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表面肌电评估腰痛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痛是许多疾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深入开展腰痛的早期诊断和预防的研究,一直是医学界长期探讨的内容。表面肌电信号分析技术是近年来日渐完善的腰部肌肉功能评价方法。该方法能够实时地、准确地和在非损伤状态下反映肌肉活动状态和功能状态,在评价肌肉功能状态方面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性、局部性的特点,因而越来越受到关注。表面肌电信号直接提供腰肌的电学信息,它能够反应有关腰部肌肉的收缩协调性、肌肉的疲劳程度、以及肌肉的收缩力量,因此能够评价肌肉的功能水平和功能状态,其核心是建立客观、准确、可靠的检测和评价方法,从而为腰痛病人寻找客观的临床诊断指标,并为临床的康复治疗提供评定指标。  相似文献   

2.
小儿肘关节骨折在小儿骨折中最为常见,且诊断和治疗难题最多。尤其是肱骨髁上骨折是小儿特有的骨折,它占小儿肘关节骨折的60%。此病好发于3—10岁,特别是5~8岁的儿童。其合并症极易发生缺血性挛缩和神经损伤,后期化骨性肌炎,尤以残留肘内翻畸形较为常见,从而导致迟发性尺神经麻痹。文献中,关于合并症的记载不少,但最易引起的并发症为肘内翻。据司密斯(Smith)统计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马蹄内翻足是小儿先天性畸形的多发病,男多于女,单侧多于双侧,临床比较常见。其表现为出生时即出现足内翻畸形,足前部宽,足跟部窄,足内收、屈,旋后及内收。跟健及腱膜挛缩。X片示:附骨排列异常,发育障碍和变形。从1984年以来,我们根据儿童时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两个生理特点,采用郑怀贤教授的按摩手法,配合铝合金支架,治疗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24例,33只患足。跟踪追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以针刺拉伸手法为主,功能训练为辅的综合方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在确诊为MPS的21名患者中,随机分为3组:Ⅰ组、Ⅱ组和Ⅲ组,每组各7名,其中Ⅰ组为以针刺拉伸手法为主的综合组、Ⅱ组为针刺拉伸手法组、Ⅲ组为功能训练组,各治疗四周.疗效评价指标包括:满意度、疼痛症状和伴随征状、工作能力和运动能力、3个月后症状.分别于治疗结束后和随后3个月后进行以上指标的评分测量,比较三组之间的差异性.结论:采用针刺拉伸手法为主,功能训练为辅的综合方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独采用针刺拉伸手法或者功能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性脑卒中患者早期按摩配合运动疗法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糖尿病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问题,探讨采用以神经发育疗法和运动再学习技术为主的运动疗法,同时结合早期手法按摩在不同类型糖尿病性脑血管病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为糖尿病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80例38~73岁确诊为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进行研究.结果:一个月的观察期后,各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改善,但综合康复组患者的疗效优于按摩组和对照组(P<0.05).接受相同方法治疗(综合康复或按摩)后的不同类型(缺血性或失血性)脑卒中相互比较,MBI与FMA评分增加幅度虽有不同,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早期手法按摩治疗可以显著改善不同类型糖尿病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手法按摩配合运动疗法的综合康复效果要明显好于单纯的手法按摩,相同治疗对不同类型糖尿病性脑卒中疗效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将60例非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测试组(n=30);对照组仅采用腰椎水平牵引治疗,1次/日;测试组在采用腰椎水平牵引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普拉提斯运动康复治疗,对患者腹肌和腰背肌进行力量训练、柔韧训练和协调训练,1次/日,6次/周;治疗时间为8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4周及8周时,测试组腰椎前屈与后伸关节活动度显著改善(P<0.05),RMQ功能受限评分及疼痛强度评分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普拉提斯运动疗法能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关节活动度,减轻其功能受限及疼痛程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康复疗法。  相似文献   

7.
高水平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摆动技术表面肌电(sEMG)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表面肌电遥测和高速摄像同步测试方法,结合功能解剖学知识,揭示我国部分高水平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摆动技术肌肉活动特征.结果表明:短跑途中跑摆动技术肌电特征表现为明显的时序性,肌肉间的收缩具有高度协调性.在完成摆动技术动作中,折叠前摆阶段,阔筋膜张肌、股直肌等屈髋肌以及胫骨前肌是参与活动的主要肌群;下压着地阶段,臀大肌、股二头肌长头、半腱肌是参与活动的主要肌群.在专项力量训练实践中,教练员应结合髋关节屈伸肌群的发力范围、发力特点,优选专项力量训练的手段,以提高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8.
摘要:依据2017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学术年会的内容,结合以各种运动损伤的当前研究进展,针对运动员或健身人群常见的运动损伤如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肩关节撞击症、肩袖损伤、髋关节撞击症和劳损性运动损伤的预防、评价和重返赛场进行总结与综述。根据ACSM年会和运动损伤领域的学术导向,研究重点仍然在膝、肩等部位上,而髋关节运动损伤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大众健身造成的慢性劳损(overuse)则以教育和功能锻炼治疗为主。ACL损伤仍然是运动医学的研究热点,青少年的发病率在增加,ACL损伤与术后的评价要重视旋转不稳评价,重返赛场在强调康复功能锻炼的同时,不要忽略机体组织的生物愈合规律。运动员或者健身人群肩关节疼痛需要重视肩胛节律失衡造成的撞击症,通过肩胛带肌群的功能锻炼能改善肩关节撞击症症状。以“网球肘”为代表的运动劳损性肌腱末端病,则慎重考虑注射治疗,功能锻炼为主的康复治疗长期有效率佳。  相似文献   

