一场关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抬进了历史的前台。以国族利益为名,对“女子”的身体进行了改造,以致近代女子体育教育的勃兴。通过选取这个独具身体社会学意涵的历史切片,对女性通过接受体育教育、自觉萌发身体意识,以及国家通过建立对新的身体规训制度重塑“新女性”的转折期进行纵深考量。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得到以下结论:教会女子学校和国人自办学校是女子体育发生、发展的两个主要阵地,国家通过制度设计、教科书编撰和师资培养予以制度保障。大多数女子们的身体由身困家中到身为国有、身为国用,渐入身心分离之境地。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图像解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第11届全运会女子铁饼前8名运动员最后用力投掷技术的运动学特征以及产生这些运动特征的主要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李艳凤右脚着地瞬间躯干扭紧效果与超越器械效果比较好;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在转旋阶段用时较短,具有短时的转旋技术特点;李艳凤与宋爱民在转旋阶段的技术动作连贯性比较好,而且是在铁饼加速的过程中完成最后用力超越器械动作的;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的最后出手速度明显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但是,李艳凤的出手速度已经达到了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浅析中国女篮在广岛亚运会失利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女篮在1994年广岛亚运会上,以73:103的悬殊比分输给了韩国队。本文仅从本次比赛中国女篮的进攻与防守方面的技战术,心理因素存在的问题,做简要的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现代夏季奥运会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女子项目数量和内容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指出,夏季奥运会女子项目设置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虽然存在各阶段特征,但是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且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泛.从社会学视角分析指出,性别歧视、女性运动和社会发展影响着女性体育和奥运会女子项目的发展.奥运会女子项目的发展变化过程,是女性不断争取自由平等权利和社会对女性逐渐接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对1999年到2011年田径运动年度最好成绩进行统计,运用统计学分析女性田径运动各项目的增长速度和发展稳定性。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学研究世界女性和中国女性田径运动的年度参赛最好成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女性田径运动竞技成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研究结论:中国女性田径成绩总体增长速度优于世界女性;世界女性田径成绩发展的稳定性好于中国女性;中国女性田径成绩与世界女性的总体差异处于变小趋势;中国田径成绩男女间总体差异程度高于世界男女。  相似文献   

17.
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对近代中国女性体育的兴起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认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和女性解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经历了三个阶段:1898-1903年,主要表现为男人社会对女学教育和女子体育的关照;1904-1907年,主要表现为一批新知识女性群体对体育的自我觉悟,其中尤以秋瑾为代表;1907年后,主要表现为晚清政府颁布了两个有关女学教育的重要章程,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提供了法律基础,使中国女性体育开始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特尔菲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等方法从专项训练学角度研究了我国女子链球运动员专项能力结构及评价标准,建立了我国女子链球运动员专项能力指标体系、预测模型,制定了我国女子链球运动员专项能力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并列举了应用实例。为我国女子链球运动员专项能力定量监控、板块训练提供了方法学途径和条件,这种从运动专项本体角度进行方法学问题研究意义重大,有助于推动我国专项训练学的发展,特别是在多赛事的今天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女性写作由现象积聚为文化,当以明清的才媛写作为始,其规模性和普遍性尤其以诗意丛生的江南地区为最。如此有规模性、普遍性的明清才媛文化,既体现了明清时期社会大众(包括才媛本身)对才媛生活环境及其行为的理解、要求、愿望,也展现了才媛的社会意识由关注自我向女性意识再向独立个体意识的发展脉络。这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教育改革、"士农工商"社会排序逐渐模糊、刊刻业高度繁荣、对女性才德观重新定位的文化背景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0.
民国女子体育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分析了民国女子体育发展的动因、特点及意义。民国女子体育在中国女子体育运动的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打破了旧传统对女子参加体育运动的束缚,开创了近代女子体育运动的先河。其迅速发展主要源于当时的文化认同、不同层级体育观的提出和媒体的推波助澜。从规训与凝视、形象的建构与主体意识的觉醒等女性研究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认为民国时期的女子体育已经不只是女性身体活动那么简单了,它作为一个复杂现象,不但影响了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也改变了中国女性的历史甚至两性关系及其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