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罗红伟 《历史学习》2003,(11):14-14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必修),在第13页“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表格中,在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栏中有一项《中俄北京条约》,而在上一栏中也列举了中俄《北京条约》,为什么要重复列举这一条约呢?中俄《北京条约》除迫使清政府确认《瑷珲条约》外,还规定:(一)乌苏里江以东地区40余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让给俄国,惟“遇有中国人住之处及中国人所占渔猎之地,俄国均不得占,仍准中国人照常渔猎”。(二)中俄西部未定边界,“此后应顺山岭、大河之流及现在中国常驻卡伦(哨所)等处,及1728年(即雍正六年)所立沙宾达巴哈之界牌末处起…  相似文献   

2.
沙俄操纵的外蒙古首次独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的外蒙古是中国的一部分。它曾于1911年首次宣布独立,中国历届政府均未予以承认。根据“中俄声明”和《中俄蒙协约》,外蒙古于1915年进入“自治”阶段。1919年,中央重新对外蒙古行使主权。外蒙古的首次独立是沙俄乘中国辛亥革命政局动荡之机,策动外蒙古封建王公分裂中国领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外蒙古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11年中国发生辛亥革命,沙俄乘机制造外蒙古独立, 并签订《俄蒙协定》。1917年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外蒙上层失去了依靠。1919年外蒙古 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924年乔巴山成立了所谓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并得到了苏联的承 认。对外蒙的“独立”中国政府从不予以承认。1945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使外 蒙古从祖国怀抱中分离出去了。  相似文献   

4.
抗战胜利前夕,国民政府与苏联经过谈判,最后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双方关于外蒙的两个照会、关于东北权益和苏军进入东北有关事宜的四个协定,对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战后中国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蒙古国是中国北部邻国 ,面积 1 5 0多万平方公里 ,人口约 1 0 0余万 ,中蒙边界线长达4672公里。半个世纪前 ,这块称“外蒙古”的地方 ,还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高中课本 ,对这个问题已有所叙述 ,但美中尚有不足。在教学实践中 ,常有使学生感到迷惑、教师感到尴尬之处 ,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问题上 :一、“丧失了外蒙古的领土”是在什么时候 ?课本说 :“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同俄国订立《中俄声明文件》 ,中国政府丧失了外蒙古的领土、主权 ,只保留了一个宗主权的虚名。”(《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 92~ 93页 )按照这个说法 ,外蒙古的丧失似乎是在1…  相似文献   

6.
曾纪泽(1839——1890),字劼刚,湖南湘乡人,曾国藩长子。作为清政府的外交官员,他于光绪四年出使英、法等国,又于光绪六年二月兼任驻俄公使,前后历时八年(1878——1885)之久。他在兼任使俄大臣期间,为收回伊犁与俄国进行长达半年多的艰苦谈判,终于在光绪七年正月(1881年2月)改订新约(即《中俄伊犁条约》),代替了前任使俄大臣崇厚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为祖国争回了大片国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出色的外交家。这是曾纪泽外交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也是近代中国外交史上一大成就。 同治十年(1871年).帝国主义代理人阿古柏在我国西北边疆发动叛乱,沙俄趁此时机以“代为收复”为名,悍然出兵占领我国新疆伊犁地区。1876——1878年间,以左宗棠为统帅的西征军迅速平定阿古柏匪帮的叛乱,收复了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沙俄妄图利用阿古柏伪政权侵占伊犁的幻想破灭了,可是他们却拒绝交还伊犁地区。光绪四年(1878年)六月,吏部侍郎崇厚奉命使俄,与沙皇政府商议索回伊犁之事。崇厚乃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昏庸无能,胆小怕事,在沙俄的软硬威逼之下,不顾国家与民族利益,也不请示清政府,竟于次年10月2日,擅作主张同沙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根据此约,沙俄归还  相似文献   

7.
中东铁路是沙俄依据《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在中国东北境内修筑的铁路,由中苏两国共同管理。“九·一八”事变后,苏联为了维护自身的边境安全,单方与日本、伪满洲国就让售中东铁路问题进行多次谈判并签订了《苏满关于中东铁路转让协定》。这不仅违反了中俄协定,侵犯了中国的主权,而且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步伐。  相似文献   

8.
六月     
1951年6月1日国际儿童节定名。 1990年6月2日我国首次发布《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1896年6月3日清政府同俄国政府签订《中俄密约》。  相似文献   

9.
李锐 《地理教育》2005,(6):70-71
刚刚结束的中国与俄罗斯联邦"和平使命-2005"联合军事演习,把俄罗斯远东名城符拉迪沃斯托克推到了全球瞩目的焦点之下.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文名称叫海参崴,建于1860年,历史上曾是中国的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与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清政府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海参崴在内的约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1862年沙俄政府将海参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含义是"控制东方".  相似文献   

