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青云 《家教指南》2004,(3):21-22
随着社会的发展,性教育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家庭、社会问题。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关注这个问题。特别是家庭应该是性教育的主体。有父母说,我们没有经过性教育不也过来了吗?这话不错;但你们所处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最大的性刺激也就是《红楼梦》中的贾琏、《水浒传》中的潘金莲。而如今青少年面临的是报刊、电影、电视、网络全方位的刺激,不可同日而语。作为父母应该改变既担心、又不便开口的局面,主动学点性知识,担当起“性家教”的重任。未成年人的性教育一直是一件令家长和学校头疼的事情,家长对“性教育”既担心又不便开…  相似文献   

2.
问:为什么要主张“社会即学校”,反对“学校即社会”? 答: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面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因为在这样的办法下,不论校  相似文献   

3.
联邦德国根据联邦德国教育部的“性教育指导纲要”(1975)和学校各阶段“教学计划”(1973—1975)汇编看出,联邦德国的性教育是放在连续的综合教育的范畴之内的,旨在使学生能自觉地意知到自己的生活,培养学生能自主地设计家庭生活的能力。性教育的本质是以爱的能力和共同的教育为目的,不仅从生物学的观点解释问题,而且从伦理学、社会学和人格学的观点来强调性的教育,也强调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在联邦德国,对父母教育的作用是极为注视的。由于性教育是综合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中,不仅有教学原则,而且有不同的教学对象。以下是各类学校性教育实施的一  相似文献   

4.
日本学校性教育受到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影响,表现出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东方的特点,主要可以归结为几个主要的方面:结合自身文化,积极开展性教育科学研究,建立完善的学校性教育研究机构和体系;从生理、心理、社会多层面上理解学校性教育,根本落脚点是社会层面;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实施不同性教育内容,展开性教育过程;规定了学校性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步骤,使性教育能够比较正规地成为学校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5.
青春期,按心理学上年龄段划分,应是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这个阶段的青少年,身体发育了,性意识萌发了,心理发生了变化……青春期是少男、少女们心中五光十色的梦幻时期,又是他们内心充满矛盾的“心理断乳期”。父母、师长应如何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给予他们耐心的指导,用理解、尊重和爱心帮助他们走过人生的十字路口?一、现状分析在“谈性色变”的中国,对性教育一直避讳。许多学生家长视性教育为洪水猛兽,学校对性教育也是“隔靴搔痒”,以致我国性教育严重滞后,青少年犯罪事件频频发生。一桩桩严峻的事实,警醒人们,加强青少年性教育事在必…  相似文献   

6.
《江苏教育》2021,(8):18-20
<正>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保法》)进行了第二次修订,新修订的《未保法》第四十条明确指出:"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父母不仅要支持学校性教育,还应该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性教育绘本不仅能够帮助父母获得性教育知识,引导父母开启对与性相关的价值观的思考,还能启发父母认识性教育在生活中的多样性、丰富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7.
当代社会,中学生性生理发育由迟缓变为超前,性意识由封闭趋向开放,使得性成熟前倾和社会性成熟滞后的矛盾冲突更加明显。但是,仅仅把青春期的这种矛盾冲突看做是“险关”、“危险期”是十分片面的,实际上这正是开展青春期性教育,促进学生性健康发展的良好契机。而学校设置专门课程又是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的最佳选择。因为在现代社会。个体的青春期主要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教育具有家庭、社会所无法具备的系统性、计划性、组织性,这是家庭和社会教育那种自发的、偶然的教育行为所难比拟的。专门设置的课程能够集中、突出、充分地体现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然而。由于过去学校课程设置未能很好定位,学校课程开设状况未能充分发挥“学校是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的主渠道”的作用,因而导致了中学生性生理、性心理发育与青春期性教育滞后的反差。所以笔者认为,学校设置青春期性教育课程是青少年了解和把握自己、获得完整的教育的需要,是使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青春期性教育课程设置可以较好地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一个青春期性教育心理个案的分析辅导,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在青少年性教育上的问题,指出开展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提出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青春期性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初的中国教育正面临着学校教育由“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教育管理由“追求效率”转向“效率与主体价值张扬并重”,学校办学也由注重事业发展向注重内涵发展转变。这些转型性教育变革,是20世纪初以来形成的具有明显工业社会特征的标准化、模式化教育的一  相似文献   

