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对近代中国女性体育的兴起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认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和女性解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经历了三个阶段:1898-1903年,主要表现为男人社会对女学教育和女子体育的关照;1904-1907年,主要表现为一批新知识女性群体对体育的自我觉悟,其中尤以秋瑾为代表;1907年后,主要表现为晚清政府颁布了两个有关女学教育的重要章程,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提供了法律基础,使中国女性体育开始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研究目的在于认识近代女子体育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研究内容从纵向上回顾了它的背景、产生、兴起及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从横向上研究它的思想、文化、制度及观念,认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产生和发展对妇女全面解放、社会价值观念、社会稳定、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对现当代社会女性体育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分析了大众传媒在消费社会对女子体育的影响。认为大众传媒促进了女子大众体育的传播,并促进了女子竞技体育的发展,但同时大众传媒对女子体育运动的负面影响也愈加突出:"花瓶"定位,女性形象被"物化";宣扬传统的性别角色,女性形象作为"软新闻"的主角;过度强调女人的外在形象,误导大众审美标准。在进一步对女子体育受困于大众传媒的原因进行分析之后,认为应打破男性中心文化桎梏,正确社会舆论引导;加强传媒人员自省自律,重构女性媒介形象;增加女性传媒人员数量,改变男性话语权主导。旨在构建大众传媒与女子体育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4.
晚清民国时期,为了将女性纳入现代体育的体系内,女子体育的倡导者们通过对女性身体的重塑构筑时人独特的女子体育观,从而开启近代女子体育的启蒙。在批判种种有关女性身体的旧俗和观念的同时,他们从两个维度对女性身体进行重塑:首先,在外患频仍、时人普遍具有国家危亡的忧患意识下,将女子体育与挽救民族危亡紧密联系,从而赋予女性身体以强种救国的使命;其次,借用西方传入的健康知识,对女子体育进行“健康美”的宣传,从而对女性身体进行新的审美构建。近代女子体育观对女性身体的重塑在促进女性身体解放的同时,也推动男女平权的发展和女性人格上的独立。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报道进行定量和定性结合的研究,揭示体育报道中的性别差异和重视妇女体育运动程度的不足,就妇女体育运动通过筹设“女子体育基金”,建立和谐的媒介关系进行探讨,以为妇女体育运动的开展及发展情况改善拓展新途径,并推进双方共同发展。同时,在分析妇女体育运动的传播特点与传播价值实现途径的基础上,论述了“女子体育基金”对体育传媒的价值效益,展现其科学性和系统性,使传媒真正成为妇女体育运动与广大群众之间的联系纽带和桥梁,促进妇女体育运动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研究近代女子体育的发生方式与过程,通过诸多历史细节展示女性、体育、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凸显近代体育领域性别议题中特有的矛盾冲突,旨在透过女子体育的窗口发现"社会中的性别"与"性别中的社会"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上海早期女子体育师资培养的历史语境及历程进行了研究.可知:早期上海女子体育师资是晚清新式教育改革、女性新身体的体育观和"尚武"思想把女性身体纳入民族国家视野几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合力的结果.上海早期女子体育师资的培养虽然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但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的女子体育教员,为我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社 会政治、女性主义、学校教育制度等方面入手,阐述了我国近代女子体育教学在 提倡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社会运动与女性主义思潮的背景下开始萌芽,并随着 国家政治、经济、民主、文明的进步而飞速发展。剖析了我国近代以来女子体育 教学从“化大众”到“大众化”发展的艰苦历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女子体育发 展的积极因素和存在的诸多问题。旨在能进一步引起社会对女子体育的关注与重 视,促进本来就不具有运动文化素养的传统中国女性,能够尽快养成进行体育锻炼 的习惯,从而使女子体育实现真正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9.
清末西学传人中国,近代中国体育在与西方体育文化的碰撞中,逐渐融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近代中国体育文化.运用文献资料法论述了近代中国体育的变化:近代体育思想在中国传播,近代体育运动在中国兴起,近代体育竞赛活动在中国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近代女子体育,是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生与发展的产物。资产阶级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以及男女平权思想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较大的传播。为了改变女子只能承担传统家庭角色的局面,改善女子的身体状况,发展女子的身体能力,女子学校体育受到重视,随之,女子竞技体育也在众多非议中迅速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中国的公共体育场的出现,对推广群众体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等,分析认为,民国时期中国的公共体育场功能是发展群众体育、增进成年民众健康、发挥教育功能、改善社会风气,但实际上,这些功能并非实现,且逐渐走向了衰退。其衰退的根本原因在于:民国时期,体育健身项目并非成年民众普遍崇尚的娱乐形式;公共体育场举办的活动多为非体育性活动;同时还受到了经费有限、群众体育提倡力度不足、体育专业人才匮乏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前期的"国术改良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武术生存的社会基础逐渐消蚀,传统武术也开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最集中地体现在清末民初的国术改良运动中.讨论了民间和官方两方面的努力,认为经过这场运动,植根于传统农耕生活的传统武术已经逐渐转化为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新的体育方式,但同时也造成了武术运动的分裂.  相似文献   

13.
摘要:从体育教育史的视角,对民国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的体育思想及体育实践进行了研究,通过文献方法,挖掘和整理了有关资料。研究认为:受孙中山、邹鲁等体育思想的影响,国立中山大学明确了体育思想,建立了体育委员会,设立了必修体育课,规范了考试制度,形成了体育传统和特色。学校竞赛成绩突出,许多运动员参加远东运动会、柏林奥运会,创造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体育史上的许多奇迹和辉煌,体现了体育的教育价值,国立中山大学的体育有很大的成就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法和逻辑分析法,以我国高等学校的发展为主线,关注不同历史时期高校体育评价的发展。清末时期,我国高校体育评价仅仅表现为对现代体育观念的认识、对西方体育方法的学习并将其作为"自强保种"的工具,更多的是人们情感意志的体现,并没有形成现代意义的学校体育评价理论;中华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法规体系逐步完善,与之相对应的是西方教育测量运动正处于隆盛期和现代教育评价的诞生,高校体育评价在这一时期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高校体育评价随着高校的发展,经历了坎坷曲折而又后起勃发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梳理和分析了民国时期中学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开展的状况,认为制定制度强制参加、因人而异设置项目、自发成立体育社团、开展和参与丰富多彩的运动会等是民国时期中学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和特点.指出,中学体育活动应作为中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育人目标导向,凸显学生自治精神,让体育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徽记.旨在为当今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核心价值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法的价值与《体育法》的价值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体育法的价值统摄体育领域内所有法律规范,对这些法律规范都具有指导作用,《体育法》的核心价值应与体育法的核心价值一致。通过分析认为,不论是狭义的《体育法》还是广义的体育法都应该以公平作为其核心价值。目前我国《体育法》以秩序作为核心价值不能反映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本质特征。《体育法》将秩序视为核心价值,必然使其成为一部管理型法律,造成权利义务条款的不对称,义务条款的数量远远多于权利条款。《体育法》公平价值某种程度的缺失,造成了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等条款的比例失衡。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武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太极拳作为武术的一支,也在中华大地上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太极拳的盛行并不是偶然的,这是由于当时中西体育文化的冲突;国力的衰弱;太极拳自身的发展等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民国时期太极拳盛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