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德格尔始于《艺术作品的本源》等文本的艺术之思,实乃对艺术存在与人的本质关联难题之思,而这又是通过对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新清理来实施的。他强调艺术家在艺术创造活动中的“通道”作用及其虚怀以待的创作态度、隐身而退的出场方式以及接受和汲取的出场特征。海德格尔的这种艺术创造观在其后期逐渐发展为真理发生存在论意义上的人的诗意生存思想。此思想与马克思的感性实践存在论思想,在诸多方面构成了相异又互补、对立又统一的深层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2.
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之下 ,同现代化所造成的环境恶化、核威胁等人类生存状态的恶化以及现代深层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对新时代美学观念的转向、文学批评视角的丰富、生态文学的发展以及我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发扬具有重要作用。生态美学的继续发展还要解决学科自身的建设以及正确对待“世界的返魅”、对现代性与科技的态度、与实践美学的关系等一系列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试论《诗经》中所蕴涵的古典生态存在论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探讨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于某些经典的审美解读,而《诗经》产生于3000多年前,是我国先民对于“天人之和”的审美诉求,其核心内涵是“与天地同和”之“志”。《诗经》的古典生态存在论思想体现在包含生态人文内涵的风体诗、反映初民本真爱情的“桑间濮上”诗、建立在古代生态平等之上的比兴手法与对于生于斯养于斯之家园怀念的“怀归”诗等方面,由此表现出我国古典生态存在论美学思想所特有的“诗体”、“诗意”与“诗法”,说明《诗经》在建设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之中的重要作用与“实践美学”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4.
普适价值问题之所以引来诸多争论,甚至怀疑或否定,源于现代价值理论不能为其提供最终的解释依据与理由.因为现代一切价值理论都是效用理论,这种效用理论局限于生存论平台而考量"一物对一物的需要和一物对一物之需要的满足的使用价值".而普适价值得以成立的最终解释依据与理由,只能是存在论的.在存在论平台上,凡价值,其自身具有普遍指涉性,这种普遍指涉性根源于生命存在本身:生命存在本身才是最高价值,才是一切价值之源,才是一切普适价值之根本,才赋予了生命价值以生态品质,才为"价值生态"概念诞生提供了土壤.价值牛态乃价值之一般规定、一般特性、一般要求,并由其自身之生成性与关联性、过程性与整体性、历史性与未来性的境遇性整合,构成了普适价值诠释的基本视域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生态思想如果要真正成为一种"拯救地球和自我拯救"的行动力量,只进行纯理论层面的研究是不够的,还应注重生态思想传播的有效性和审美性。作品即思想,好的作品就是思想的丰碑。本文以经典的文学、电影、舞蹈、绘画、音乐、装置艺术、书法作品为例证,研究生态思想在艺术作品中的同质异构性,即生态思想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显现与构建,试图为生态思想的有效传播和诗性渗透提供新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牟宗三沿着解读康德哲学的思路,对海德格尔思想进行了五点衡断,其中较宏观的方面涉及对存在主义、现象学方法以及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理解,具体方面则涉及对海德格尔《康德书》中所阐述的时间性和有限性方面的误读,从中暴露出牟宗三并没有理解现代西方哲学所发生的转向,而他本人则局限于海德格尔视野中传统形而上学的立场。  相似文献   

7.
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使得人们重新思考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生态美学观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包含生态维度的新的美学观,是美学学科的当代发展。它以唯物、实践、存在论为其哲学基础,是对实践美学的继承和超越。本文结合对温州生态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现状的阐述,通过温州政府对生态文化建设的作为,具体分析生态美学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并没有拒斥形而上学。康德提出了形而上学可能性的问题并将未来形而上学建基于先验统觉,“人是什么”的难题升起。海德格尔接过康德的难题,把先验想象力这一“裂隙”作为突破口,以一种非现成的存在之思开显出人与世界的不一不异的存在论差异状态,使源始的世界整体成其为整体,从而真正为形而上学奠立根基。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新时代背景下从严治党,提出了创新性的观点、思想与论断,产生了一套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思想。本文在论述了习近平政治生态思想溯源的基础上,提出了习近平政治生态思想的时代价值,认为其推动了党的纯洁性建设,使得从严治党可以落地生根,构筑了我党执政的基石,同时增强了治党的经验。最后系统分析了习近平政治生态思想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0.
