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研究读心理,树立读意识 编辑必须懂得读心理,如阅读动机和求新、求实、从众心理等等。 其一,读的阅读动机。这是编辑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贯穿在编辑工作的全过程中。需要是人在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报纸编辑的任务就是要设法使所编的报纸能诱发、维持和强化特定读群的阅读动机。而要诱发阅读动机,必须引起读对报纸的注意。注意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对象的占优势的指向与集中。  相似文献   

2.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映。”情感表现为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态度。所以,一幅好的新闻图片无不反映出摄影者健康的思想情感和敏锐的职业灵感,也是作者的生活阅历、文化涵养。审美意识、道德标准及其娴熟技艺的缩影。 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我以为思想情感就是主体与客体的融洽关系。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摄影者要有与被摄者同呼吸共命运的感受,要有足够的耐心消除对方的疑虑,用适合的言语调动对方的情绪,使其情感得到真实的流露。 记得1995年12月的一天,我到…  相似文献   

3.
普通心理学认为.情感因素和认知、意志一样都是人的心理过程,是人在接触客观世界时对客观世界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评价,是一种心理体验。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一种积极的肯定的心理体验;当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产生消极否定的心理体验;而那些与自己无关的事物则不产生心理体验。情感因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绪和情感。新闻采访作为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其目的是发现新闻事实,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写出新闻报道。认识是否完成,以是否达到真实为准。心理学告诉我们,参与这个认识活动的不只是认知、意志,更有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4.
情感与编辑敬业的自觉性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肖力华 《编辑学报》2003,15(2):87-89
情感在人的心理和实践活动中具有开端和动力的作用。编辑主体在从事编辑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会体验到一定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又会反过来对编辑职业认知产生影响,从而决定了编辑一定的职业信念和职业行为。培养编辑主体健康、积极、稳定的情感,对提高编辑主体敬业的自觉性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期刊编辑心理个性倾向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中秋 《新闻窗》2008,(3):125-125
编辑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劳动,编辑工作者通过对稿件进行编辑而进入学术或思想领域,进而对社会产生影响。编辑在组稿、审稿、编校的过程中。不仅通过稿件体现自己的学术或思想倾向,而且还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自己心理个性倾向的基本特征。一个人的心理个性倾向的基本特征除了受自己的认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的影响外。还要受到自己心理个性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锵 《新闻前哨》2001,(4):12-13
记者的新闻活动的全过程,从本质上看,是记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情感,作为记者的一种重要的心理能量,既是一种心理推动器、助燃器,又是一种心理监视器,对记者的心理认识过程和意志行为进行着监视,促进或阻止着记者的认识活动。 我们说,记者的新闻活动是有目的的行为,记者的职业要求决定着记者的新闻活动。但是,严格地说,认识和目的本身并不包含活动的驱策性。驱策人去自觉行动的是由感情和认知交织而成的愿望和期望。我国著名情绪心理学家孟昭兰认为,实现目的的愿望越强烈,它所激活的驱动力越大。…  相似文献   

7.
论编辑的情感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编辑活动中,编辑所表现出来的观点、认知、学术见解、价值取向,并不完全归属于认识上的直接结果,相当一部分是受人的情感因素影响.前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认为,情感就是"一个人对于自己所认识的或操作的事物所持有的态度的体验".从情感的范畴来看,情感包含着情感和情绪的综合过程.从二者的特点来看,情感侧重于对情感过程的体验和感受;情绪则是体验和感受状态中的活动过程.本文侧重于研究编辑在编辑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感受中的情感心理,对编辑的情感特征进行分析和论述,旨在使编辑在工作中更好地把握和运用情感,以利于提高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8.
科技期刊编辑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37名科技期刊编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编辑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情绪的稳定性是其心理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认为科技期刊编辑在面对各种压力时,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维持心理上的完好状态。  相似文献   

9.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或能产生心理共鸣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新闻摄影是用具体、生动、感人的典型瞬间形象来反映现实、评价现实、为现实服务的一种特殊的造型形式,情感的表现在新闻摄影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幅好的新闻照片,不应只是为报刊打补丁的平淡的、呆板的“插图”。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要以  相似文献   

