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词则比兴多于赋”黄敏清代词论家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有这样一段话:“诗有赋比兴,词则比兴多于赋。或借景以引其情,兴也。或借物以喻其意,比也。盖心中幽约怨悱,不能直言,必低徊要眇以出之,而后可感动人。”他的这段话,就词体的艺术特性,道出了词的创作...  相似文献   

2.
清代词论家沈祥龙《论词随笔》说:诗有赋比兴,词则比兴多于赋。或借景以引其情,兴也;或借物以寓其意,比也。盖心中幽约怨悱,不能直言,  相似文献   

3.
常州词派是清代后期以至近代势力最大、持续最久、影响最广的一个流派,而"比兴寄托论"正是常州词派的理论核心。张惠言提出词之"比兴",继之者周济提出词之"寄托",之后谭献《复堂词话》提出"作者之心未必然,而读者之心未必不然"这一词学理论命题,承继张惠言词之"比兴"说、周济之"寄托"论,三者一脉相承,渊源有自。谭献在词的阐述过程中引入读者这一角色,纠正了前辈词人的理论弊端,开前辈词论家未有之境。  相似文献   

4.
常州词派是清代后期以至近代势力最大、持续最久、影响最广的一个流派,而"比兴寄托论"正是常州词派的理论核心。张惠言提出词之"比兴",继之者周济提出词之"寄托",之后谭献《复堂词话》提出"作者之心未必然,而读者之心未必不然"这一词学理论命题,承继张惠言词之"比兴"说、周济之"寄托"论,三者一脉相承,渊源有自。谭献在词的阐述过程中引入读者这一角色,纠正了前辈词人的理论弊端,开前辈词论家未有之境。  相似文献   

5.
周济的词论在两个方面发展了张惠言,足以弥补其不足与疏漏:其一是周济主张词应反映时代的盛衰,不局限于抒发个人感情;其二是周济提出“寄托说”,发展了张氏的以“比兴”论词,使常州词派的理论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6.
常州词派的理论经过了一个开创、修正、完善的过程。常州词派开创者张惠言的词论将汉儒的比兴论引入词坛,带有明显的矫枉过正的色彩。尔后,其词学弟子董士锡、金应等人由于个人生活的坎坷,强调了词学创作自我实现和心理渲泄的功能,在陆机、钟嵘的理论中吸收营养,从另一个方面修正了张氏的比兴理论。周济在词学上受法于董士锡,但又称与张惠言、董士锡“各存岸略”,“或合或否,要其旨归,各有正鹄”。周济折中、完善了张、董词论,提出了“有寄托”与“无寄托”统一的主张,从而奠定了常州词派颇具特色的词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刘影 《文教资料》2008,(10):6-7
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以"沉郁说"论词,他在当时词论已倡导"寄托、比兴、性情、风骚"等理论的基础上将所主张的"厚"与"哀怨"融于其中,并用沉郁将之贯通,从而形成自己的词学理论体系--"沉郁说".  相似文献   

8.
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以"沉郁说"论词.他在当时词论已倡导"寄托、比兴、性情、风骚"等理论的基础上将所主张的"厚"与"哀怨"融于其中,并用沉郁将之贯通,从而形成自己的词学理论体系--"沉郁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常州词派的张惠言、周济、陈廷焯三家对碧山词的评价入手,分别论述了三家“比兴”词学主张,同时指出周济的“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陈廷焯的“以温厚为体,沉郁为用”的词论是对张惠言词论的继承和发展,从而勾勒出常州词派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0.
陈廷焯在继承常州词派"比兴寄托"词学思想的基础上,对前辈词论家张惠言、周济、谭献等人的"词境"理论进行了修正与完善。他把"比兴寄托"说与传统意境美学理论相结合,并创造性地将二者纳入儒家"温厚和平"的诗教之中,作为其品评词人、词作的最高标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有章可循的治词、评词途径。  相似文献   

11.
历来论比兴有两种观点.一为比兴合论,另外一种则是把比兴分开。事实上.“兴”和“赋”和“比”都不同.“兴者,先占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索物以托情,谓之比;触物以起情,谓之兴。”(胡寅《斐然集》卷18《致李叔易》)可见,比与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手  相似文献   

