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角色     
角色《江西教育》记者熊义勇编者荐引王运遂,江西省南昌市第19中学语文教师,南昌市首批中学学科带头人,曾因教育教学成绩突出而被授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五一劳动模范”等48项荣誉称号,并获得人民教师奖章。他在过去18年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李建文 《山东教育》2002,(8):12-13,14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毕生献给了教育事业和教育改革的实践,为了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他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不愧为“万世师表”(宋庆龄语)。我们今天强调“以陶为师”,学习他对教师的见解,对人民教师增强责任感,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水平,以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一、热爱教育,献身教育陶行知要求教师要立志为国家教育事业而生活。教师的“心里应当有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当明白“教育是实现理想和社会的历程,通过教育来改造社会。”他说:“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  相似文献   

3.
傅种孙著作《高中平面几何》所体现的教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光明  杨世明  陈汉君 《数学教学研究》2003,(10):F002-F002,3,4
傅种孙为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为数学教育一代宗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对其数学教育思想及数学方法论的观点研究不够深入。在他著作的《高中平面几何》中体现了“重视数学思维过程”、“关注通理通法”等思想,他关于数学教育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他关于教师要“视学生如新人、要有创新意识”等见解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风”和“学风”,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等的特征,以及在长期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形成的个性与风格。现代教育所需要的教师不仅是个教育者,他同时还应具有学习者、学者、学生的朋友等多重角邑。特别是未来教育对教师提出了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林裕辉  黄旭升 《福建教育》2005,(10A):14-15,61
肖川,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 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合作论坛首席专家。作为一个以“为教师而写作”为治学为文之道的教育学者,他为广大教师奉献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与文化》、《教育的视界》、《教师:与谁程共成长》等十余部深受读者欢迎的著述。他的文字“饱含着一种责任、一种对社会,对人事的深深的关切”,“活泼、丰盈、灵动”,拉近了理论与实战的距离,唤起了千千万万中小学教师阅读与写作的冲动。  相似文献   

6.
袁隆平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袁隆平也是高职教育中最优秀的教师典范。他的专业发展具有“发展需求和愿望的内在性、发展内容的个体性、发展个体的自觉主动性”等特点;他很快地实现了从适应者到探索者,再到引领者的转变。他的专业成长路径对解决当今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外部支持忽视教师自身需要、教师自身内部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个教师.他的教育信念的有无、思维品质的优劣、教育智慧的高低和专业化发展的快慢,其差异是造成“教书匠”与“教育家”之别的关键所在,其优化是构成现代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等新型教师的基本素养.然而优化的关键是提高教育哲学素养。教育哲学素养是教师素质中的灵魂部分,重视和提高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深层动力。  相似文献   

8.
小原国芳认为教育完全是一项感化的事业,是一种用“全人”来感化陶冶“全人”的工作。因此他认为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教师。要培养“完人”,教师首先要修养成“完人”。“圣”是教师修养的极至境界,他倡导教师用宗教般的热忱去践行自己的教育事业。小原国芳教师思想披上神秘色彩,脱离了社会实践。显然是带有唯心色彩。但是教师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对物质世界、工具化社会的超脱和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情怀,在我们今天功利化、工具化趋向社会环境下,仍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论教师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毕生从事人民教育事业,不断寻求中国教育改革之真谛,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广泛领域,提出了许多很有影响的真知灼见,至今仍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在他的一生当中,除研究和实践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外,也很重视教师自身的建设和修养。在他看来,教师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是“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的人。①他要“教人求真”。因而自身必须“学做真人”,必须在自身建设和修养上多下工夫,使自己真正能够享有“教师”这一光荣称号。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初步探讨陶行知关于教师道德的思想,以就教…  相似文献   