10.
青春期性教育不仅是性知识的教育 ,还是人格教育和生活教育 ,因为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 ,必定会有性道德知识和性法律知识的渗透。青春期性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 ,它还应该是家庭和社会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本编从民国、新中国两大时段继续探寻教育现代化过程中"自然之维"丧失的关键因素与过程,直至经典自然观的当代新生。其中,民国时期着重分析、揭示中国社会由近代向现代转型过程中,为追求西式工业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提倡与天地斗,将自然当作研究、征服和控制的对象。民国时期学术转型又使整体的自然被分学科的科学分解,整体的人被知识、伦理分解。教育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疏离了"自然"和"经典自然观"。新中国70年来历经曲折。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家经济实力急速增强,中央提出了新发展观。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经典自然观逐渐苏醒,重新生根。当代新自然观正在逐渐形成并呈现特质。基于"新自然观"的当代教育改革,需要直面社会新转型,从社会、教育系统内部和学校三个层面,把丢失的自然找回来,成就全局意义上的中国教育由现代向当代的新转型,走向依"教育所是"而行、达"自然而然"之境,开创"教育与自然"内在关联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deals with the issue of incorporating values education in music education in Hong Kong'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t includ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s cultural and national identity since its handover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Thirt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usic teachers were interview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w notions of “musical values” and “non-musical values” have been addressed in the curriculum. In particular, this study focuses on music teachers' perspectives on teaching world music,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the PRC national anthem, and non-musical values. This paper questions the effectiveness of existing curricular and pedagogical attempts 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musical experience and extra-musical education. It concludes that values education must have clear conceptions of “values”, “musical cultures”,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order to maintain unity amidst the intensifying plurality of ethnicities and cultures in Hong Kong.  相似文献   

13.
李泽林 《教育研究》2012,(8):155-159
联合国儿基会"爱生学校"发展规划项目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实施中,以学生发展为重心,确保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和全面参与学校、家庭、文化、社会生活的权利,从校长治校、教师专业发展、弱势群体转变、育人环境改善、课堂教学变革、学校管理嬗变、家校合作推进等方面探索农村学校变革的路径。在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在未来的发展规划实施中进一步做好提高校长学校领导能力,加深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合作,注重学校变革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家长对子女教育能力,加快学校软硬件建设等项工作。  相似文献   

14.
科学馆在民国时期学校理科教学特别是中学理科实验教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民国时期公共科学馆从建议设立到零星出现再到行政推广的过程,凸显了它在中学理科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及其与学校科学教育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2017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两份文件中都有“服务”两个字,但是在实践环节,学校更多将其当作“任务”来完成,因此出现了学生“饿肚子”“不快乐”“兴趣爱好得不到施展”等问题,导致很多有托管需求的家庭,不得不放弃申请这项服务。只有理清学校在校内延伸托管期间的职责问题,化被动为主动,化“任务”为“服务”,并且主动与家长沟通才能提高校内延伸托管服务的质量,增强家长的满意度和社会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6.
在STEM教育起步阶段,课程选择是教学实践的首要问题。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国家或地方非营利性组织机构”提供的支持或指导型STEM课程、“第三方机构”提供的直接交付型STEM课程以及学校自主开发或与其它组织合作开发的校本开发型STEM课程构成了STEM课程可选择的三种类型。其中,兼具“学生发展立场-学校改革创新-教师专业实践”多重内涵的“校本开发型STEM课程”是办学主体实践智慧的凝结。国际上主要从教育决策、学校发展定位、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开发方法和策略等四个方面展开STEM课程校本开发的研究和实践。STEM课程校本开发的国际经验为我国STEM教育起步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2017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两份文件中都有“服务”两个字,但是在实践环节,学校更多将其当作“任务”来完成,因此出现了学生“饿肚子”“不快乐”“兴趣爱好得不到施展”等问题,导致很多有托管需求的家庭,不得不放弃申请这项服务。只有理清学校在校内延伸托管期间的职责问题,化被动为主动,化“任务”为“服务”,并且主动与家长沟通才能提高校内延伸托管服务的质量,增强家长的满意度和社会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8.
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可行路径与方法的背景下,研究中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目的是回应现阶段我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的,探索形成适合于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框架逻辑与可行路径。结合中职教育在层次和类型上的特殊性,中职学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机理包括四个维度:课程建设实现结构性融合、课堂教学实现过程性融合、实践平台实现功能性融合、机制建设实现长效性融合。针对中职学校创业教育存在的“学生难学”“教师难教”“项目难找”“创业难成”现实困境,中职学校应通过改革课程教学、升级师资队伍、打造实践基地、完善支持机制的实践路径,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9.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育部发布"停课不停学"号召,各地纷纷响应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在此背景下,文章在全国范围内对区县教育管理者、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以了解"停课不停学"时期的在线教学情况和不同主体对在线教学的态度。基于此,文章总结了"停课不停学"时期在线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更好地服务于在线教学,确保疫情结束后在线教学的健康发展,并为统筹、协调全国力量开展在线教学以应对未来不可预见的公共危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CURRENT ARTICLES     
In the post-pillarized society of the Netherlands, formal religious education still is structured according to religious dividing lines. “Religion” in confessional schools is a compulsory subject; in public schools, taking a so-called neutral position with regard to religious traditions, “Religion” is an optional subject (Protestant, Roman Catholic, or Islamic religious education or Humanistic World View Education), taught to pupils on parents’ request. Nowadays, due to processes of modern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individualization, the position of religion in society has changed and subsequently the position of “Religion” as a subject in classes has changed. These days for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in public schools it is urgent to reflect on their positionality regarding (religious and secular) worldview education. In this contribution we present our findings from document analysis and from (focus group) interviews with principals, and from observations in public schools, resulting in a plea for “Life Orientation for all” as a compulsory subject in all schools for all pupi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