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正>从我国对人才的传统价值取向来说,"德"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和逻辑原点,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孜孜以求的培育目标。以教育史来看,不论是汉代的举孝廉,还是隋唐的开科取士,都将之奉为圭臬。建国后,"德育"也一直排在智育、体育、美育之前,而成为众育之首。可以说,教育在履行其培养和健全人的心智时,将"德"看做是工作的起点和终点,一直都没有变过。"德性"取自于"德",也可称之为"德"的衍生,其"性"字强调人之本性、率性和天性。所以,当我们听到"德性"一词时,往往更具有个体感和现场感,教育的  相似文献   

2.
传统儒学对德性、德行及其关系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由此形成的德性伦理思想,在历史上曾促进了自然的和谐进化、社会的有序发展和人类的境界提升。这一思想对于今人合理地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也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儒家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以德育人”。孔子提出“以德育人”的根本原理是“忠恕之道”,即“由已推人”之道:“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德育人”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其思想和方法符合现代科学原理。孔子提侣的“诗教”和“乐学”,其核心也都是“以德育人”。  相似文献   

4.
从德、智、体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评,是我国大中小学40多年来的传统,“三好学生”一直都是人们心目中优秀学生的代名词。进入21世纪,由于新教育观念的冲击,人们开始对长达40多年历史形成的特定的“三好学生”文化产生了怀疑。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实行了数十年的“三好学生”评  相似文献   

5.
提倡“健康的教育”便是提倡“正常的教育”。当下的教育是有“教”而无“育”的教育,是见物不见人的“数字化”的教育,是只要分数不要社会公义的缺“德”的教育,是追求产业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美·德”教育,是指通过相关办学策略的实施,将学校“美育”与“德育”相结合,融合而成一种教育合力。宁波市鄞州实验中学的“美·德”教育采用了如下实施策略:德育导师制实现三全育人,以美润德;培元课程体系因性育人,以美启智;“品正学芳”的校园文化以美培元,以美育人。  相似文献   

7.
田艳 《天中学刊》1998,13(4):101-102
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冷落了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审美教育,使人的全面发展受到无法弥补的损失。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使全民教育由“应试教育”逐步推向“素质教育”。于是审美教育就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备受人们重视的内容。审美教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审美观点以及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就是说,它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以发展,使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感觉能力更加完善,并且培养他们具有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由创造的愿望和能力。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德育”和“…  相似文献   

8.
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思想资源,“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助力培养大学生文化素养、文化自信的关键举措,更是高校达成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基础所在。鉴于此,从“四史”教育有机融入的价值意蕴分析入手,阐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四史”教育有效融合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9.
自从国家教委提出“应试教育”要向“素质教育”转轨后,就一直把艺术教育摆在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因为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最易于向德、智、体渗透.并且具有辅助和促进德育、智育、体育协调发展的功能,音乐学科除了教学生掌握基本的歌唱知识和技能外,还有一个教学任务是音乐欣赏。  相似文献   

10.
“双差生”的教育问题一直成为教学一线老师的难题,对“双差生”教育的研究也很多,可实施起来并不见得有效,主要原因在于对“双差生”打心里就不喜欢,观念很难改变——他是“双差生”,他很让我头痛,他是我的麻烦.正因如此,观念上的偏见是造成“双差生”教育一直用力不少,见效不大。笔者认为,对“双差生”的教育有五忌,注意并做好这五忌,“双差生”教育必定会取得理想成效。  相似文献   

11.
陈卓在《学术探索》2010年第5期撰文指出,教育本身是需要德性的,道德教育更应当是“道德的教育”。但现实中不少所谓的“道德教育”实际上是“缺德教育”,这种教育体现出“精神胜利法”指导下教育自身的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12.
教育呼唤“无为”之精神 在教育现实中,无论是上级部门的官员,还是学校的校长、教师乃至家长,其实都迫切希望“有为”,即官员们渴求“政绩”,校长和教师渴求“上线率”、“重点率”,家长们“望子成龙”,所以任何一方面都不甘心“无为”,这三个方面的合力形成巨大的压力,使得孩子们疲于奔命地应试。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一环,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质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而迫切的任务。以文化传播的“濡化”和“涵化”理论为视域,结合当下实际,分析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创新思路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高中教育公平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公平理论中,罗尔斯的“结果平等”适用于义务教育,诺齐克的“持有正义”适合于高等教育,德沃金的资源平等理论适合于高中教育.德沃金的“资源平等”理论,主张资源分配“钝于天赋,敏干志向”.按照这一原则,高中教育公平就是要确保高中教育的底限,实现高中教育办学基准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强化个人的选择和责任.  相似文献   

15.
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自主发展。实现教育的这一重大转变,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学习,大胆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智、  相似文献   

16.
吴开军 《职业技术》2006,(12):94-95
作为培养一线技术工人的职业技术教育如何看待2004年初以来出现的“民工荒”和一直都存在的“技工荒”?本文对沿海发达省份(尤其是珠三角)的“民工荒”现象作了扫视,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并对“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了明确部署。全国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正在制订之中,初步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以“普及、发展、提高”(即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8.
《庄子》一书“德”之内涵极为丰富,大体有三种含义:其一,“德”是得之于“道”之德;其二,与“形”相对而言,“德”是内在充实之德,表明其在现实生活中、在生命自觉走向“逍遥”过程中作为人的精神性根源和理想的生活状态;其三,“德”是一种虚静空灵的心灵境界。基于以上理解,“道”与“德”、“德”与“性”之间的关系更为明确。“性”作为生命的本质是本然的、天然的现实性,而“德”则是一种内蕴在万物“性”之中的“潜质”。“道”则是“德”与“性”的终极性根据。同时,“德”的葆有需警惕名利、知见、形体等诱使“德”形于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周谊 《教书育人》2000,(2):18-20
年复一年,培养青年一代的工作都在进行;年复一年,培养新一代教师的工作也在进行。新的一代应该如何培养,新的教师应该如何训练,历来是人们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众多的讨论中,理论联系实际是人们公认的,而如何联系实际,往往又是人们感到困难和困惑的。见习、实习的各种困难一直使理论联系实际受到限制,几十年来,《教育学》教材因很少联系教育教学的实际而效果欠佳。改变这种现状,有一个较简单的方法,就是建构“教育案例库”与“教育案例学”,使理论联系实际成为现实。 一、什么是“教育实例库”与“教育案例学” (一)什么是“教…  相似文献   

20.
为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推进精准思政,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推动研究生德育与专业教育融通发展。文章对现有研究生培养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框架下思政教育的新模式“思政融通”思路;通过构建授课内容、形式、团队和管理机制“四维度”结构化“思政融通”实施体系,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互融合,有效融通。最后,以《药学名家大讲堂》融通实践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四维度”结构化“思政融通”式思政教育成效,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新时代思政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