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从分析苏童《蛇为什么会飞》中“蛇”与欲望的异质同构关系入手,诠释了“蛇”意象的象征意义,并解构欲望肆虐的城市生存图景,以及城市人内心的隐秘和焦虑.同时,本文试图将苏童的书写置于传统和现代文本中“蛇”意象的欲望化象征内涵系统之中,质疑苏童缺乏超越的批判立场。  相似文献   

2.
西方艺术中"蛇意象"大都受<圣经>影响.但文学艺术家所创造的这符号背后是人类远古记忆和族类体验,是飘忽不定的梦和沉郁深邃的童年无意识灵思.从某种意义上说,蛇意象的流变其实反映了人类原欲文明与禁欲文明冲突融合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蛇是贯穿《斜阳》全文的重要意象,然而小说主人公和子实际所见的蛇与心中勾勒的蛇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意象特征,分别代表了作品的生存与死亡。作者借"蛇"这一意象来体现生与死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通过延异的文学符号塑造出一种生死交错的人生态度。本文从解构主义中延异的角度分析《斜阳》中蛇与生死的关系,揭示出文本中所蕴含的生死二元对立及交融共存,挖掘文本的多重含义,丰富了文本解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苏童小说中"逃"的意象和张炜<九月寓言>中"跑"的意象,写出了他们在"寻根"的旗帜下的追寻原乡之旅:一个承认了原乡的失落,用"逃"默认了世界的荒诞性,默认了"回归的路途永远迷失":另一个则拒绝承认这种失落,在一片旁人无法"融入"的"野地"上,自信而执着地寻找着.  相似文献   

5.
苏童的作品以意象主义著称,那些弥漫着忧郁与压抑心绪的意象群落里,有一类与"死亡"紧密相连。"死亡"意象作为苏童推动情节的一种叙述策略,它的能指颇为广泛,文章以苏童作品中关注现代两性婚姻和家庭生活的几个短篇为例,从中挖掘苏童小说中"死亡"意象作为叙述策略的深层内涵及其背后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圆圆 《文教资料》2009,(11):69-70
"蛇"在所有的动物中备受争议,"蛇"一词在东西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东西方蛇文化的起源出发,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蛇的演变过程,以及在英汉两种语言上的应用,这种应用反过来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光芒.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觉醒》中蛇的意象与《创世纪》及费洛美典故的联系,揭示出小说对《创世纪》主题的颠覆。基督教传统中,蛇的意象与诱惑、原罪、堕落联系在一起,听信蛇的诱骗而偷吃禁果的夏娃也成了引诱亚当偷吃禁果进而导致人类被逐出伊甸园的罪人。《觉醒》中对蛇的意象的运用颠覆了《创世纪》中夏娃导致人类堕落的主题,同时揭示了父权社会对女性话语的压迫。不仅如此,肖邦更使《创世纪》中蛇对夏娃的保证在埃德娜身上一一实现,为埃德娜这一角色赋予神性,使她摆脱了夏娃的宿命,令这一追寻自由的女性形象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白娘子永镇雷锋塔》、日本的《蛇性之淫》与英国的《拉弥亚》是东西方人蛇恋故事的代表作,其中所折射出的东西"蛇"意象涵义的演变过程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其具体涵义又不尽相同.三部作品中蛇女形象的异同之处恰恰反映了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普遍性以及作品所处时代的历史语境、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蛇信仰是包括闽都在内的整个闽文化圈的重要文化内容之一,从图腾信仰的两个标志来看,其性质显然是种族信仰。与此相联系,其文化内涵则主要包含了"创生"和"避灾、兴雨"两层意象,这些都是先民对蛇神化的自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苏童的《河岸》是他21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一部小说,和余华的《兄弟》一样,代表着他们这代人重整"文革"集体记忆的一份努力。苏童对文革历史作了颇具"个人性"的发现与叙述,采用了意象和隐喻的方式,不仅从特定文化政治的角度来演绎个体的情感生活,也在"河"与"岸"意象的参照对立中,交织起历史的虚无与现实的荒诞,演绎了重生与衰败、欲望与爱情的复杂纠缠,由此展现出谜一样的历史空间下,人的现实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1.
从1988年王干、费振钟发表第一篇评介苏童的文章至今,苏童小说的接受研究已走过了30个年头,并因之形成了苏童小说的接受研究的四个视阈——先锋、历史、女性、南方。"先锋"是苏童小说最先得以展示并获得接受者呼应的视阈,其中"意象"和"叙事实验"两大视野成为既定视野,"先锋"也由此成为了文学史对苏童的最初定位;"历史"是学者们就苏童小说中的历史与个人、历史与现实、历史欲望学等命题展开的期待视野,有待进一步深化;"女性"是对苏童小说创作的"红粉情结"以及与此相关的诸多视野的丰富与开拓,至今仍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南方"不仅是苏童接受的既定视阈,而且还开启了诸如"叙事空间""小说地理"等新的期待视野。当然,接受研究中与"历史"相关的如"现实问题"等,也有待于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2.
蛇作为中希神话共同涉及的动物。其意象既有相似性,又有较为明显的差别。它们都与性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并且都被赋予了宗教意义。然而,蛇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所呈现的是一个比较积极的意象,而古希伯来神话中的蛇更多的是以负面形象出现。两种文化中宗教发展程度的差异和文化的生成环境是产生此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常山之蛇"最早是军事上的用语,但一用到文学上就对词的批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屯田蹊径"指的是柳永作词的基本规律及其慢词的结构.本文就二者的关系做了一点探讨,同时指出柳词这一词体产生的原因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黄菲飞 《海外英语》2013,(13):181-182
蛇,是一种爬行动物,每每提及,均让人心生胆怯。蛇从单纯的生物学领域僭越到文化领域,经历了由图腾到神话到宗教再到文学等几个过程。蛇的隐喻与象征意义,总体来讲,是负面多于正面。人们每每在生活中或者文本中碰到蛇,往往会联想到蛇的阴险与冷血,诚然,这是蛇的文化内涵的主旋律,但是,自从浪漫主义时期到来以后,文学中的一些意象诸如蛇开始呈现出了不同于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蕴意。此篇论文将以浪漫主义时期作为时间切入点,并分析所选国家诗人的含有蛇意象的诗歌,旨在发现蛇作为一种隐喻符号在其自身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及其流变、创新与拓展。  相似文献   