9.
骨骼肌细胞骨架蛋白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和实验技术的改进,人们对细胞骨架有了丰富的认识.细胞骨架包括微丝、微管和中等纤维,其在细胞中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在骨骼肌细胞中细胞骨架按位置不同分为肌小节内、肌小节外和肌细胞膜骨架蛋白.结蛋白desmin是骨骼肌细胞中主要的中等纤维, 是重要的骨架蛋白.整联蛋白integrins和抗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复合物通过亚细胞膜分子和跨膜分子将骨骼肌的收缩成分与细胞外基质相连.细胞骨架能稳定肌小节结构,由于肌节过度伸展或蛋白酶激活可能会损伤骨架蛋白.这些可能是运动训练造成肌肉微损伤和骨骼肌疾病症状,例如肌营养不良症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采用CYBEX6000等速测力仪,对53名(男30,女23)优秀速滑运动员膝关节屈伸肌群峰值力矩、总功、平均功率及其屈/伸比值进行了测试与研究.结果表明:双膝关节屈伸肌峰值力矩、总功随角速度递增而下降,平均率则升高;同一速度区屈伸肌群峰值力矩、总功及平均功率为伸肌大于屈肌;在不同速度区还伴有"优势交换"现象,低速区左侧伸肌显著大于右侧,高速区则以右侧伸肌增强为主.屈/伸肌比值随收缩速度增加略有提高,女子为46~68%,男子在56~76%之间.  相似文献   

11.
游泳训练对脑瘫综合性康复作用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轻脑瘫患者痛苦、丰富康复方法与手段,通过体育训练(以游泳为例),对痉挛型脑瘫个案跟踪4年研究,并采用<脑瘫综合康复评定表>、<修订的Ashwroth法肌张力评定表>进行康复评估.结论:游泳训练法具有医学康复所达不到的综合康复效果,从康复学、特殊教育学、社会心理学、体育学等方面分析均具有显著的康复作用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记录速度攀岩运动员上肢肌最大肌力的40%、60%和80%三种负荷强度下分别进行肘关节屈伸运动时腕屈肌和腕伸肌的表面肌电(sEMG)信号,并用MegaWin软件对之进行时、频阈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1)sEMG信号分析中时阈指标AEMG和频阈指标MF、MPF都能较好监控速度攀岩运动员进行上肢肌力量训练时腕屈肌及腕伸肌的疲劳状况。(2)MF、MPF、AEMG出现显著下降时间的提前与负荷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为速度攀岩运动员训练上肢肌力量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教练员或运动员应根据上肢肌力量训练的持续时间来选择相应的运动负荷。(3)攀岩运动中腕屈肌与腕伸肌往往同步用力。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都要重视腕屈肌、腕伸肌的力量训练,而不能有所偏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伤科肌内效贴对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招募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间入院就诊的99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肌内效贴(kinesio taping, KT)组、KT+膏药组、伤科KT组。KT组单纯使用肌内效贴(KT)治疗;KT+膏药组采用肌内效贴联合伤科止痛膏治疗;伤科KT组采用中药伤科肌内效贴治疗。3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本体感觉评估[主动角度重现测试值(active angel repositioning, AAR)和被动运动阈值测量(threshold to detect passive motion, TDPM)]、西安大略和麦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 WOMAC)、肌骨超声指标(最大积液深度、滑膜Szkudlarek分级)以及实验室指标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相似文献   

