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珺 《青年记者》2021,(2):61-63
本文以中国书评媒体(报纸读书版)的发展作为背景,观察大众阅读趣味、阅读习惯的变化,探讨新媒介时代"浅表化""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成因。并通过对《新京报·书评周刊》的微观分析,思考"浅阅读"时代书评媒体如何引领"深阅读"风尚。  相似文献   

2.
随着图书出版事业的日益繁荣,越来越多的报纸争先恐后地纷纷开办书评专版或书评专栏,真可以称得上是“你方唱罢我登台”般热闹纷繁。透过这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我们会理智地发现:某些报纸的书评已在不知不觉间走入了误区。 报纸书评的误区,说到底是一种人为误区。也就是说,报纸书评版编辑选择什么样的书评,就会使书评作者写出什么样的书评。否则,书评就难以在报纸上刊载,进而也就失去了书评的宣传功效。由  相似文献   

3.
图书走进报纸、与报纸亲密接触,在中国已经有了不短的历史.早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就有<大公报>的"文艺副刊"、<申报>的"自由谈"、<文汇报>的"笔会"、<京报>的"副刊",以及左翼文化人办的<读书周刊>、<书与人>等,或开辟书评专栏、专版,或是纯粹评介图书的专业报刊.那时还出现了一批颇有影响的书评家,如活跃于当时文坛的青年作家李健吾、常风等,就是以写书评名世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地市级报纸受到的市场压力越来越大.那种"报不报由我,看不看由你"的状况早已成为历史.要不断超越自我、加快发展,必须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受众群体,必须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精品.这就迫切需要采编人员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报道的研究与设计,着力改进报道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不断地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5.
书评难得     
陈四益 《图书馆》1998,(3):76-77
题目写下了"书评难得"四个字,其实书评似乎并不难得.几千张报纸天天在出,大多都有副刊,而副刊又大多都有书评,这还不算专门评书的报纸与刊物,若是"难得",还能办得下去吗?然而,好的书评,以我十几年编副刊的经验,确实难得.我曾经策划过三次较大规模组织书评的活动,一次算半成功,两次是完全地失败了.  相似文献   

6.
(续上期) [必读] 读者为什么一定要读我们这份报纸,哪些内容是读者一定要从我们报纸上获得,或者喜欢从我们报纸上获得才感到够意思的,这就是我们报纸的"必读性".一些报纸,尽管也有一定的发行量,但因为没有形成这种"必读性",也就无法最终确立自己独树一帜的品牌地位,而没有"必读性"也就没有读者的"忠诚度",只能沦为被其他报纸罩住的二流补充类报纸.  相似文献   

7.
注意力"指的是"注意"的程度.俄罗斯教育家乌中斯基曾经对"注意"有这样的概括:"'注意'是我们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中的-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注意"="在乎","在乎的程度=注意的程度",这种注意的程度就是注意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报纸就是"注意力经济",报纸办得好,能吸引读者眼球,就能不断赢得财富.注意力是编者与读者之间相互需求的一座桥梁,编者通过不断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换来读者对报纸的不断评价,因此,媒体的公信力也就得以逐步积累,影响力也就得到了不断的扩大.  相似文献   

8.
博学多识、目光如炬的钱钟书先生,对于书评似乎没有直接说过什么好话。他于1939年2月18日在《写在人生边上》一书的序言中,起笔就是调侃所谓"书评家"的: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末,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缴卷。  相似文献   

9.
通过阐述"草根书评"的释义和兴起原因,分析其种类形式和对读者的引导情况,与常规书评进行优劣势比较,点明"草根书评"是书评文化新兴的、重要的组成,应与常规书评互为补充,共同推进书业发展和提升国民阅读.  相似文献   

10.
1、美国报纸的书评专栏美国各大报纸都设有书评栏目。报纸书评因报纸出版周期短,新闻性强,书评往往发表于图书未出版或再版之际,具有很强的时间性。然而,也正因为追求快速,新闻性以及根据图书校样撰写书评等特点,报纸书评与图书实际内容常有出入,不能准确地深入地揭示图书。此外,报纸书评大  相似文献   

11.
书评工作是编辑出版工作的一部分,书评者要评书必须读书。书评者的读书包容着三个侧面,就是接受、赏析、批评。接受就是接受所读的书的精神内容。书评者读书是为了要评书,也就不是如一般读者那样只入乎其中地去读,而且还要在入乎其中时又能出乎其外。入乎其中是为了读懂、接受,出乎其外是为了审察、批评作准备。所以,如果一般读者读书是入而无我,书评  相似文献   

