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专家"     
一个聪明的家伙决定开始一项冒险活动。他大胆地预测一场万众瞩目的球赛的结局(会有很多人赌球),他发出一万封信,对其中的一半即5000人预测甲队胜利,而对另外的5000人预测乙队胜利(邮费用不了多少钱,发E-MAIL更便宜)。无论如何,他总会说对一半。然后下一次,他又开始预测一场新的比  相似文献   

2.
冯家昇(1904~1970年)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民族史学家.在他的人生道路和治学生涯中,图书馆对他的影响都很大,令他终生不能忘怀.  相似文献   

3.
(一) 罗家伦先生1926年6月从欧洲游学归国,带回了一批在伦敦、巴黎等地购得的中国近代史料及千余册书籍.同年8月,他在上海将两包原属清政府两广总督衙门所藏外交文件--"鸦片战役文牍",请张元济先生审定编目(参见1998年第6期《档案与史学》拙文《张元济与"鸦片战役文牍"》).  相似文献   

4.
王春瑜 《传媒》2003,(4):41-42
723年前,也就是公元1279年,正是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昺祥兴二年。这年的三月六日,元朝大将张弘范率领水陆大军,攻破厓山(今广东新会南),在残山剩水间艰苦卓绝苦撑危局、坚持抗击元蒙斗争的南宋朝廷,终于失去最后的屏障。在生死存亡关头,丞相陆秀夫(公元1236-1279)大义凛然地对年仅八岁的帝昺说:“德祜皇帝(按:指恭帝赵(?),投降元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他抱帝负背,“以匹练束如一体,将黄金玺垂腰间”,纵身投海殉国。此前,他已拔剑令其妻与三个儿子跳海。这种在征服者面前誓不屈辱、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壮烈千秋。陆秀夫与他的战友文天祥一样,是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5.
一2004年3月31日,是重庆沙坪坝区回龙坝镇中学龚仕益老师执教以来最为痛苦的一天,这一天,他所遭遇的前所未有的震惊给心灵带来的冲击足以让他终身难忘!这天一大早,他就接到了他两名心爱的学生丧身火车车轮下的噩耗!3月30日晚上,回龙坝中学初一五班学生罗华(化名)、王某、熊某在  相似文献   

6.
“ABC晚间新闻”是美国广播公司的名牌栏目之一,由著名节目主持人彼得·詹宁斯主持。自1983年他开始主持该栏目以来.该栏目与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台(CBS)丹·拉瑟主持的“晚间新闻”以及全国广播公司(NBC)布鲁考主持的“晚间新闻”在美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甚至“一度成为80年代新闻节目收视排行榜上的冠军”,“是报道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最佳节目”。  相似文献   

7.
十多年来,医学界对 "著名治癌专家"王振国 的质疑从未间断过。然而 人们更多看到的,是这位 "自学成才的杰出青年" 的事迹,不间断地出现在 中央和地方电视台及各大 主流媒体上。 王振国,按他自己所 说,用过他的药的癌症患 者超过300万,他主编的 书和他的网站上说,他发 明的抗癌药物临床有效率 高达80%以上--这远 远超过世界上任何医疗机 构所公布的抗癌有效率数 据(放、化疗对癌症有效 率为30%左右)。一位癌  相似文献   

8.
费慰梅(WilmaFairbank)是美国著名的"中国通"费正清(JohnFairbank)的夫人,对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相当了解,听说建筑师陈占祥在国际上颇有名气时却不禁纳闷,此君何许人也,怎么自己从未闻其大名。当有人以陈的英文名字"CharlieCheng"相告,她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他呀!在国外名气不小的陈占祥在国内名气确实不大。他是主张保护老北京城的"梁陈方案"的两位规划者之一,但"陈"的名气远不如"梁",几被遗忘。而  相似文献   

9.
笔近日听档案同事讲.他在指导某个年掌管、审批、使用几百万元资金的部门立卷归档时,办公室负责人迟迟不肯将会议记录本交出归档.经再三追问之下,他很神秘地道出了原故与苦衷:这本特殊的会议记录本记载着多年该部门大量资金运行的秘密等.几任“头头”(指一把手)再三叮嘱,只能由他一人长期妥善保存,任何时候不得让他人知晓,也就无法归档立卷.一旦归档让他人知道,岂不制造麻烦,影响稳定……  相似文献   

10.
当代作家李公明先生十多年前从英国访学归来以后,一直对牛津宽街(Broad Street)的书店念念不忘。因为当初他随身携带的《牛津指南》中,就有“宽街是为蛀书虫准备的一场盛宴”的话,而在实地淘书以后他更发现:  相似文献   

11.
8月18日,由本刊发起的“策划与出版”专题研讨会在山东威海召开。清华大学出版社柴文强编审主持会议,代表们围绕选题策划主题,纷纷“亮出真功夫”。本刊常务副主编薛陶首先介绍了《科技与出版》内容与形式的策划思路与要点,特别是对本刊今年改为月刊后的各大板块及其选题作了介绍。他着重谈了来稿中常见的五大问题:题目过大、跑题(文不对题或题不对文)、空话套话、唆重复、艰深晦涩。他建议投稿者“要当作者,先当读者”;“摸透刊物,了解需求”。此外,他还以《中国国家地理》为例,讲解了期刊策划的一些创新思路。本刊主编蔡鸿程结合自己在…  相似文献   