14.
针刺按摩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7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按摩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的470例患者,采用电针、推拿、动态牵引、康复体操等方法治疗一个疗程。结果:治愈310例,好转15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7.8%。结论:本综合疗法对恢复脊柱的生物力学平衡、缓解疼痛、消除局部水肿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表15,图8说明,在各个测试速度下,女子屈伸肌峰力矩、相对峰力矩均明显低于男子,女子肩屈伸肌峰力矩、相对峰力矩与相应男子屈伸肌的比值随测试速度的增大而减少,女子屈伸肌峰力矩在低速(60°/s)下分别为相应男子的61%、55%,在高速(240°/s)下则分别减少为55%、43%。女子肩屈伸肌相对峰力矩在低速(60°/s)下分别为相应男子的74%、67%,在高速(240°/s)下则分别减少为67%、52%。这提示,女子屈伸肌力随测试角速度的增大,减少得比男子快,说明女子快速肌力的不足,同时也反映了性别是影响肩关节肌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首次对普通青年男女肩…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通过对我国优秀男子速滑运动员表面肌电特征研究,为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优化和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视频和表面肌电同步测量于凤桐实地滑冰阶段下肢肌电参数。结果:1)胫骨前肌和股四头肌是稳定的主要做功肌群,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在两腿间参与程度不一,腓肠肌参与度较低;2)胫骨前肌、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屈过程激活强度更大,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直肌等肌群伸过程激活强度更大;3)胫骨前肌做功时程主要集中在30%~80%支撑阶段;股四头肌在直道做功时程主要集中在前1/3和后1/3阶段,呈现双峰现象,而弯道几乎在整个支撑期都有较强电位活动;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做功时程集中在30%-70%阶段;腓肠肌做功时程集中在70%~100%阶段。结论:直道左右腿肌肉用力特征差异较小,弯道差异较大;胫骨前肌、股二头肌和半腱肌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踝、膝关节的稳定,股四头肌是为滑跑提供动力;弯道主要做功肌群激活时程更长,强度更大。建议:根据肌群的做功方式、做功条件及做功强度设计专项力量练习手段。  相似文献   

17.
提出一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3周康复医疗程序,程序包括牵引、推拿按摩、体育疗法、理疗、药物疗法和心理疗法,两年来通过对38例住院患者系统的康复治疗,效果非常显著,并且采取出院带运动处方的方法积极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频正弦波振动(HFV)对骨骼肌在废用状态时细胞凋亡的对抗作用.方法:建立废用动物模型,改进振动仪的关键技术,采用短时间歇式振动的方法,结合电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法和TUNEL法检测,观察HFV对制动大鼠比目鱼肌(SOL)湿重体重比、肌纤维横截面积、肌纤维超微结构的变化、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结果:(1)制动后大鼠SOL湿重体重比为30.22±2.68,下降了36.43%.肌纤维的横截面积为3789.56±95.14μm2,下降了37.77%.HFV组相对制动组的SOL湿重体重比及横截面积均有所增加(P<0.05);(2)电镜可见制动后梭外肌病变明显,核内染色质团块状凝集.梭内肌部分肌膜溶解消失,细胞核变形.振动组的梭外肌Z线结构比较清晰,梭内肌纤维结构未见明显改变;(3)制动后大鼠SOL中Bcl-2阳性表达率为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表达情况(P<0.05).制动后Bax阳性表达率为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表达情况(P<0.05).制动后AI为2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FV组相对制动组的Bcl-2阳性表达率均有所增加,Bax阳性表达率以及AI有所降低(P<0.05).结论:改进后的抗肌萎缩振动仪操作性较强,对制动大鼠废用性肌萎缩的凋亡进程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手击球是网球重要的技术之一,目前对于网球技术动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发球方面,而对正手击球研究较少。利用表面肌电技术对北京体育大学6名优秀网球运动员正手击球动作进行测试,研究结果发现:1.正手击球动作最先发力的肌肉是斜方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三块肌肉,三角肌前部、腓肠肌、胫骨前肌和斜方肌用力时间比其他肌肉长;2.主要用力肌肉是肱二头肌、斜方肌、三角肌前部、肱桡肌以及胸大肌;3.研究结果表明表面肌电测试分析技术可以用于诊断网球击球动作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腘绳肌拉伤是体育运动中最常见的损伤之一,且康复难度大复发率高。通过对腘绳肌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的Meta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影响腘绳肌拉伤的危险因素,为有效地预防和康复腘绳肌拉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2-2014年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腘绳肌损伤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根据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文献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根据入选文献的异质性检验结果,对各危险因素进行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结果:本次Meta分析结果显示,腘绳肌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SMD=0.68,95%CI 0.12~1.25;RR=4.04,95%CI 2.08~7.84),股四头肌最大力矩(SMD=0.58,95%CI 0.19~0.96),腘绳肌损伤史(RR=2.56,95%CI 1.93~3.40;OR=2.98,95%CI 1.30~6.81)。结论:与腘绳肌损伤关联度最大危险因素为年龄的增大,有腘绳肌损伤史和股四头肌最大力矩过大。运动员的身高,体重,腘绳肌最大力矩,腘绳肌肌力与股四头肌肌力比,腘绳肌柔韧性与腘绳肌损伤的发生关联不明显,是否为腘绳肌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尚不确定,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