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4 毫秒
1.
[你为什么不忏悔] 本年度,北大“才子”余杰发表《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一文,文化圈内轰动。随后,有人炮制《余杰,你为何不忏悔?》一文相互狙击。至此,“你为何不忏悔?”成为某种文化隽语,在各大媒介流传开来。最常见的“文化审判”经常是这样的:你,为什么不忏悔?……不要,不要呀!,……我不要忏悔!……请给一个忏悔的理由先?……忏悔需要理由吗?……忏悔不需要理由吗?……需要吗?……不需要吗?……情节是结合余杰、余秋雨以及大话西游的格调调配而成。在忏悔与不忏悔,需要与不需要,姿态与资格,胆量与信心之间…  相似文献   

2.
某报头版头条大字标题赫然入目:《国庆节不要太开心噢!》当时看过顿吃一惊:国庆节是喜庆日子,为什么报纸劝读者不要太开心呢?在上海读过大学的女儿为我释疑:“不要太”这三个字是上海俚语,意思是叫“非常”、“十分”,“不要太得意”就是十分得意,“不要太开心’就是十分开心,上海人是看得懂的,不会产生误解。听了她这番解释,我心中原有的“可能是编辑、校对出差错”的担心算是打消了,但是我又产生了以下担心:该报是发行量很大的报纸,据说拥有外地读者五六十万,这五六十万外地读者能否知道“不要太开心”就是十分开心?会不…  相似文献   

3.
张景龙 《新闻窗》2007,(6):73-74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为什么说构建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大众传媒在构建和谐文化中应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媒介生态环境优劣对于大众媒介在构建和谐文化中有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4.
有一位杂志的编辑曾在电话中半开玩笑地问我:“你怎么专写敏感的题材?”我回敬他一句:“我如果不敏感怎么当记者?”他马上举手投降:“那是,那是。”我其实知道,他的本意不是说不要写敏感的题材,而是要把握在一定的“度’上,太敏感了不好办。怎么就说中国人活得太累呢?(是心理上太累)干什么事都是“既要”“又不要”。否则,就说你偏激。这个“度”,或许就是中国的老祖宗所发明的“中庸”。自然,这里面或许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咱们且不去研究。我所着急的是,这个“中庸”为什么会把中国人整得于什么事情都是不前不后,不紧…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深入调查研究深圳商报编委会在当今社会,尤其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经济特区,新闻工作者还要不要提倡深入调查研究?为什么提倡了几十年,深入调查研究还未真正成为有些人的自觉行为?应采取怎样的措施使之发扬光大?市场经济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编辑,你的“上帝”是谁?──兼谈期刊编辑与作者、读者之关系黄样兴【南昌】“二为”方针?这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总的指导方针,并不是编辑这一行当独家尊奉的圭臬。读者?这似乎是正确的答案──期刊靠读者掏包方能生存,但请不要忘记“鼓天下之者存乎辞”的古训,抛开...  相似文献   

7.
七月热帖     
“很好很强大”、“很黄很暴力”在网上使用得很多很频繁。我干脆也创造一个“很贱很无耻”,用在“记者无疆界”组织身上很好很合适。这个组织为什么很贱呢?因为它为了钱不要脸。喜欢金钱没错,迷恋金钱也无可厚非,但是为了金钱丧失理智和道德就很贱了。那它又无耻在什么地方呢?通过变幻无穷的招术,它吸引了善良人们的注意和金钱,还能使人相信他的标靶是所有的“强权”。  相似文献   

8.
广播是“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是以声音(语言、音乐、音响为广播声音的三个要素)为表现手段的现代化宣传工具,如何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更好地为党和人民,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闻界第一个基金会是怎样建立的?为什么会设“提名”荣誉?中青年记者参评年龄为什么限制在55岁以下?第一届范长江新闻奖有10个名额为什么只评了9名?一位参评者为什么零票落选?四川省金堂县广播站编辑杨登榜是怎样登上了九龙榜的?  相似文献   

10.
捍卫儿童     
《青年记者》2008,(13):8
“童年是灰色的,管教之树常青。”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回首童年时光并不觉得“很美”?为什么如今越来越多的儿童过得不像“儿童”?当年鲁迅先生大呼“救救孩子”。今天我们仍不得不疾呼:捍卫儿童!  相似文献   

