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在备课中体现分层 检验教学效果的好坏,并不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那么,教师的备课就“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及教学经验,重新优化组织教材。对重点、难点问题要细致分析,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想方设法把比较抽象、难理解的问题通俗化,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弛适宜的结构,使知识结构层次化。  相似文献   

2.
王丹  武峰 《教书育人》2010,(1):56-57
教师学会“变小孩子”,就是指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问题,即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问题,即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学习态度和兴趣特点,又要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教材,看待所教内容的难易程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相似文献   

3.
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课是重要的课型,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活用教材,并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引导,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一、站在学生角度,灵活运用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凭借,是丰富学生语言知识的重要范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让小学生乐于学习语文,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研读语文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发掘课本中的丰  相似文献   

4.
“卫星”系统的信息为什么能准确无误而又快速地传送呢?是因为“卫星”的位置是高于地球上的一切的。换个教学的角度,我们青年教师经验不足而热情似火,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站的角度不够高。那么如何做到能高瞻远瞩呢?青年教师应该给自己的教学也装上个卫星,时时站在高的角度,去吸收各种理论,把握教材,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备好学生,那样在课堂上才能顺利地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而又怎样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呢?我认为,青年教师“教前功夫”必不可少,应该:博采众长,“汇”百家之识;研究学生,知学生之性;解读文本,“活”教材之用。一、博采众长,“汇…  相似文献   

5.
一、用活教材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由于学生情况、教师素质、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只有用活教材,才能教活教材;只有教活教材,才能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既尊重教材,又不唯教材。对所教知识的体系,教师自己要有全面的把握,根据教材提供的范例,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剪接、拓展和延…  相似文献   

6.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从学生生活出发,以让学生过有意义的生活为追求。作为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是我们终其一生应该思考的话题。教师教教材,既要有知识底蕴,更要有情感能力;既要针对每个学生个体,又要面向整个学生团体;既要有趣味,又要有意义价值。"千锤万凿,百炼成钢。"教师教学要对教材设置的活动项目进行深加工、精布局,打造动情动人课堂。  相似文献   

7.
李江英 《小学时代》2011,(12):106-107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对教师来说,这是作文教学的起点,开好头非常重要;对学生来说,这是写作文的起步阶段,也是最难的阶段。一直以来,如何教好起步作文,是许多教师反复思考的问题。起步作文究竟应该怎样教?我想,教师不仅要站在教者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更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们有怎样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教学的 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往的过 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 “心理换位”。对提高教学效果是 大有裨益的。 一、思学生所思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的思维触角,深入到学生思维过程的领地,进行发掘、研究、探索。备课时可先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材。首先,像学生一样阅读教材,阅读时要体味每句话,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要深,考虑问题要全,使教材烂熟于心;其次,像学生一样提问题,边阅读边想:这节教材哪些地方是已学知识,哪些是新知识,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是什么?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什么?难点和关键是什么?我  相似文献   

9.
<正>2011年泉州开始使用2011新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我是第一次接触到这套教材,本着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态度,我在2015年9月申请了校级小课题《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希望能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揭示课本知识情景复杂性,使抽象的课本知识具体化、简单化,为突破知识难点服务,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老师的善于运用。"  相似文献   

10.
王晓霞 《甘肃教育》2013,(22):58-58
一、教师的博学多才是高效课堂的“源头活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把语文课教活.教师本身就要有一跟常流常新的清泉。语文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靠传授教材的知识来应付考试,那就远远不够了。一个学识浅薄的教师很难为学生建构出知识的高楼,又何谈高效课堂呢?所以,无论是从学生的角度还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都应不断充实自己。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学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前提。教师既要站在教者的立场上关照学生,又要站在学者的立场上反思自己;既要站在教材编者的立场上组织教学,又要站在教练的立场上训练学生,还要站在教学评价参与者的立场上评判自己。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关注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个发展,要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自由飞翔,  相似文献   

12.
教师不再是教材的实施者、执行者,而应是教材的建设者、研究者。教师处理教材,要以培养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教师要钻研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一、钻研教材,钻进去,还要跳出来钻研教材,钻进去,还要跳出来,才是驾驭教材。既然要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就要注意到对学生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培养。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分别在两个班进行尝试,经历了一次从“教教材”  相似文献   

13.
"用教材教"体现了新课程对教者的希望,同时"应给学生留下怎样的空间"也对教者的智慧提出了更大的考验.要做到在"用教材教"过程中给学生留下"严谨求实""善于思考""敢于质疑""激励创新"等四个方面的空间,就必须站在知识系统的高度,从认知规律出发,切实领悟编写者的意图,同时关注学生的需求,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一次送教下乡的活动中,我教学"小数乘整数"一课,当时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今年五月,又重教此课,通过对教材和学情的几度解读与实践,终于拨云见日,也让我为教学的内在规律深深折服。解读教材——错估了学情"小数乘整数"是在学生学习整数乘法、小数点的移动规律与积的变化规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四则  相似文献   

15.
正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书本、教师、教案为本位的,但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教材、教师、学生"三大要素有了重新认识。我结合教学实践和教研组研究的课题,对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积极探索和试验,从教材、教师、学生、课堂四个方面建立新型课堂。一、要逐步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打破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的禁锢。教材只是知识载体的一个平台,教师应该站在新的高度利用这一平台,逐步从"教教  相似文献   

16.
实践表明,上好课必须备好课,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而要备好课,教者必须多角度地钻研教材。居高临下:编者的角度课文是编者根据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而精心选择的。站在编者的角度上钻研教材,了解编排体系,理解编者意图,才能居高临下地把握教材。钻研教材时要注意三点:①浏览初析抓三点,整体把握全册教材。开学初,教者要浏览全册教材,了解每篇课文的大致内容,了编解  相似文献   

17.
“弯形”是《钳工工艺学》中一个基本操作课题,学好这个课题对于钳工从事专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经过教学实践,我的体会是教好专业理论课,要突出“讲、看、练”的教学思路。讲清条理了解特征“弯形”课题在教材上不足两页。讲课不是教材搬家,教师的讲课要为学生着想,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弯形件的应用。我展示了提前准备好的常用弯形件,学生联系到生活实际,又可以说出常见的弯形件。从应用引入弯形课题,使学生感到学习弯形课题十分有用。“将坯料完成所需要形状的加工方法”即是弯形定义。在工厂里常…  相似文献   

18.
教学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本领。教材无非是载体,是学习的依据。老师教数学,要依据教材而教,而不是教教材。学生学习数学,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方法,再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刘献礼老师说:“知识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学生想会的。”很多东西要靠学生去悟。  相似文献   

19.
人们说,教材决定教学内容,决定哪些知识必须教,哪些知识可教可不教,哪些知识不要教。故教材是教学之本、教学的依据。然则教学只教知识吗?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教获取知识的方式,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要教知识中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提升学生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教学材料是师生教与学的载体,教学材料可以是教材,更应当是教师对教材的重新设计.教学材料的意义在于其对学生学习的促进,因此研究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精加工,是让教学材料变得有意义的重要途径.教学材料要面向学生才能彰显其意义,而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具有学生视角,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思考知识发生的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