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真实的人生感觉"与"三位一体的生活圈"两个断面对"金瓶梅艺术世界"的生成和构成进行解析,并讨论了"金瓶梅艺术世界"之创造性开拓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把"艺术生产"作为人异化的生产方式来认识只是研究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一个角度,不能完全解释艺术理论和实践中的困惑,也不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马克思"艺术生产不平衡"的判断,不应从艺术和社会条件关系的角度进行理解,而应从如何审美及如何进行艺术创作的角度进行分析。艺术是人把握世界的实践方式,目的是实现人自由的本质,审美某种意义上是对人对象化世界的水平及为对象化所付出努力的反思。艺术的意义是展现人自由自觉的能力,这不仅为审美提供新的视角,也为推动当代文化产业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艺术散文理论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主要表现在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为核心的艺术散文理论的确立。"独抒性灵"直接在人的心灵与艺术之间架起了桥梁,强调了散文表现思想感情、观照内宇宙世界的功用,它标志着明清艺术散文从本体的高度确立了表现的艺术本质,构筑起自己的基本理论;"不拘格套"以无形之形为己形,以无法之法为己法,它标志着明清艺术散文从本体的高度确立了以"散"为主的形式特征,构筑起自己的形式理论。理论是自觉的代表,是成熟的标志,明清艺术散文理论的自觉,充分显示出明清艺术散文所抵达的成熟之境。  相似文献   

4.
以艺术人类学视野界定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现实和未知的本质意义,同时指出藏族在特定的语境中其社会转型发生的巨大变化,在其文化变迁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保持艺术生产环境、艺术生产者以及艺术的消费和流通等的整体性视野,将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艺术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来进行有效的人类学资源整合,使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人类学的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以艺术人类学视野研究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5.
胡山源是“五四”时期文学社团“弥洒”社的创始人。他的小说创作迥异于“五四”时期的主流悲剧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探讨了其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即审美取向上回归自然,规避现实悲情世界;情节安排上弱化悲剧冲突;美学上追求清新、优美、含蓄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6.
强雯的小说《重逢》展现出独具特色的美学风格和艺术追求。在时空设置上以嵌入式回忆的方式在过去与现在、香港与内地之间进行交错比照,展现了中国社会40多年的历史变迁,拓展了历史的纵深面和生活的广角。在情节构思上通过语词、情节和意象的重复叙述,形成了变化丰富的回旋式叙事节奏,将音乐美学与文学想象融为一体。在主题表现上通过反讽的话语方式,实现了主题的反转表达,现实世界的"重逢"成了精神世界的"离散",个人成为亲情世界中的漂泊者和零余人,乡愁成了贯穿全文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7.
艺术语体又称文学语体或文艺语体,它是适应文艺领域需要的。 文学是人学,是大千世界的形象再现。它是深遂的历史与浩瀚的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人与人之间纷纭复杂的关系,描绘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抒发丰富的情怀,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人们可以通过艺术的再现来认识世界,认识自身,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受到一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8.
2018年,喀什大学立项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刀郎木卡姆艺术人才培养".在60天的时间里培养了29名面向各层面的新时代刀郎木卡姆表演、传承、推广与研究人才.该项目在培养对象上致力于完善以团队为基础的"表演生态链",在价值理念上坦然面对以现实为基础的"传统的发明",在培养方法上汲取以传统为基础的"民间教育学".在具体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从工具到艺术作品最终到凝聚天地神人四方为一体的“物”,在这样一个思想历程之中,海德格尔的思想走入了四方游戏的大道之境,是艺术指引着海德格尔,也是艺术使他摆脱了本质主义的思想方法。如果说是海德格尔为生态美学奠定了存在论根基的话,那么艺术就是这一根基的基石。在此我们把艺术作品的存在论性质上升为一种对待世界的方法,这就使得艺术作品与生态存在论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艺术作品的存在论性质是通向生态存在论的现实道路,以对待艺术作品的方式对待自然与一切存在者,是建构理想生态关系的起点,艺术是生态论美学观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汤克兵 《美育学刊》2020,11(1):45-50
作为"反美学"先锋的现成品艺术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波普艺术、偶发艺术、身体艺术、行为艺术、概念艺术等广义上的观念艺术,表面上挑战了传统艺术的分类和各门类艺术之间的界限,其实质是对艺术界限和本质的重构。藉由"现成品"和"空画布"这两个分别关乎"艺术"和"绘画"本质的临界点,观念艺术瓦解了艺术作品的物质唯一性和传统真实性成规,转而确证了作品的内涵是思维存在本身,观念永远比形式更深刻更真实。由此,观念艺术确立了一套更为开放的艺术表意机制。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风靡的审美回归思潮,是对高度概念化的艺术生产、极端理论化的艺术批评以及精英化艺术体制的反弹性反应。作为这一思潮的发起者和引领者,艺术批评家迪夫·希基既抨击由博物馆、学院、艺术基金会和艺术专业人士所构成的现代艺术体制,又批判以格林伯格、弗雷德和斯特拉的理论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艺术批评和"排外性"艺术自律观念,他将审美与市场、民主关联起来,提出自己的审美政治学观点,呼吁重建一个基于个人审美判断、共通感和自由交换为基础的、人人享有审美权利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2.
刘勰在对"楚艳汉侈,流而不反"文学现象的反省中,察识到恰当把握"艺术表现度",乃是攸关文学未来发展命运的大问题.而对"艺术表现度"的自觉意识,只有在所谓"古典型"精神氛围中才能伸展出来.此一意识的出现,预示着中国文学活动中艺术精神的转型.为了凸显解决此问题的现实紧迫性与理论重要性,刘勰选择了"宗经稽古"的言说方式,把"艺术表现度"放在"文之枢纽"部分,作为文学基本原理之一来讨论.此一理论陈述策略,机智而又诡谲."宗经"固然可以借助五经的权威性,顺利提升随着艺术精神转型而出现的"艺术表现度"问题在古代文论中的理论地位和理论层次;"稽古"却随时有可能把"宗经"真正想要言说的与现实实践密切相关的理论内涵逐出"在场",从而给<宗经>解读留下颇具弹性的解释空间.<宗经>篇所谓五经"极文章之骨髓"的说法并不符合历史实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实乃刘勰基于现实实践焦虑而生的理论想象.通过对刘勰"宗经"言说问题意识的还原,对"宗经稽古"陈述策略诡谲性的解构,召回由于陈述策略的诡谲而被逐出"在场"的"文能宗经,体有六义"真正想要言说的与现实实践密切相关的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3.
体育艺术基本理论体系构建——“体育艺术”概念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体育艺术"概念提出的必然性、"体育艺术"概念提出的重要意义与作用等为出发点,运用文献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依据体育与体育功能的本质、艺术的本质、逻辑学的原理及当今人们对体育的艺术化需求趋势等,对"体育艺术"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了研究,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对"体育艺术"概念进行了界定。为体育艺术学科及体育艺术行为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摘要:研究采用逻辑分析、文献资料等方法,在信息论的视域下以体育与艺术的映照关系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史之中二者的交织关系。从古代到现代的奥林匹克盛会,是西方竞技运动由萌生到逐步成熟的过程,通过对艺术映照体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逻辑归纳与演绎,得出以下结论:1)从信息论角度,提出艺术映照体育的理论模型,即体育的相关信息,脱离体育本身附着于艺术,并通过艺术的传播到达接收者;2)艺术映照体育的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一是从体育世界到艺术世界,即艺术对体育信息的映射、放大、编码、调制和改造过程,也是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二是从艺术世界到体育世界,即体育对艺术信息的定向破解、转译和逆转录过程,也是体育研究者对艺术的再创作过程。艺术映照体育,体育反馈艺术,对体育与艺术的研究而言,方法和视角的转换不仅是必要,更是必然。  相似文献   

