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林云铭《楚辞灯》是问世于清初的一部重要楚辞注本,也是较早在日本得到刊刻并广为传播的楚辞注本,对楚辞的普及贡献颇大。考释《楚辞灯》在日本流传的版本信息与传播情况,对于楚辞版本校勘以及传播史探究,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实地调查,笔者整理收集了十余种《楚辞灯》和刻本,对其版本信息作了详细介绍,总结其刊刻特点,分析《楚辞灯》在日本传播的主要情形和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2.
骆鸿凯的《楚辞》研究著作,现在可查知的有专著四种,论文四篇。他早年师从黄侃,习训诂、声韵之学,治学谨守师法。以小学读《楚辞》,尊王逸《楚辞章句》,辅以《说文》、《尔雅》等,不任意发挥,务求其本真。  相似文献   

3.
丁玲 《职大学报》2015,(1):23-26
汉代至晋代,楚辞属赋;南北朝时楚辞与赋开始分立,梁萧统《文选》将赋、骚视作并列的两种文类,赋类仅收录以"赋"名篇之作,骚类所录皆《楚辞章句》中篇目;隋唐以降,历代总集中赋类的收录多延续《文选》的体例,但楚辞与赋的类目关系和楚辞类的收录体例,终无定法。  相似文献   

4.
丁海玲 《职大学报》2014,(1):14-22,25
随着楚辞学研究的日益兴起,王夫之的《楚辞通释》也逐渐受到楚辞学者们的关注.通过对前者《楚辞通释》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出其成果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较高成绩.但对楚辞学者来说,《楚辞通释》的研究还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楚辞·远游》是我国古代游仙文学的源头,开中国游仙文学之先河并对后世游仙文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汉代司马相如的《大人赋》继承了《远游》中的"游仙"模式,与其有着相似的"游仙"结构和"游仙"路线。但深究其本质,两篇文章在"游仙"性质和内涵上又有着很大的区别,《大人赋》只是单纯的模仿了《远游》的形式,在内涵上却远远不及《远游》深刻,但是《大人赋》在仙境的描写与开拓上又对《远游》有一定的发展与创新,这主要与汉代神仙思想的发展以及汉代文学艺术的演进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中国龙凤文化源远流长,在西周至战国时期产生的两部伟大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龙凤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诗经》的龙凤多单独描写,《楚辞》的龙凤则多在一诗中对举描写,体现了南北文化融合的鲜明特征。《诗经》、《楚辞》中的龙凤意象都具比兴与象征作用,而《楚辞》则更多了一分南巫文化的神秘色彩。《诗经》和《楚辞》共同奠定了中国龙凤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7.
《庄子》称道的逍遥境界,作为理想的生存状态和人生的最终归宿出现,其内涵在全书中一以贯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楚辞中出现的逍遥,则有两种类型,一种以《离骚》、《九章》为代表,展示的是对人生归宿的寻觅以及理想破灭的悲伤,其主角是无家可归、有家难归的游子;另一种以《九歌》为代表,逍遥指临时驻留的愉悦状态。《庄子》的逍遥境界,是对《诗经》的继承,进而又作了改造和提升。楚辞中逍遥的第二种意蕴,与《诗经》一脉相通,而第一种内涵则是对《诗经》逍遥境界的颠覆,但部分细节也有《诗经》逍遥意蕴的遗痕。  相似文献   

8.
王伟 《职大学报》2010,(3):30-34
历代许多小学类重要著述如《说文》、《广雅》、《韵补》等,在论述文字之际,对于《楚辞》皆有所徵引;而其相关研究著述如《说文解字注》、《广雅疏证》等在其进一步对《说文》、《广雅》等疏证研究时,则也更多的引用和论述到了《楚辞》。凡此相关引用和论述数量丰富,合理的利用这些材料有助于《楚辞》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9.
《楚辞》中以九名篇者很多。《九歌》、《九章》、《九思》等皆是。诸篇除《九歌》外皆为九章。唯《九歌》则实有十一歌,篇名与章数不合,此乃《楚辞》中一大疑案。何新撰文认为,“九”字  相似文献   

