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影响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台湾问题”和“领土问题”三大问题中,由于日台“实质关系”的不断提升,台湾问题已经成为最为敏感的方面。台独势力和日本亲台势力的相互勾结利用,对中日关系和中国统一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中国应多方兼顾,最大争取国家主权和利益。  相似文献   

2.
1995年1月30日,农历乙亥新年前夕,江泽民主席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这是继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和1981年9月对日叶剑英委员长发表“关于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的方针政策”重要谈话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叨年代为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所采取的又一重大步骤。江泽民的这一重要讲话(又称“江八点”)发表以后,立即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普遍重视,台湾当局也作出了回应,国民党主席李登辉也于4月8日发表了谈话(又称“李六点”)。尽管双方在祖国统…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大陆与台湾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的接触与冲突,针对北京申奥成功,分析了台湾当局利用此时再掀“台独”风暴和“绑架”2008年奥运会政治图谋的可能性。对此,在呼吁人们保持警醒的同时,提出借鉴前东、西德国合队组团参加奥运会模式和进一步演练体育的“民间大使”功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2002年元月9日至19日,“海峡两岸社区教育理论与实务研讨会”在台湾召开。自1999年开始建立的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三地一年一度的社区教育交流活动,首次活动在香港,第二次在武汉,本次“台湾会议”是第三次活动,第四次交流将于今年10月中旬在杭州举行。两岸三地的社区教育交流以各地  相似文献   

5.
《文学台湾》从“文学叙事”和“理论想象”两方面详细描述了台湾文学基本概貌、发展轨迹,填补大陆对台湾文学研究的某些空白,还通过塑造“文学台湾”"的形象对台湾进行文学审视.为此,作者谱写了一部由还原的记忆、感性的理解和理论的想象交织而成以“文学台湾”形象为主题的“奏鸣曲”.它们从知觉形象、感性形象和“抽象形式”上演奏出“文学台湾”形象的丰富内涵,同时,也使得该书对台湾问题的文学审视具有文艺学、社会学的意义和思想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在世界体育史上极具划时代意义,其对蒙特利尔所造成的财政危机不仅改变了奥运会发展和举办模式,针对“中国代表权”这个话题更是让国际奥委会、加拿大、美国、中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都卷入到了复杂的政治争议中,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由于新中国未参加这届奥运会,这个全世界围绕中国产生的政治争议的事件在国内鲜有记载。运用最新解密的来自英国、加拿大外交部、美国国务院和中情局以及国际奥委会等英文原始档案,从“他者”视角聚焦“中国代表权”“蒙特利尔争议”的历史背景、进程经过,考察该国际体育事件发生的历史渊源、与当时的国际关系的相互影响、涉及的各利益攸关方的政治诉求、外交考量、斡旋博弈、最终结果对国际奥委会、中美、中加关系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及对中国体育外交走向的转折性改变。  相似文献   

7.
立法价值取向决定着立法的走向.我国目前“义务本位”的体育立法价值取向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导致体育法不足以切实保护运动员的权益.体育立法价值取向应早日转变为“权利本位”,让《体育法》真正成为一部“运动员权利保护之法典”.基于立法价值的历史分析,对现行《体育法》第一章第一条、第四章第四条提出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8.
王岱舆是中国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的回回伊斯兰学者,精通经汉两家,糅合外来伊斯兰哲学与宋明理学,以汉文为写作工具,开启了回回历史上的理学创作.在他的理学思想中,认主论占有核心地位.这是因为,由于受伊斯兰思想的重要影响,他对人类的一般性认识问题基本上是不关心的,而只谈如何认主.所以,可以称之为“认主论”.这一认主论由于受我国孟子的“心之官则思”思想的影响,以心为人的思维器官;由于受《大学》的“明明德”思想的影响,认为认主就是“真心”发露;但在认主方法上,却接受了国外伊斯兰苏非主义的认主理论,而把“知认”、“见认”、“续认”作为认主三法.王岱舆的认主论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的先验论特征,也有明显的神学伦理化特点.  相似文献   