12.
书评的症结     
书评的症结李大星书评在我国读书界与出版界一直是一个薄弱的领域。就横向上的比较而言,域外出版业对书评的重视足以衬托出我们的差距。比如,在美国,设有书评专栏的报纸为二百八十九家,我国为十余家;专门的书评杂志(包括以书评为主要内容者)美国有四十八种,我国则...  相似文献   

13.
论综合书评     
一什么是书评?在一般的认识中,都视之为对某一本书的评论。这种认识不能说没有根据,因为我们通常所见到的书评,的的确确差不多都是评论某一本书的,只是偶尔有时连带评两本书或最多三本书。所以,认为书评就是对某一本书的评论,从常识来说,有一定道理。然而,从科学地认识书评来说,这种认识又是不完整的,并不能概括书评的全部内容。至少还有另一种不是对某一本书,也不是对某两本书、三本书而是对某些书——或者说书籍群体进行评论的书评。如果那种对某一本书评论的书评我们可以称之为专书书评的话,那么,这种书评我们就可以称之为综合书评。这种综合书评,在西方是比较多见的,特别是对自然科学书籍的书评。他们称之为State of the Art Survey。这个名词中的  相似文献   

14.
陈伟 《今传媒》2007,(12):25-26
在市场经济时代,实行市场化经营的报纸发行总是追求发行效益的最大化.对于一个新创办的报纸,其发行量必须达到某一个特定的临界点,报纸才会赢利,这个点被称为报纸发行的赢利临界点.对于一个业已成熟的报纸,其发行量达到某个特殊的临界峰值,报纸的利润可以达到最优化,发行量大于这个临界峰值时,报纸的利润开始递减,这个点就是报纸的最佳发行峰值.那么,如何描述和预测这两个"拐点"呢?笔者认为,可以用突变论来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报纸杂志化"现象,源远流长,并非从《救亡日报》开始.在长远的历史发展中,报纸与杂志多次相融、互补,但并没有简单地"杂志化".不能认为现在是所谓的"厚报时代",报纸就是"杂志化"."厚报时代"这个概括本身,就是欠科学的.  相似文献   

16.
"都市拍客彩信大赛",一个以手机媒体为品牌营销手段的创新型活动,活动本身的吸引力和手机在科技推动下的多元化角色,使得《南方都市报》获得了与掌握在大众手中的手机媒体资源合作的机会.报纸、手机和网络,形成了一个兼具互动性和公信力的"互联网",参赛作品登上报纸版面,满足了大众的梦想,也是对报纸产品功能的创新,实现读者与报纸品牌的深层次互动;赞助企业参与这项活动,赢得更多用户、也深化了品牌形象,真正实现参与者各方共赢.  相似文献   

17.
德国的书评     
德国书评分为两部分,一为报纸书评,二为杂志书评。报纸书评一般都在报纸副刊上刊登,但每年也会有几次书籍专刊发行。 《法兰克福通报》一向以保守立场及其传统风格而受读者青睐,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报。它的副刊尤其受到好评。这得归功于德国文学评论“教皇”兰  相似文献   

18.
整整25年前,原台湾《书评书目》杂志总编辑隐地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曾经大叹"苦经"说,他当初主编的是一份"易于招惹是非的刊物",因为所谓"书评","在我们这儿,一向被人看成不是骂人就是捧人,而我的朋友十分之七八都是写文章的,看样子,总有一天全会被我得罪光了。"他回忆说:  相似文献   

19.
在学术界或是面向大众的书评媒体中,有谁敢以“书评家”的身份自诩或亮相?我们缺乏公认的资深书评家,我们也缺乏具有真正权威和受到普遍关注的书评媒体。就连萧乾先生本人在晚年也不得不悲哀地承认,“书评最大的障碍,来自人情”。  相似文献   

20.
图书评论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图书评论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突出了。肯定书评工作的重要性由来已久了。马列主义的经典作家对书评工作都有论述,他们中的许多人还亲自撰写书评。据报纸介绍,在50卷马恩全集中,有关书评的文章就有3卷,约七八十万字。其他无产阶级领袖人物也写了不少书评。我国建国初期,党和政府的有关部门就发了好几个加强书评工作的指示。《人民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