12.
陈尚忠 《今传媒》2006,(9):32-33
1986年,李庄从《人民日报》总编辑岗位上退下来,时年68岁。他当时是退居二线。他对夫人培蓝和孩子们表示,退就完全彻底退。何谓“完全彻底退”?他用行动表明,首先是完全彻底地把党和人民曾交给自己掌握和使用的那部分权力交回给党和人民,连交权后全力运转的惯性驱动都自觉加以警惕。他说绝不能以“发挥余热”对新领导及报社的工作有半点干扰和麻烦。他还说也不要因不甘寂寞去“发挥余热”,“在这里挂个社会闲职,那里兼个团体闲差”。他认为热衷于挂“闲职”兼“闲差”图虚名赶热闹打发寂寞是现象,实质是可从中获取好处(利)。李庄深知“挂名…  相似文献   

13.
“公共知识分子”或许不是“public intellectual”这个特有名词的最恰当的译法,因为但凡知识分子,哪怕是整天泡在自己的实验室而不为外界所知的核物理学家,或一天到晚鼓捣着普通人视若天书的古文学的古文字学家,都是公共的——他们的知识是“公器”。使“public inteUectual”区别于“intenectual”(知识分子)的也不是社会知名度或影响力(“public”一词有此词义),尽管前者通常具有非同一般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一个小说家(文学知识分子)就可能具有超过“public hateuectual”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可是,如果他不曾以文字、讲话或别的什么公开方式直接干预社会—政治舆论,或他只是即兴式地偶一为之,那么他仍然不能称为“public intellectual”。因此,“public intellectual”其实暗含了诸多前提:首先,他必须是一个知识分子,无论他的学科是核物理、古文字或文学:其次,他必须经常越出自己的专业领域,就当下公共的或社会—政治的问题公开发表见解,旨在影响公共舆论。  相似文献   

14.
赵炜,原名赵敏,1919年出生在河北省文安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黄埔军校(桂林分校)十六期生.抗战期间,他与北平五烈士之一的、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部绥靖组参谋的军校同学朱建国过从甚密,在思想上倾向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抗战结束后,他以少校军衔任职于第五战区日本战俘侨民管理处.  相似文献   

15.
闻名中外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了,在这战乱的年代,作为林则徐好友的杨以增,为了传承中华文化,在自己的家乡山东聊城建筑了私家藏书楼。杨以增与林则徐交往甚密,曾被林则徐赞为“乃圣贤门中人”,并在陕西任巡抚时,荐举杨以增代替自己接任陕西巡抚之职。杨以增将藏书楼命名为“海源阁”,并亲题匾额。他之所以取名“海源阁”,是取《礼记》中的“先河后海”之意。杨以增认为:“学者应涉海而探源,知源之所出也。”追溯海源阁藏书,还要从杨以增的父亲杨兆煜(1768-1838)开始。杨兆煜举人出身,论帖、品诗、读画,精鉴赏,又好绘画、收藏。他曾任山东即…  相似文献   

16.
南北朝时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403-444)在著名的古代小说集<世说新语>中讲了一个故事,说东晋的蔡谟(他因被授以司徒,坚不肯就而被免为庶人)在江南见到一种状似螃蟹的蟛蜞,弄来烹煮了吃,吃后腹泻大吐,狼狈不堪.他后来把这件事告诉他的朋友谢尚.谢尚说:"阁下一生劝人博学苦读,自己却连<尔雅>也未读透."他的意思是指<尔雅>中本有"蟛蜞"条目,说明那不是螃蟹,是吃不得的.  相似文献   

17.
刘同江 《青年记者》2007,(21):64-64
《郑州晚报》10月12日刊登了一则新闻《从五楼撵到大街上,把他赶下出租车,把他逼进建筑工地(引题)弱女子追得持刀撬门贼哭着求饶(主题)追赶途中歹徒摔倒,双手摁在刀刃上,鲜血淋漓(副题)》,说的是郑州一名女子对撬门贼穷追猛打并终于将其送进警察局的事迹,从文章标题就可以看出,这名女子勇敢、坚韧,和一见歹徒就花容失色、不知所措、任人摆布、委曲求全、忍气吞声的弱女子形象实在画不上等号。可作者不仅在标题上用"弱女子"来形容故事主人公,而且文章开头第一句就是"弱女子不可欺!"这很有点措辞不当,其背后则是僵化的思维定势和错误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8.
2007年4月3日上午1 1时,位于齐鲁大地上的水泊梁山,艳阳高照.57岁的牛长财,从四五千里路外的黑土地(黑龙江省富锦市)来到了这片本该不陌生的黄土地(山东省郓城县).火车的辛劳、汽车的颠簸以及担心的煎熬,使他和壮壮婶子(牛长财的亲叔叫牛壮壮,这是牛壮壮的妻子)心力交瘁.  相似文献   

19.
"自救"与"他救"--兼论改革中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日,难得休闲在家,读到了《中国经济导报》上的一篇谈“自救”与“他救”的文章,触发了笔者的些许联想。 文章从“司马光打破缸”入笔提出,假如没有司马光,更没有打破缸,缸里的孩子该怎么对自己施救?进而提出,我们的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其实还有社会教育)过多地强调“他救”意识,而对“自救”意识则关注不够。我们多数孩子在自身安全受到威胁时往往表现出惊慌失措的情形。据北京市中小学心理研究所专家对百  相似文献   

20.
威廉·布劳克(William E.Brock)现任美 国著名智囊机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 的顾问和理事,以及一些经济、社会机构如布 雷顿森林委员会、经济发展委员会、基础教育 委员会等董事会成员。他代表田纳西州于 1963-1970担任众议员,1971-1976担任参议 员。1977-1980担任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 1981-1985年担任美国贸易代表,1985-1987 担任劳工部长。他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成 功启动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以及创立世界贸易 组织(WTO)的功臣之一。他还曾经是一名美 国海军上尉,后来他创办了布劳克集团并于 1988-1995年担任董事长,该集团主要经营方 向是国际贸易和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