9.
陈秀端 《职大学报》2011,(3):51-56,7
《伤逝》是中国近代新文学大师——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作品。本文拟就台湾方面,学者以《伤逝》为题材的研究著述,或期刊论文中探讨《伤逝》相关问题者,简要综述之。一方面,呈现《伤逝》在台湾的研究概况;另一方面,则藉以了解台湾学者对《伤逝》的性别研究。  相似文献   

10.
巴西食人主义翻译思想认为“翻译是一种输血”,[1]它强调译者从原文中汲取营养,并把这一营养输入到译入语文化当中.以食人主义理论为指导,探讨“食人”翻译理论及其文化内涵,分析庞德的翻译实际上是获取力量的行为,通过翻译吸取中国古诗中的精髓,从而为美国诗坛注入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1.
中美建交前我党的对台方针 ,曾经历了从“解放台湾”到“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又包含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尽力争取和平解放 ,但不排除使用武力 ,再到呼吁和谈和军事惩罚双管齐下三个不同阶段。这期间不同阶段的对台方针 ,反映了中共对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的不断探索与理性思考 ,并对其日后的对台方针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教育法》第25条中关于“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规定,其内涵是什么?笔者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一)社会各项事业的营利,有合法与非法之分.“任何组织和个人”因“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而营利,就是非法,这是教育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育人,直接目的是提高人的精神文明水平和建设物质文明能力,即人的素质。教育的直接产品是精神产品,不具有商品的物质性,  相似文献   

13.
蔡元培的关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以美育代宗教”。在德国学习德国古典关学的学术背景和执掌北京大学的教育背景,让他有机会在现实中实施他的审美主义思想。这表现为进一步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主张。更为重要的是,蔡氏的美育思想里面也出现了对科学机械主义的批判,这使他的审美思想和西方的审美主义思潮完全取同一步伐,从而与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等美学家一起开启了中国二十世纪的汉语审美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4.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史无前例地提出的,这个伟大构想本身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和实践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香港的回归,是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实践与胜利.“一国两制”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树立了榜样,为祖国统一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的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5.
1874 年日本出兵台湾不战而胜, 成为近代中日关系的一个转折点, 它留给我们的教训是: 要居安思危, 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和美日联手干涉中国内政; 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尽快实现现代化;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途径, 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相似文献   

16.
生活方式即由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人们的活动方式。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些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和“生活的一定形式”,它和人们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是“一致”的。“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的物质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960年中文版,第24页)生活方式是由经济制度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台湾的沦陷是中国近代史上沉痛的一页。日本对台湾赤裸裸的武力侵略和血腥的殖民统治也是令人发指的。然而,对这段给台湾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历史,最近在我国台湾省地方选举中当选的吕秀莲,却视而不见,胡说什么《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是中国人的大不幸,却是台湾人的“大幸”,“幸亏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历史不应忘记,更不容篡改。为揭露吕秀莲之流的险恶用心,有必要重新翻看这页沉痛的历史,以正视听,警醒国人!  相似文献   

18.
鲁迅认为“《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后来我们大都把这条路理解成为现实主义的道路,有人甚至将其命名为“稻草人主义”。无论是从鲁迅对儿童文学的认识,还是从《稻草人》这部童话集内在特性来看,这种说法都是中肯的。但也正因如此,我们不能将具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稻草人》当作童话来看待,它所遵循的是事理逻辑而非情感逻辑,并且缺乏童话中的行动性因素。对“稻草人主义”的过分强调,明显阻碍了我国童话创作中想象力的发展,我们今天必须认真地对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题组导学”课堂教学模式,顾名思义是一种以“题组”为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的载体,引导学生课堂学习,达到一节课知、能、情诸方面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法。它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以构建主义的积极观点为主要理论依据,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旨,以提供问题或学习材料为前提,以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一种“实践式”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讲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专题时,遇到了不少提问,例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原来和我国同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印度,为什么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为什么台湾从1949年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比大陆快?现在需要不需要补资本主义的课等?为了回答这些深层次的疑难问题,笔者看到不少文章较多地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说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这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有些文章在论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