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案例分析的背景“提问”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互动式教学区别于灌输式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如今的课堂教学又从教师向学生提问转向学生向教师提问,这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一大进步。但是不是只要学生提问题,就是先进的教学方式了,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了呢?先请看下面两个教学片断:《群鸟学艺》教学片断:师:我们已预习了课文,现在就把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生1“:唾沫”是什么意思?师:请坐。生2“:根基”是什么意思?师(还是):请坐。生3:群鸟为什么要到凤凰那儿学本领?师(纠正):学搭窝的本领。(接着又一句)请坐。生4…  相似文献   

2.
IAO 本课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选学课文。尹思珍老师教学这篇课文安排了“揭题———探究———拓展”三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生:我想这篇课文可能与旅行有关。生:我想它是写一种树。师:他们说得对吗?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课文,找出课文中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举手回答问题。)生:我对树的样子很感兴趣。(教师板书:样子)生:我对树生长的地方很感兴趣。(教师板书:环境)生:我想它的名字很特别,为什么叫它“旅行家树?”(…  相似文献   

3.
《狱中联欢》一课按照新年联欢的过程 ,写了“唱歌”“交换礼物”“贴对联”“表演节目”等内容 ,其中重点写了“贴对联”和“表演节目”。下面介绍“贴对联”这一部分中的教学片段。师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5—23自然段 ,弄清这个部分主要讲什么?生 :这个部分主要讲了狱中革命者在1909年元旦联欢中贴对联的经过。师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 :从这部分中你发现有几幅对联?(生读文 ,画记号)〔评点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发展学生的求知欲。〕生 :我发现这段课文中有五幅对…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案例一位教师教学《雨中》,在培养学生语感敏锐性方面,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该教师是这样揭示课题的:师:今天我们学习《雨中》(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想课文所写事情与什么有关?生:与雨有关。师:如果我们写这篇文章,该写清楚哪些问题?生:该写清楚什么时候下雨,雨下得怎样,在雨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师:我们读这篇课文该搞清楚哪些问题呢?生:要搞清楚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下雨,雨下得怎样,事情与雨有什么关系。师:你看,读题时这么一想,不仅能对课文内容先猜一猜,而且能帮助我们初步明确学习目标。当然,这还不够,猜了以后,还要在阅读中进…  相似文献   

5.
(以下撷取的是进行词语教学的一些片段)师:你知道“拮据”是什么意思吗?生:经济情况不好。师:这是字典里的解释,光看字典的解释还不能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拮据这个词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出现?(投影句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很拮据。”教师范读句子。)师:你觉得他们家怎么样?生:很困难,很穷。师:困难到什么程度呀?读读这句话再说一说。生: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他们的生活。师:维持几个人的生活?生:六个人。师:这就叫做—(生:生活困难。)我们从字典中查到词语的意思后,应该把——语的意思放到课文中去…  相似文献   

6.
片段一:据题生疑,激趣助读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黑板”跑了》(板书课题)大家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1“:黑版”前面为什么要加上引号?生2:黑板是没有长腿的,怎么会跑了呢?师:同学们,老师刚读课题时也为这两个问题而纳闷呢。这可是很  相似文献   

7.
一、虚假自主。尊重学生的个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活跃生命的灵性 ,实现自主学习 ,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涵。而真正的自主往往落不到实处。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第十册《放弃射门》导入学文的一个片断 :师 :同学们 ,读了课文后 ,你遇到哪些不明白的问题?生 :福勒为什么要放弃射门?生 :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生 :世界级球星福勒几次放弃射门?生 :……师 :同学们在读书时都动了脑筋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 ,解决这些问题 ,好吗?生 :好!师 :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从中读懂了什么?再看一位教师在执教北师大版第一册《…  相似文献   

8.
师:同学们,我们来共同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大家看课题。(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师:从课题中发现什么了?【课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形式较为特殊的题目,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使学生“自主”学习本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生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意思正好相反。生2:“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加了引号。师:遇到这样的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生1:什么“精彩极了”?什么“糟糕透了”?生2:为什么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并列在一起?师:好!让我们带着各自心中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语句读通顺。生:(自由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9.
[教学片段] 静心阅读,自主探寻答案 师:同学们,上节课结束的时候,大家又提出了怎样的一个问题? 生:为什么小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呢? 师:是呀,答案在哪里? 生:(七嘴八舌)在课文里. 师:对,这个问题是我们自己提出来的,这节课我们就通过阅读课文去探寻答案,解决问题.请大家先默读课文的第2~8自然段,读完以后勾勾画画,在文中寻找答案.(PPT呈现默读要求.学生静心阅读,教师巡视,从旁指点)  相似文献   

10.
《鸟的天堂》(第十一册)是一篇传统课文,如何教出新意,使学生学得主动呢?下面是这篇课文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读课题,想一想,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提3个问题。 生:我想知道鸟的天堂在哪儿?鸟的天堂是怎样的?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相似文献   

