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播技术也日趋完善,网络媒体更让传播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受社会现实、市场经济和媒体利益的驱动,跨文化传播及受众心理需求的影响,我国电视新闻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出现娱乐化趋向,对电视新闻传播效果产生积极意义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这就需要电视媒介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保证电视新闻健康有序。  相似文献   

2.
贺健 《视听》2023,(4):141-143
近年来,电视新闻开始探索短视频化的发展模式。电视新闻的短视频化需遵循真实性和可靠性原则、完整性和系统性原则、创新性和技术性原则,准确定位新闻内容,丰富视频编辑形式,筛选视频资源,构建新时代背景下全新的电视新闻传播体系。电视新闻短视频化编辑呈现出人工智能编辑、大数据化编辑、个性化风格编辑等创新趋势。电视新闻应把握短视频化优势,实现广泛传播和高效能发展。  相似文献   

3.
林晓东 《东南传播》2022,(11):44-4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平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载体,其传播途径也发生着改变。电视、广播、报纸已经不再是新闻节目的主要传播途径,使得传统媒体新闻传播途径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互联网的兴起以及各种移动传播载体在人们生活中使用率越来越频繁,新媒体类平台的大幅兴起,对电视新闻造成了极大的压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电视新闻关注度降低,受众减少,传统传播渠道受限等。为了提升电视新闻节目更好地跟新媒体平台有机融合,让传统媒体电视新闻节目走进新媒体平台,以更好的形式传播新闻,电视新闻节目融合转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通过电视新闻来了解国家大事,电视新闻的传播就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信息接收渠道。电视新闻传播形式较为单一,因而无法满足更多人群的新闻需求,但是电视新闻广播化传播,则能够以广播传播的形式对新闻内容进行多样化展示,帮助人们更加高效地获取新闻内容。本文在此基础上,主要对电视新闻广播化的传播形式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数字化、多媒体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世界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的新变化,将对电视新闻传播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之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因此,我国电视新闻传播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1.电视新闻"窄播化"日益突出,体育、商业、国际等专门新闻频道不断分离随着传媒业的竞争,大众传播日益明显地向分众传播转变,  相似文献   

6.
项飞 《新闻传播》2024,(3):55-57
进入新媒体时代以后,新媒体以及相关新技术的出现并广泛应用,让传播变得更加快捷,电视新闻以往所受到的时间、空间、地域等方面的“壁垒”,如今逐渐被媒体融合发展的潮流所冲破,电视新闻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然,机遇与挑战并存,电视新闻以及电视媒体的可持续发展仍旧任重道远,电视新闻时而还会出现内容同质化、形式单一、传播渠道有限等弊端。为了更好地发展,电视新闻必须加快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尽可能拓宽并利用新媒体的资源,扬长避短,为广大观众生产出喜闻乐见的优质电视新闻节目,切实提高收视率,让电视媒体在愈发激烈的媒体市场上行稳致远。本文从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必然性入手,从融合发展的内涵、广度和深度、新媒体资源利用、移动终端平台的开发与搭建等层面,进而阐述新时期电视新闻新媒体拓展的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7.
刘俊 《新闻知识》2006,(9):69-70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应该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那时中央电视台开办了一档新闻节目叫《观察与思考》,其播出的第一个节目《北京居民为什么吃菜难》,这期节目的播出标志着一种以栏目形式播出的新型的、独立的电视评论样式的出现。自此之后,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不断得到发展。到如今,我国电视新闻评论呈现出发展的多样化状态。本文就此问题作出一些探讨,以期总结出‘些电视新闻传播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与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电视新闻传播呈现出新格局。新闻直播的常态化、媒介的融合化、传播的国际化将成为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作为电视新闻传播主体的新闻记者将面临着转型。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视新闻评论五十多年的发展展现出一条人格化不断演进的发展轨迹。人格化传播让电视新闻评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格化的不断演进又让电视新闻评论不断迈上一个个新的台阶。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手段日益多样,电视新闻评论要保持既有的优势地位,仍需进一步发挥人格化传播的优势,探索人格化的深层演进路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传媒事业的发展,网络媒体凭借互联网提供的便捷传播平台,为网民带来全新的新闻信息收发体验,同时也给电视新闻带来巨大挑战.作为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形式,电视新闻需要正视网络时代新闻传播带来的挑战,合理发挥传统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特色和优势,形成应对网络时代媒介新闻传播挑战的创新思路,增强电视新闻同网络新闻传播竞争状态下的优势,以提升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最近几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迅猛,涌现出大量新媒体,新闻传播形式不断创新,在大量新媒体的参与下,信息传播速度有效加快,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对传统新闻媒体造成了较大冲击。传统媒体要想重新获得发展生命力,必须要积极引进新型传播形式,强调媒介融合发展。本文主要结合我国电视媒体发展形势,研究了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形式的创新状况,只有提高专业化水平,及时借助新媒体才能彰显自身强大竞争力。笔者对电视新闻节目发展进行了深入探索,并研究了当前新媒体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实现媒介融合才能帮助电视新闻重新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媒介形式不断涌现,在新媒介环境下研究电视新闻传播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新媒介形式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电视新闻节目的特点在于图文并茂,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强,在特殊地点和关键时刻可以采取现场直播或现场连线的方式进行报道,为受众群体呈现一种视听兼备的新闻  相似文献   

