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情境”就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从而创设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新课程理念提倡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至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2.
根据新课程理念,初中数学教学可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来获取知识,同时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发展他们的数学能力。在这种方式中,创设好问题情境十分重要。下面结合自己的数学实践,谈谈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改进英语教学方法入手,理论联系实际,认为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可采取以下措施:创设情境。激“活”课堂教学;课堂上多讲英语,创设语言环境;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  相似文献   

5.
郑桂英 《考试周刊》2012,(61):64-64
数学是锻炼学生思维的体操。它的真正组成部分是问题和问题的解,而问题解决则是数学的心脏。所以说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应当以问题教学为主线,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为动力,以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为目的展开教学。一、创设问题情境学数学的关键就是解数学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创设生动有趣、难易适中、讲求实效、自行探讨等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问题解决的思维场景,把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从问题情境中抽取出新的数学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以下“四性”。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可见,问题情境是数学课教学的“前奏”,认真做好这个“前奏”是上好每一节数学课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导航”的作用.因此,科学合理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积极思考、交流提问,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地发挥和培养.  相似文献   

7.
张靖 《地理教育》2009,(6):30-31
一、创设教学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根据图像目标和学生实际,精心设疑,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有疑中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要善于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和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问题情境,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一步步地深入思考和探究,做出科学推理和正确判断,最终抓住事物本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8.
“问题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问”与“答”的思维活动过程中掌握汲取知识的方法。“问题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它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任务。其优势突出地体现在:  相似文献   

9.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的一个要求,它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指明了大方向.教材编写者虽高度重视创设问题情境,但仍有其局限性(如受篇幅的限制以及地域的差异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因此,教师还需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的需求,对教材中的问题情境进行再开发.  相似文献   

10.
“问题讨论”教学模式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自学,组织学生讨论,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精神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人口”,不能发现问题便谈不上科研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创造力的重要标志,而发现问题能力的重要标志是观察力和思考力。观察与思考是捕捉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观察没有思考(研究)是“视而不见”,说明没有科学头脑。只有思考而没有观察,思考便成为空想。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如在说明大气压存在的“覆杯实验”中,可以设计以下连环实验:(1)按课本要求做好图1实验后,继续使杯身逐渐倾斜。如图1乙、丙所示。同学们马上发现纸板同样不掉,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大气村朝各个方向都有。  相似文献   

12.
郭力丹 《福建教育》2022,(23):54-56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教师可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实现从“生活”到“数学”的横向数学化抽象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实现从“数学”到“数学”的纵向数学化抽象过程;创设操作情境,实现从“动作”到“思维”的融合数学化抽象过程。  相似文献   

13.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意义的情境创设,是他们(学生)始终以积极态度参与的无形动力”。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活动情境的创设已引起普遍重视,课堂教学结构正在逐步转变为:创设活动情境——探究新知——巩固和应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探究性”学习,它不以现成知识的授受为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而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创设新奇、有趣味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主体产生问题,点燃学生的“探究”之火,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相似文献   

15.
教学是一门艺术,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则更是一门艺术。“问题情境”是“人化”的,需要创设才能生成,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朽的话题。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数学课堂以问题为中心  相似文献   

16.
思维来源于疑惑 ,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 ,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 ,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 ,用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又称课堂设疑。设疑与解疑的良好配合 ,既能理清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强化应用 ,又能从解答的质量、速度上“诊断”出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水平。因此 ,创设“问题情境”是…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考虑到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要善于“愤”、“悱”的情境,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另外,还应从“巧”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策略一:利用地图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问题情境”是目前地理高考试卷命题的主流,在读图技能训练中,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引出疑点,促进学生开动脑筋寻找答案,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阅读“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图时,可发现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分别是我国太阳辐射量最丰富和最贫乏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创情境,激发兴趣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  相似文献   

20.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用演示实验,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错误、假设和验证假设等方法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可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