论生态式艺术教育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继灌输式艺术教育、园丁式艺术教育之后的一种新型艺术教育。生态式艺术教育改变了各种知识之间的生态失衡状态,通过音乐、戏剧、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间的交叉、融合,通过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造等多种学科之间的互生、互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能力。这种新型的艺术教育形式意在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培养具有真正智慧的、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的哲学观渊源于古希腊思想,他的语言观其实质乃是自然语言观,"自然在说话"。这是对技术时代理性语言的反拨,要求人们回到自然语言上来,倾听自然的召唤,应合自然的指令。而自然语言本质上是诗性语言,只有诗性语言才能通达人类的诗意栖居。在后现代语境下,海德格尔的语言观启示人们言说方式的转变,从以人类为中心的言语转向以生态为中心的言语,即生态言语。生态言语要求人们转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推进新的文化范式的形成,同时为新兴的生态文艺批评提供一个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萌芽,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始终关注于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并以看待“人”的眼光审视、关怀自然万物。这种建立在道德心性论基础上的“天人舍一”思想的生态学价值在于,它将人对待宇宙万物的态度升华成做人的道德要求,并将此伦理作为本体与宇宙自然相通而合一。  相似文献   

13.
与以往美学理论有所不同,海德格尔的美学理论是具有创新意义的现代美学思想,其具有革命性质和创新性质的地方主要在于:此种美学思想是以主观和客观相融合的存在哲学颠覆了传统的主观与客观相割离的形而上学,也正是此种美学思想内核,使得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以及在语言问题上都显示出了区别于传统思想的新思路,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的“世界”范畴从存在论的角度对于人的生存背景进行了深刻细致的讨论。在这一范畴的统引下 ,海德格尔哲学中对于“存在”、“器具”、“上手性”诸概念的阐发与马克思主义里在“人化自然”范畴下对于“人”、“工具”的分析有着相当大的相似性。从这两组范畴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这两种思想间相互交流沟通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在艺术传播的过程中,通过艺术批评者对艺术作品信息进行客观准确、公正理性的评价,使更多的人们接触和认识到艺术作品信息的价值和内涵,使艺术作品信息能够更好地进入艺术世界,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促进艺术作品信息的传达、交流和传播,促进艺术的传播和发展。艺术批评是一个重要的艺术传播方式,在艺术传播中具有促进和阻碍艺术作品信息传播的作用,艺术的传播是有赖于艺术批评的。艺术批评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艺术作品信息的传播,完成艺术传播的任务,促进艺术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政治生态伦理是生态伦理学的一种实践方式,它涉及到政治、生态、道德三个方面,是把政治学、生态学和伦理学结合起来的理论形态。随着时代的进步,政治生态伦理在不断创新,20世纪的生态社会主义就是其典型代表,政治生态伦理的价值也一直在创新,其现代价值就是生态政治文明这一新的文明范式的提出。科学地揭示政治生态伦理的思想传统、发展形式和现代价值,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校美育的生态艺术化,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其后的生存实践中自行展开生态美育的基础。经由教师对经典艺术的绿色解读特别是各学科的生态艺术性教学,学生走出校门后,有了生态艺术化生活与实践的底蕴,可以实现对人与世界的生态艺术化特别是天籁化培养,形成从学校到社会的可持续的生态美育。生态美育基于生态,促成天籁生态,使自身的本质规定与生态、自然、存在的终极目的同一,呈现出崇高的使命与担当。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环境破坏的加剧,生态思想不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共识,甚至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的信仰,具有了宗教性质。本文意在指出,现代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危机致使生态思想具有这种性质,这种性质不仅表现在科学、哲学、伦理学中,也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9.
中国禅悟的三种境界在一定程度上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有很多相似之处,两相比较,可进一步加深对海氏思想的认识,以期对推动禅宗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是傣族民间文学最深层的思想根基,规范着各个时期各类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性格和呈现方式.从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来看,傣族民间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基本上呈现为四个系列:神灵——生态原则的立法者与维护者;文化创始人——大自然奥秘的领悟者;极权人物——反生态者与破坏生态者;底层民众中的英雄——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与拯救者.每个系列的人物形象不但在社会角色上属于同一类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承担着相似或相同的功能.在这些形象系列中,体现了傣族人民的生态理想、对生态破坏根源的思考及其生态意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