10.
从十月革命到1924年5月31日《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签订,苏俄早期的外交政策.自始至终以维护其国家利益(包括沙俄在华权益)为出发点,视国际局势的演变与其自身力量的消长,奉行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本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分析:苏俄两次对华宣言及中国的反应;从北京政府转向孙中山;加拉罕使华与《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签订。  相似文献   

11.
中国商人至外蒙进行旅蒙贸易始于清康熙年间,并取得巨大发展。但是,民国时期,随着外蒙古独立等政治事件影响以及外蒙在政治上采取亲俄(苏)政策,对中国内地与外蒙贸易带来较大冲击,并逐渐走向衰败,至1932年后几乎完全断绝,这也标志着中国内地与外蒙的旅蒙贸易的终结。  相似文献   

12.
1911年底,沙俄曾照会清政府,企图维系和扩大其在外蒙古的利益,该照会集中反映了沙俄在外蒙古问题上的一贯政策。然而,我国史学界对这一重要史料具体日期的认定尚存分歧,有多种说法并行,因而有必要对其予以辨析。相关史料证实:该照会的准确日期为1911年12月31日。  相似文献   

13.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徐树铮组建西北筹边使署,并击败政敌陈毅。组建西北边防军,图谋在内外蒙古扩张地盘。直皖战争中,徐树铮的嫡系军力遭到毁灭性打击,而在外蒙的军队也遭到当地蒙古驻军的冲击而遭灭顶。西北筹边使和徐树铮的“西北梦”也就成为明日黄花。学术界就此问题已有相当关注,但尚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地处亚洲腹地中俄“夹缝”中的蒙古国摆脱了苏联长达近70多年的控制,其独特而重要的地缘政治经济价值日益凸显,成为世界各大国和地区力量博弈的焦点之一。蒙古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与中俄特殊的历史关系使其对外关系调整必须首先考虑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利益,与此同时,蒙古为了平衡中俄所带来的“压力”又积极地发展与“第三邻国”关系,美日及一些西方大国出于不同的战略目的接踵来到这片觊觎已久的土地上。蒙古国这种复杂的地缘政治变化为中国北部战略安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如何变挑战为机遇即成为中国对蒙政策的优先目标。  相似文献   

15.
张绍曾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人物,是具有广泛影响的爱国将领和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时期,张绍曾率先响应孙中山先生号召,发动了“滦州兵谏”和“滦州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辛亥革命后,沙俄企图唆使外蒙独立,招降内蒙各盟旗。为平息叛乱,1912年张绍曾被任命为绥远将军,并主持召开西盟会议,揭露沙俄的侵略行径,利用群人智慧,平等对待蒙古王公,宣传五族共和的思想,团结西盟军民,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近现代史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大国的经济发展都经历过由沿海到内地的发展过程。美国的西部开发模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俄国西伯利亚开发也成为世界边疆开发史上的典型。借鉴美、俄边疆开发的经验,对内蒙古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四次日俄协约的形成及对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俄两国在日俄战争后,迅速走上缓和协调的道路,先后缔结四次协约,形成了在中国东北、内外蒙、朝鲜半岛划分势力范围的局面。日俄协约体系对东北亚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加快了朝鲜亡国的进程,使外蒙古事实上从中国分离。日俄共同瓜分中国东北的举动,阻碍了美国对东北亚的资本扩张和势力介入,加剧了日美之间的矛盾,使东北亚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化。最后以日本在二战中彻底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饿双方的经济合作和边贸发展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重视对俄入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基础上,中国对外贸易更应该放眼于长远,充分发挥双方在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和进出口商品结构上的互补优势,并通过采取加大科技生产交流力度、建立经贸信息服务中心、完善双方的贸易体制与体系、制定灵活务实的发展战略、改善商品结构等应对措施,带动中俄双方贸易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哈萨克斯坦的伟大诗人阿拜出生的成吉思汗山区属于中国的领土,直到同治三年(1864)阿拜9岁时。才通过不平等的条约,成为俄罗斯的领地。阿拜国籍的被动变更,也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苏俄与共产国际的大力推动和指导下实现的,同时也是苏俄政府对华政策的产物,体现了苏俄与共产国际推动世界革命的意识形态追求和维护国家利益的现实主义考虑的矛盾与交织。苏俄对华政策的矛盾性使得其与孙中山国民党的联合确立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并在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各自意识形态与民族利益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产生分歧与矛盾,这种分歧与矛盾又加剧了民主革命阵线内部的斗争,并最终导致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