15.
蛇,是一种爬行动物,每每提及,均让人心生胆怯。蛇从单纯的生物学领域僭越到文化领域,经历了由图腾到神话到宗教再到文学等几个过程。蛇的隐喻与象征意义,总体来讲,是负面多于正面。人们每每在生活中或者文本中碰到蛇,往往会联想到蛇的阴险与冷血,诚然,这是蛇的文化内涵的主旋律,但是,自从浪漫主义时期到来以后,文学中的一些意象诸如蛇开始呈现出了不同于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蕴意。此篇论文将以浪漫主义时期作为时间切入点,并分析所选国家诗人的含有蛇意象的诗歌,旨在发现蛇作为一种隐喻符号在其自身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及其流变、创新与拓展。  相似文献   

16.
蛇的独白     
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一条蛇向我倾吐了它的心声: 我是一条悲哀的蛇,被圈在冰冷的铁笼里,笼子上面挂着"野生活蛇,现杀现煮"的招牌.  相似文献   

17.
在《灵魂之湾》中,蛇意象具有"女性"和"邪教"两个主要特征:"女性"特征在麦克尔的悲剧中主要扮演着媒介的角色,而"邪教"特征则直接引发了麦克尔不可避免的悲剧。梳理《灵魂之湾》中的蛇意象,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罗伯特·斯通的文学创作艺术,深化我们对美国后现代社会文化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冯至的《蛇》呈现出意象的智性化选择 ,把意象作为体悟人生、表达心智的媒体 ,而且还表现出了无限度的自由化结构特色。表现出冯至对生活的感悟与体验。  相似文献   

19.
<山海经>是中国第一部集中记录神话片段和原始思维的奇书.其中充满了千奇百怪的"蛇"形象,主要可以分为自然界中纯粹的蛇、异体合构的带有蛇元素的异兽、以及充满原始思维与蛇有关的神形象.而笔者认为与蛇有关的神的文化内涵是通过前两种蛇形象进一步夸张、演化、变异而产生的,其中包含了中国古代令人目眩的原始神话思维.  相似文献   

20.
继《河岸》之后,2013年苏童推出其长篇新作《黄雀记》,这篇小说于2015年8月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不惑之年的他重回那个熟悉又陌生的香椿树街,不仅仅回到这条街道,还把街道上的似乎犹在眼前的意象也带了回来。苏童作品中多次出现的意象很多,也有评论者称他的写作为"意象化写作",本文主要抓取了《黄雀记》中的三个主要意象进行分析,分别是:绳子、怒婴以及季节轮回,这三个意象看似独立,但实则都指向"黄雀"这个总的意象。小说是借助三个意象的描绘从而实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主题的旨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