15.
在艺术传播的过程中,通过艺术批评者对艺术作品信息进行客观准确、公正理性的评价,使更多的人们接触和认识到艺术作品信息的价值和内涵,使艺术作品信息能够更好地进入艺术世界,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促进艺术作品信息的传达、交流和传播,促进艺术的传播和发展。艺术批评是一个重要的艺术传播方式,在艺术传播中具有促进和阻碍艺术作品信息传播的作用,艺术的传播是有赖于艺术批评的。艺术批评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艺术作品信息的传播,完成艺术传播的任务,促进艺术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贾玮 《美育学刊》2018,(4):37-43
美国学者玛莎·努斯鲍姆通过其著述所勾勒成型的"诗性正义"企划,明确了文学—艺术教育之于培养公民正义感的现实可能性与可行性,从而切实支持了罗尔斯作为平等的正义观念。但是,在文学艺术性场域,重新疏导罗尔斯正义论中的"无知之幕"及其奠定的机构模式,则可以在政治哲学视阈外发现并清除正义思考的"精神锈斑",促动正义论架构的自我调整乃至重组。最终说来,借助其对于符号的充分象征化,潜入文学性场域启化正义的机缘,将诗性正义构想的"用文学支持正义"路径深化为"由文学生发出正义"尝试,将会突破现有研究的学科性局限,促使文学与艺术在后形而上学语境中担负起更为深广的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17.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世界美学史上公认的"普罗米修斯"。他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提出"美是生活"的新定义,打破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美学的垄断地位,开始书写唯物主义的新篇章。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观所提出的"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生活"和"艺术的另一作用是说明生活"则是其"美是生活"定义的具体应用。本文详细地从他的两个具体应用——"再现生活"和"说明生活"展开论述,更直观地挖掘出其美学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8.
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如鸟之两翼,一起组成了语言的整体。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各有特点:科学语言是供认识的,艺术语言是供欣赏的;科学语言遵循"定法",艺术语言寻求"活法";科学语言"以理造言",艺术语言"以情造言";科学语言语义稳定,艺术语言语义多变。  相似文献   

19.
智孝 《阅读》2024,(Z2):88-89
<正>云朵上盛开着鲜花,门外的世界是星辰大海。这些美景是摄影师通过捕捉日常生活图像,运用绘画软件拼贴而成的。摄影师打破常规,将现实世界的元素重新编排和组合,缔造出超现实的梦幻世界。  相似文献   

20.
高阳县北方昆曲艺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中国的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高阳县北方昆曲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高阳县北方昆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对高阳县北方昆曲的研究,有利于保护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利于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