10.
转变教师发展方式是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是世界各国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其内涵是变“他主发展”为“自主发展”,变“自然发展”为“研究发展”,变“平均发展”为“个性发展”。应通过骨干先行、课题牵动、跟踪引领、互动共进、评价跟进、行政推动等策略,培养研究型骨干教师,进而带动教师群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1.
梁增红     
《天津教育》2008,(3):51-51
推荐原因: 梁增红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教书、读书、写作”是他的标准生活方式,“追求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在教育之路上,他探索着、实践着,同时写下大量的文字,记录他对教育的理解、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是从大智慧方面揭示了教育的本质规律,这就是哲学层次。  哲学素养是一个教师的基本素养,这甚至比三笔字、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还要重要,哲学素养规定了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方式,以及教育智慧。  有的教师很精明,也很认真,学生任何不良行为,包括那些微小的毛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正因为这样,他所带过的学生几乎没有优秀者,他忘了“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这一辩证法了。  有的教师讲课,字、词、句、段、习题、演练……无一不全、无一不精,但学生的学习也几乎很少…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自由在高处”。“书生校长”程红兵却认为:自由在民间!他眼里的“自由”意指教师的自由,是一线教师身上所体现的那种自由的特质、一种对待教育的情怀,而非政治含义的自由。他崇尚做一个“自由的教师”,这是他所说的理想教师的模样,也是他心中的理想教育在“教师”这一角色上的浪漫投射。在《做一个自由的教师》这本书中,他从课程建设、教师素养、学校管理等多个层面,表达了“自由教师”这一充满理想主义、浪漫气质的角色构想。  相似文献   

14.
孔子从事教育40年,以“六艺”为教材,把“德行”列为四科之首,体现了他全面发展、德育首位的教育主张。由此出发,他全面阐发了为师之道,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教师素质观。一、修己正身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他还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指出:“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可见,要使学生身正行直,教师自己先要正身,身正行直是教师的首要条件。教师只有以身立教,率身…  相似文献   

15.
我校于1996年提出“我能行”教育,从学生、教师、家长3个层面,在学校管理、学生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评价、家校协作等方面推进素质教育。随着我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评价的作用也日益显出来。在“我能行”教育的探索中,我们更新教育评价观念,强调发展性评价,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2001年,我校申报并独立承担了北京市“十五”规划课题“‘我能行’教育评价策略与方法的研究”。全校师生分成“学生成长性评价的研究”、“教师发展性评价的研究”、“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等于课题组,对师生发展性评价进行了新的探索。目前,我们推出了《光明小学学生成长手册》(以下简称《学生成长手册》)、《光明小学教师发展性评价手册》、《光明小学教师评价方案》、《课堂教学自控、他控评价表》。  相似文献   

16.
荀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儒学大师、教育家,他强调教育与教师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主张“性恶论”,他的“善假于物”、“化性起伪”、“锲而不舍”“隆师亲友”等理论至今都广泛应用于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17.
徐特立谈自学之道徐厚道徐特立(1877—1968)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是我国新民主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清楚地知道,办好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他勉励在职教师终身孜孜不倦的学习。他自己“一面自学,一面上课”,“从小学、中学,一直教到中学以上...  相似文献   

18.
作为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一部分,人们对“消极教育”思想褒贬不一。基于对童年期的生物适应价值、过早成人化的危害及当时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卢梭在德育方法、教育内容选择、学生学习动机、教师角色与教育作用等方面阐述了他的“消极教育”思想。在超前教育盛行的今天,卢梭“消极教育”思想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当前的教育问题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9.
据美国媒体报道,教师发现在如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他必须成为一个专业的教育。当工作的巨大压力让他难以承受时就会导致“精神枯竭”现象,这会严重影响教师的健康、快乐,同时也会影响到其学生、同事和家庭。那么如何防止教师精神枯竭现象的发生呢?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欧比等人对此做了专门研究,并提出预防教师精神枯竭的三个建议:  相似文献   

20.
没有爱,就没有师德,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教育诗里反复吟诵,提倡教师要“发现小孩”,“了解小孩”,“信仰小孩”,“解放小孩”,“变成小孩”,表达了他对儿童炽热的爱。我们尊敬的斯霞老师,用70多年的教育实践揭示的教育真谛,也是一个“爱”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