13.
杨海峰 《当代传播》2011,(6):110-111
近十几年来,随着卫星通信技术和电子数字设备的迅速发展,电视直播逐渐常态化,大大加强了电视报道的新闻时效和传播效果.随着新媒介环境的到来,电视新闻现场语言正经历着新一轮的变化,主要呈现出人际传播的特点,这种趋势体现在语言的形式、样态、叙述手法、叙述内容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14.
当前互联网发展,给电视新闻媒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呈现出信息来源广以及传播多样性特征,针对此特征本文主要从多元化的采编方式、技术创新手段的融入以及队伍建设水平三个方面提出了我国电视新闻采编创新方案。  相似文献   

15.
消息类电视新闻是时下电视新闻的基本形式之一,传播快捷,形式灵动,是观众获取当前各类时事的重要渠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信息平台兴起,尤其是新媒体的飞速发展,让信息传播速度更加迅捷,消息类新闻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占据新闻市场的重要地位,需要所有从业者深思。本文将探讨新时期新闻短消息的采写方案,以促进新闻短消息的编写。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以及各类社会事物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进而对社会信息,新闻传递的需求度也越来越迫切。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的新闻传播形式有三种,报纸、广播和电视新闻。然而在现今社会,电视新闻凭借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占据鳌头。本文中将围绕电视新闻的视听魅力展开,分析这种新闻传播形式的优越所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在这种形式发展的强烈需求下,媒介融合的出现,满足了时代的发展需求,本文将从媒介融合的概念开始进行分析,从现代媒体生长环境的改变趋势、强化电视新闻传播效力的发展情况和以科学方式评价电视媒体传播效力三个方面开始着手,探索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研究媒介融合的发展对电视新闻传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或节目主持人在新闻事件现场对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向观众做口头叙述、评论新闻事件,同时通过镜头展示现场动态和环境的一种报道形式。与平面媒体和广播相比,电视报道本身就具有图文兼备、声像并茂的优点,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则更彰显出电视传播的优势。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让它更具威力和魅力呢?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电视新闻的传播发展方式与传统电视新闻有所不同。为了顺应时代发展,三网融合作为时代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产物,它所带来的不仅是信息技术的不断融合与进步,更是将技术、业务、行业规制、组织、市场乃至媒体形态等方面的变革推向了更全面的发展维度。因此,传统电视新闻的传播模式必须及时转变,不仅要认识到传播环境的变化,更要把握新媒体技术,转变旧的传播理念,不断拓展新的传播方式,让电视新闻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变化,适应社会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围绕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新闻传播凸显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对此提出了几点有效性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20.
试析电视新闻跨媒体传播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跨媒体传播形式是指电视媒体除拥有声画符号同时兼备的传播形式外,还拥有广播传播形式(只有声音符号传播)和报纸传播形式(只有文字符号或文字声音符号兼备传播),在电视新闻中,跨媒体传播形式具体表现为电视新闻广播化和电视新闻报纸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