10.
情绪——带有感情色彩的外部体征,多指兴奋的心理状态或不愉快的情感。激情——强烈的心理反应和激动的情感。二者是人思想意识的外在表现,观点立场的  相似文献   

11.
郭建和 《大观周刊》2011,(27):180-180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健康而丰富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并借助于直观教具,较为真实的“再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进而化为学生的意志和行动的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2.
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最活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进行实践活动形成的一种审美意象,它可以影射到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心理表现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表达形式,它贯穿于人类的各类化实践活动中。同样,典型传播作为一种倾向性的化传播活动,其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传  相似文献   

13.
编辑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编辑环境可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物理环境又称为硬环境,如编辑部办公用房、文印设备、照明、通风、取暖条件、公共生活设施及庭院绿化等,它是有形的,是能为编辑们所直接感知的。物理环境的完好、幽静、雅洁,可以使人产生舒适、愉悦的情绪体验。相反,物理环境脏、乱、差,则会令人烦躁不安,产生离心倾向。由此足见物理环境的状况能够给心理环境造成一定  相似文献   

14.
口头禅是一种固定的语言反应模式,代表着人对事物的一种看法,是外界的信息经过内心的心理加工后所形成的一种下意识的表现,以至于出现类似的情形时,它就会脱口而出。口头禅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情绪、一种心态,同时也间接地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论编辑责任心的心理结构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东红 《编辑学报》2000,12(4):193-195
责任心是编辑的重要心理品质,分析了其心理结构有助于对编辑责任心的培养和鉴定。研究了编辑责任心的心理结构,即编辑责任心中的责任认识、责任情感、责任行为,责任动机、责任能力等心理成分。  相似文献   

16.
尚勇 《大观周刊》2012,(4):10-11
黑格尔说,“人的观念与人的情感是构成世界史的经纬线”。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复杂心理现象。目前对于情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试图从三个维度去解读情感,一是从心理学角度,认为情感是人脑机能的产物,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活动;二是从社会学角度,认为情感是人的需要的产物,是人对某个客体是否满足自身需要的反映;三是从伦理学角度,认为情感是人对事物价值评判的产物,是人的一种价值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广播是一种将文字或图片转换成声音后传达给听众的传播手段,所以声音是广播的传播媒介,而听众是决定广播兴衰的消费者.由此可见,广播编辑重视听众的意愿,了解并尊重听众的心理,特别是在现今许多新的传播手段不断出现的新环境下,广播编辑心理是否吻合听众心理显得更加重要.由于广播的受众面广,既有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下至五六岁的孩童;既有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也有目不识丁的人,广播编辑心理要吻合听众心理并不容易.广播编辑要从听众的角度出发,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内心贴近听众的内心.本文将对听众心理的两大类别以及广播编辑如何提高自身心理与听众心理的吻合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周怡 《新闻界》2005,(6):91-92
一、犯罪新闻阅读的心理需求 犯罪行为影响着每一个人,大多数读者对犯罪新闻感兴趣。据美国司法部报告,2002年有900万人成为谋杀、强奸、抢劫和伤害的受害人。公对于犯罪新闻的密集性报道,其接受的胃口是否会达到一个饱和点,或走向反面,这足新闻媒体曾经反复质疑并研究的问题。事实并非如此,相反,持续不断的犯罪类新闻报道大大刺激了受众的阅读欲望和知情欲望。这个话题涉及到人类心理需求的理论问题,简单扼要地概括,它刺激了人类一系列的基本情绪:怜悯同情心理、罪恶宣泄心理、自我庆幸心理,由于这些基本情绪伴随着人类的存在,也就成为人们最普遍的阅读冲动。  相似文献   

19.
在人的视觉世界里,色彩是情感的象征。色彩的作用是强烈的,因为它在现实中真实地再现自然之外,还承担着将现实纯化和强化的功能,它能传达人的情绪与心理状态。色彩本身不能脱离形体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但却是所有作用于视觉的艺术中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20.
正初次接受采访,人们往往会有一种戒备心理,对符合自己审美认可、情感需求的记者,表现出接纳的情绪,对不符合自己审美认可、情感需求的记者,则表现为不配合甚至排斥的态度。这就需要记者巧妙地运用情感技巧,搭桥铺路,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寻找洽谈的有效突破口,以激发采访对象的倾诉意愿,使之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采访结果。那么,新闻采访中如何运用情感技巧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