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回信,是我们现在仅见的除了<史记>以外的司马迁的作品;也是我们唯一能见到的司马迁直抒胸臆披露心声的作品.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史记>所记自杀现象.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一方面是传主个体自我的心理调节机制:另一方面是司马迁生死明.--忍辱而生与为道义而死的张力显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从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地位、词组内在结构的关系以及版本上一些问题出发,考查了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中所选<史记>几篇文章(包括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的注释,提出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一篇情辞慷慨的至情文字,文中表达其发愤著书观的一段文字是一个亮点,也是一个含金量极高的教点,在教学中我重锤敲击,针对这个亮点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史记>是他呕心沥血的成果.司马迁在受宫刑后才完成这部历史巨著,因此,腐刑的影响无不体现在<史记>之中,本文从<史记>这部作品出发,简略的探讨宫刑对司马迁创作思想倾向的影响,揭示其发愤著书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在写作<史记>中,为配合抒发强烈的主体情感而在语音修辞上下过功夫.它主要表现为<史记>语言形式上的节奏、韵律与太史公主体思想情感之间的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7.
班固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材,"<史记>是"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之作,同时又批评司马迁"非谊士",<史记>有"史公三失".这种矛盾是由于班固在写作中,因无法摆脱司马迁的影响而产生焦虑,进而"误读"<史记>所致.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分析指出,<史记>援引<周易>条例有三种方式:一为<史记>中关于占筮的记录;二为直接引用与化用<周易>经传原文;三为著述易事阐发易理.从而揭示出司马迁对<周易>的熟练运用,这对于全面把握<史记>创作思想与<周易>精深哲理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蒙雍香 《教育》2012,(18):58
大方之家都认为《史记·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两文是《史记》中最能体现司马迁思想与精神的经典之文。要研究司马迁的思想和《史记》的内蕴,不可不先必读《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学习了《报任安书》一文之后,笔者感悟到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司马迁的爱和恨的思想。他的这种爱和恨隐晦而不可直言,因为"有些话是司马迁不愿说而不能不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 本课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以他精彩的笔墨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失败英雄"项羽的生动形象,使其成为历代相传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11.
李伯勋先生于一九八○年在《兰州大学学报》第一期上发表《司马迁生卒年考辨——驳王国维<太史公系年考略>》一文(以下简称《考辨》),这篇文章的最后结论是:司马迁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一三五年),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前九十年),活了四十六岁。司马迁之死是与征和二年十一月写的《报任安书》分不开的。这封信构成他对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诗歌鉴赏早已有之.但今天所见到诗歌鉴赏史上第一篇全面系统的鉴赏文,应是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对<离骚>的鉴赏.司马迁对<离骚>这篇作品的鉴赏,首先介绍作者生平;其次交待社会背景;再次解释作品题义;复次探索作者心理;再有分析作品内容;然后总结艺术特色;最后揭示作者与作品之关系、对作者和作品给予高度称赞.司马迁对<离骚>的鉴赏为后人鉴赏诗歌开辟了一条正确之路.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2月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与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共同主办的"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专题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和<教学与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的编辑,及中国大学生在线、中国教育报的记者共4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4.
<正>司马迁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汉武帝时司马迁任太史令。一日,司马迁正在书居中翻阅史书,忽然家仆来报说门外有客人求见。他急忙放下手中的书,示意有请。不一会儿,一位家仆打扮的人走进屋来,只见那人从怀中取出一封信和一个精致的小盒子递给司马迁。他打开信一看,原来是大将军李广利写来的。  相似文献   

15.
陈桐生《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一书列举大量神话材料论证《史记》的著述表明司马迁对君权来源的看法,并以此说明《史记》有神学目的论倾向。其实这是对《史记》的误读,是囿于简单化和表面化的认识。该书举证的神话材料涉及了《史记》阐释的历史化神话、神话的历史化和历史的神话化等问题,司马迁对这些问题的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使他能超越君权神授的思想,把握历史本质的真实。  相似文献   

16.
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对<小学生学习报>给予了赞誉和题词: "报办得生动活泼,孩子们的文章写得真切朴实.我希望<小学生学习报>越办越好,成为孩子们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户,成为启迪孩子们思想的一颗智慧之星.谨通过贵报向孩子们问好."  相似文献   

17.
江家华 《语文天地》2012,(11):30-31
《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是苏教版《史记选读》第一模块“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中非常重要的篇章,司马迁在这两篇文章中,将自己的家世谱系、生活经历、志向抱负、创作始末等等作了含蓄而深刻的表述。实际上,这是整个《史记选读》的导引,是解读整部《史记》的一把钥匙,是研究司马迁生平与思想最直接的资料,其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老子>五千言蕴含了极为深刻的哲学思想,其中老子兵学思想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论及老子兵学思想:"主弱反强、以柔为用"的具体表现,以及老子兵学思想在<老子>一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天义>报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影响了后来成为作家的一些留日学生,尤其对周氏兄弟的影响最值得重视;二是它宣扬的一些思想观念,尤其是何震的女性解放主张,在五四女性解放运动和女性文学创作中得以体现.<天义>报在这两个方面向文学的渗透,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援,并由此获得了一定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1什么是人生的悲剧?"悲剧是人底伟大的痛苦或伟大人物的死亡","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①"百世奇人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②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激荡心灵而挥之难去的,首先是这种"伟大的痛苦"、悲情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