10.
林氏《楚辞灯》一书,将二千余年来王逸、朱熹等人的注释统统斥之为"暗室",这是不公平的。但林云铭此书力主层次分析,并且身体力行,仅此一点,就完全可以在中国楚辞研究史上卓然特立,名垂千古。在强调对楚辞进行层次分析这一点上,林云铭并非首创者,而在对《天问》一诗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解读之实践上,他确实是中国骚学史上第一人。刘树胜君能对《楚辞灯》进行点校,可谓慧眼独具,其对于推进和深化楚辞研究,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1.
体育是汉代骈文描写的对象,多姿多彩的骈文呈现了一幅汉代体育画卷。汉代作家枚乘和孔臧最早开始在骈文中描绘狩猎的内容,接着司马相如和扬雄在文学作品中描写皇族诸侯出猎的盛大场面,讨论狩猎的褒贬意义。马融的骈文介绍了汉代的樗蒲和围棋;蔡邕的骈文介绍了汉代的弹棋;张衡的《西京赋》和李尤的《平乐观赋》则再现了汉代的杂技娱乐。骈文不仅真实摹写了汉代体育活动,而且折射出汉代古人的体育观念,当时全社会树立了尚勇崇武的体育风尚,人们下棋狩猎追求的是娱乐与休闲。骈文蕴涵着古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认识。研究古代骈文可以促进文学和体育事业的交融发展,在体育与文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体育视角审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促进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扬雄的汉赋观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讽谏说为主体,其他观点皆由此推演而成。扬雄的某些观点是终生一贯的,如汉赋讽谏说,屈、马高下论,模拟说等;而有些观点则有着前后期的巨大差异,如"神化"说,"丽则"、"丽淫"说,汉赋价值说等。扬雄晚年鄙薄、否定汉赋,有着多方面的深刻而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甘肃境内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当地人类便与今陕西、四川岷山一带的古氏族有了较多联系,接着中原华胥氏、有熊氏、有氏相继迁入,继之以炎帝神农氏族、太昊伏羲氏与女娲氏族的部分成员也入居甘肃天水地区,它们与当地土著西戎族交往融合.从甘肃大地湾文化及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遗址所揭示的内涵也证实了甘肃地区古氏族部落文化的发展面貌.进入"五帝"时代,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伴随黄帝、炎帝部落的相继东迁,西戎部族进一步强盛起来.齐家文化即是西戎民族集团文化的反映.甘肃地区古氏族部落的交往融合与文化的发展,说明甘肃地区土著居民与华夏民族交往甚早,其文化发展与社会进化无不与中原华夏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史记》与《左传》关于“重耳之亡”的比较,发现司马迁对于史料摒弃了原有的“礼”的形式,批判了以“礼”为掩饰而行私利的政治的虚伪本质,表现了他卓越的历史洞察力和对仁政的向往.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与屈原均以宏文名垂千古,但屈原之“志”为“存君兴国”,即通过君王来实现其“美政”理想,把楚国的事情办好;司马迁之“志”是撰著《史记》,以期名垂后世。屈原“无我”,司马迁“为我”;屈原无心插柳柳成荫,司马迁则是有意栽花花盛开。  相似文献   

16.
在历史研究中,司马迁把“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与汉兴百年的历史变迁结合起来,让史学承担哲学的责任。以李陵之祸为人生转折点,司马迁对现实政治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在深刻反省汉兴百年的历史中看到盛世下的危机。司马迁研究历史的方法是循环论。在继承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司马迁抓住“历史循环”的大势,将社会变化的法则与“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历史哲学观。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从严复思想的视角对当代武术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分析。研究认为:严复对西方文化的深刻透视使其在对待传统时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中西、体用"论争,对当代中国武术的内部争论有着启示意义;同时严复思想局限于时代背景,其所倡导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当代武术发展需要警惕的;最后,从严复所提炼的翻译学"三字经"中,可以总结出中国武术传播的三字经。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中医体质中健康体质平和质与非健康体质偏颇体质的大学生身高标准体重比较分析,揭示其内在规律,为改善大学生身体形态开拓新的思路与方法。研究表明,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对男大学生身高标准体重产生了高度显著性影响;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气郁质对女大学生身高标准体重产生了高度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逆觉体证是阳明心学美学审美工夫的显著特征。阳明心学美学的工夫是内求诸心的心上工夫,心体和工夫是辩证统一的。诚意、致知、格物作为道德实践工夫,是依良知而又指向心体的,“心”是工夫的内在依据和动力,同时也是工夫的目标。本然之心经由工夫过程超越实然达于应然,臻于境界。  相似文献   

20.
公元759年,杜甫旅居秦州,结识了隐者阮防,两人友好往还、诗薤互赠。杜甫秦州诗中有两首直接写到了阮防,而阮防的部分生平信息也因此得以留存。从杜甫的诗可知阮呀基本的形象轮廓:性情宁静、气质高古、诗风清隽且创作刻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