12.
胡先骕是造诣深厚的古典诗人,论词主中庸,客观公允,大旨承南宋词骚雅衣钵,重比兴寄托,言内意外,含蓄典雅,自成一家,其词学观主要是崇悲、尚雅、主清。  相似文献   

13.
楚辞对词学批评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词论家标举词"雅骚"的创作原则,从《楚辞》中拈出"要眇宜修"概括词的本质特征并模范骚雅评介模式强调词的比兴寄托.  相似文献   

14.
吴世昌先生对近代词学进行了系统的“清算”,坚决反对张惠言开启的常州词派的“比兴寄托”理论,对常州词派之外的刘熙载、王国维的词学观也进行了“清算”,但不是全盘否定。吴先生以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立场求真求美,重视词的原生态,强调词体“俚俗”之“本色”。他以求异思维论词,敢于质疑权威,表现出独立的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15.
<正> 陈廷焯(一八五三——一八九二),字亦峰,清江苏丹徒人,常州词派晚出的词论家。其论词著作有《白雨斋词话》.是词话中篇幅最长的;另有词选本《词则》,收词二千三百六十首,上有眉批,旁有圈识,与《词话》相辅而行。作为常州词派之后劲,其论词讲究比兴寄托,在风格上拈出“沉郁”二字作为唯一准则,所谓“本诸风骚,正其  相似文献   

16.
文廷式词学主张与其政治倾向、学术思想一致,呈现出鲜明的近代意识。他以"写其胸臆"为填词指导思想,在词史观上,推崇北宋词,力挺辛派词,肯定了清代词家对词境的开拓;在词人修养论上,主张养胸中之性情,突出政治情怀,彰显近代知识分子的主体精神及人格内涵;在词的接受上,主张读者"心通比兴",在近代学人的会通古今中西的学术视野下务求心得,关注词家的情志旨归。文廷式词论与其个性、治学精神、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走向等密切相关,也是中国传统词学向现代词学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清代词学比兴寄托说与楚骚美学的关系密切,持寄托论者多移用楚骚相关话语为词体代言。比兴寄托说具有内在的理论层次,以创作主体怨悱难言之情作为词作生成原因,以反覆致意作为情感抒发要求,以香草美人作为比兴运用方式,以要眇宜修作为所达到的言意效果,其架构部分地共享了楚骚美学的艺术审美内涵。在此架构上形成整体的比兴寄托词学观,被用以推尊词体、张扬读者的阐释权力,并由此促成了普遍泛化的审美体验,这些功能同样受到楚骚美学文化精神的沾溉。  相似文献   

18.
以“比兴”说词,是常州派词论的核心。此说发轫于张惠言,踵其事、增其华于周济、陈廷焯等,见之于他们所提出的不同的理论命题之内,体现在他们所熔铸和运用的审美范畴之中。审视和破译这些范畴,解析和评价这些命题和体系,不仅可以了解各家的理论特色和各自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可以看出常州派词论发展的阶段和理论思维方式演进的轨迹。一、张惠言:“意内而言外谓之词”  相似文献   

19.
清末词家郑文焯深受南朝钟嵘《诗品》论诗的影响,强调了词人填词须遵循“直寻”原则,要求“不使才、气”,尊重审美直觉能力真实呈现词家心性的艺术追求;针对借传统的“比兴”实现“意能尊体”的道德目的的词论倾向,重释“比兴”,主张以“无表德,只是实说”的艺术形象以及委曲婉转的美感方式自然显现意义;延续了《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精神向度,反对务博、典博、炫博以及用典冷僻,主张“由博返约”,道出了填词过程中将学识修养以清空出之的审美经验,极富艺术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从家国之忧与比兴两方面,王沂孙词达到了陈廷焯论词的最高标准——沉郁忠厚。但是王沂孙词没能达到一流作家的高度,原因在于王词雕琢不自然,情感不太恳切。这是我们为王沂孙惋惜的,也是为陈廷焯的理论惋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