11.
师:今天我们学习《小珊迪》一课(让学生齐读课题)。你们预习了课文,能知道这篇课文是以会么来标题的吗? 生:(齐答)以人物名称标题。师: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生:爱丁堡在什么地方? 师:爱丁堡是美国的一个地名。生:一先令、一便士是多少? 师:先令、便士是英国的货币单位。一先令等于  相似文献   

12.
教学实录一:教师首先出示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问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第3节中描写雪松的语句进行教学。师:读一读,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读书)生:老师,我觉得雪松很聪明,它不断地弯,再反弹。师:你还能读出什么?(学生再读)生:雪松不断地反弹,反复地……师:你觉得雪松有什么特点?生:不怕困难。生:雪松很有力量。师:你们再读读,不要放过每一个词。大雪压雪松,它会怎么想呢?相信你们还会有别的发现?(学生又一次读书)生:老师,雪松太了不起了,它不断地反弹。它是想先退一…  相似文献   

13.
师:请同学们找出“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句子。师(多媒体出示):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生:(自由读这三句话)师:同学们,读了以后有问题要提吗?看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生:(沉思了一会儿)生1: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生2: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生3: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位军神?师:同学们真会思考,围绕句子内容一下子提出了三个问题。再读读,看看这三个句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学们又会有什么问题呢?生4:(学生读后一脸兴奋)老师,这儿为什么一连串用了三个感叹号?师:你真有一双慧眼,能…  相似文献   

14.
师 :这节课 ,我们学习第十三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 ,同学们会想一些什么问题 ?生 :“十六年前”指的是哪一年 ?生 :是谁写的回忆 ?回忆了些什么 ?生 :都十六年了 ,为什么还要回忆 ?……师 :(把学生们提的主要问题写在黑板右边 )以上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文 ,在课文或其他参考书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自学课文 ,查找有关资料 ,同桌相互交流 )师 :(大约过了10分钟 )好了。现在 ,谁能回答刚才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 :刚才 ,同学们通过自己提问、自己学习和互相讨…  相似文献   

15.
情景再现:第一次质疑:针对课题的质疑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块儿学习17课——生(全体学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生1:地震是怎么回事?课文写的是哪里的地震?生2:课文写了父与子的什么事?生3:这对父与子最后怎么样了?这是一对怎样的父  相似文献   

16.
〔提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这是本文揭示的道理。如何通过老人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故事来认识这一道理,就成为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这一教学片断以“找”为突破点,围绕老人怎样观察、怎样思考、怎样指点,终于“找”到骆驼展开。学生在愉快探索的氛围中攻下了这一难点,很有借鉴意义,能给我们深刻的启迪。(通过初读课文,学生理解了生字词并掌握了故事梗概)师:(指板书的课题)从课题看,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呀?生:(齐)找骆驼的故事(师用粉笔在“找”下加一着重号)。师:谁丢失了骆驼?生(齐):有个商人。师:…  相似文献   

17.
师:《养花》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 :主要写养花的乐趣。师 :你说得很对。你是怎么知道课文主要写养花的乐趣的 ?能从文中找出根据吗 ?生 :从第1自然段“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可以看出。生 :从文章最后一节也可以看出。师 :同学们找得很对。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告诉我们 :“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最后又告诉我们 ,他从养花中得到了哪些乐趣。同学们 ,请你们再读课文 ,看看作者究竟从养花中感受到哪些乐趣呢 ?生 :把花养活是一种乐趣 ;通过养花得到知识是一种乐趣 ;养花锻炼了身体是一种乐趣 ;与别人分享劳动成…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出现了许多教学流派,产生了多种教学模式.笔者经过对多堂课的观察分析,认为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只是从两种结构演变而来:一种是问题式教学结构,一种是句段式教学结构. 一、两种教学结构的一般过程 (一)问题式的课堂结构 1.初步感知课文,发现问题 师:看了这篇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 师:在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 2.选择问题,思考探究 师:看了列出的这些问题,你最喜欢研究哪几个问题? 师:你感觉哪些问题最重要,为什么? 师:好的,那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师:我们今天学习《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陶做的罐子和铁做的罐子哪一个更加坚固?生:铁罐。师:与铁罐的坚固相比,陶罐有什么特点?生:陶罐是用泥土制作的,掉到地上就会破碎。师:那么,坚固的铁罐和易碎的陶罐之间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我们来看这篇课文。课文是一篇寓言。什么是寓言?  相似文献   

20.
教学片断:师:初读课文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那么,你发现课文写了什么时候的景吗?(生再读课文交流)生1:课文写了松坊溪的雪景。生2:课文写了松坊溪雪后的景色。我是从“雪止了”看出的。师:你讲得更明确,而且有理有据,不错。生3:我发现课文还写了雪中的景色。我是从“下雪了”看出的。师:你能举一反三,有新发现。所以我们说雪景包括——生:(齐)雪中景色和雪后景色。师:还写了别的时候的景色吗?生4:课文还写了深秋时节的景色。师:(不作评价,追问)课文中哪些段落是写深秋景色的?生4:第6~8自然段。师:为什么你说是深秋的景色呢?生4: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