11.
男子集体球类整体疲软。恐怕这才是“三大球”需要搞上去的核心和关键问题人们真正在意的是——中国男人为什么“不行”?为什么一个崇尚集体主义的语境里,集体项目恰恰是最难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2.
一位书评家一边翻阅我案头的“老城市”系列丛书,一边问我:“这套书你们为什么这么编?为什么不出成一套正儿八经的老城市画册?或者直接请几位作家写本叙旧的书,弄几张照片做做插图算了?为什么非得这样编?”我这样回答他:“这样编,好读。而书,首先是要好读。”这...  相似文献   

13.
说档案价值分析鉴定的基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难道说档案价值分析鉴定的基础还不清楚吗?为什么,这得从头说起。一、鉴定实践雾茫茫截止目前,档案价值鉴定是“说起来清楚,干起来糊涂”,实践中总使人感到层雾茫茫,越干越使人迷惑。迷惑之一,“档案的价值究竟是什么?”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至今仍是档案管理的一个“歌德巴赫猜想”,未能破解。既如此,那么所谓档案价值鉴定岂不是要鉴定我们并不知道的东西?其结果的是是非非又怎能说得清?迷惑之二,档案的价值尺度有如孙悟空的金箍棒,小如粒,大无边,难以把握。同一份档案文件,不要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鉴定结果,就是同一个人在不…  相似文献   

14.
赖昌星前传     
在成为一件惊天大案的嫌疑主犯之前,他走过了怎样的道路?远华事件的喧嚣早已远去,是时候追问一些被忽略的问题了——远华案为什么发生在这块土地上?为什么发生在赖氏家族?又为什么“成就”了赖昌星?  相似文献   

15.
我一直认为互联网本身的意义,是纯文化的,是精神的连线。这种连线的可能性,依赖于“想到”的能力,为什么我就没有想到呢?因为我的“软实力”不够。很不好意思,“软实力”这个词竟然也是一个外来语,人家说得好,我们需要,就不得不用——为什么?  相似文献   

16.
刘斌 《新闻记者》2007,(12):88-90
今年9月,应德国阿登纳基金会邀请,我随上海财经记者代表团前往德国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访问。行程虽然短暂,效率却非常高,代表团一行6人穿梭在法兰克福、波恩、柏林、汉堡和慕尼黑5大城市之间,顺利完成了对30个机构的登门拜访,这其中有一半是媒体单位。陪同代表团的是阿登纳基金会上海项目办事室主任Thomas Awe先生。中文名叫魏特茂.说快了和“为什么”有点音近,一位十分热情、友好和幽默的德国人。他在路上说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搞笑段子”:有个中国小女孩问他为什么叫“为什么”。他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叫“为什么”;反正叫魏特茂,不要问为什么。玩笑归玩笑,魏特茂先生还是常常令我们感受到德意志民族严谨的一面。所谓“走在钟表上的民族”:他时时处处扮演掐秒表的角色,一看我们问个不休、无意刹车的时候,就会当机立断插话进来,“还可以问最后两个问题”。若问“密集访问”为什么能够做到环环相扣?原因也许就在这里。  相似文献   

17.
北京晚报从6月22日起,每天用两个整版篇幅刊登“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特刊──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回答”。到26日已刊登了五大专题,即:道路、旗帜、领袖、精神、口号,共回答了问题32个。 有些问答通俗易懂地介绍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和基础知识。比如:社会为什么会有政党,政党为什么要有领袖?毛泽东为什么受到人民的拥戴?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总要高举旗帜?旗帜上为什么总会写上领袖的名字?等等。 有些问答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阐述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比如:社会主义道路是共产党选择的,还是人民选择的?…  相似文献   

18.
常爱玲 《大观周刊》2013,(4):210-210
早读开始了,我让学生熟记昨天学过的重点句型,并逐人背诵。 “老师,别让我背了,写下来行吗?” “老师,我不会读,但我会写。您让我写吧!?” 面对刚认识的这些孩子的恳求的目光,我欲言又止。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二十年前消失的“哑巴”英语学生在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又复活了呢?  相似文献   

19.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领袖出版热”正方兴未艾,研究数字特别是研究“8”的图书又开始走红。俄罗斯人怎么啦?为什么越来越中国化?  相似文献   

20.
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新闻专业队伍已形成“百万大军”。随着专业队伍的不断扩大,信息网络的迅速扩张,平面媒体还要不要百姓参与?“群众办报”的原则是否还要坚持?报纸通联工作是否还有用武之地?这是新形势下报业发展的新“路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